2022年5月25日 星期三

阿共打來怎麼辦?軍事謠言傳播賽!不同政治立場卻同樣缺乏台海軍事常識


【人類智庫健康生活週報】提供中醫養生智慧,及最新、最實用的養生健康知識,和你一起呵護全家人的健康! 【米奇巴克童書魔法盒】讓父母瞭解孩子思考與美感的「天賦」,陪孩子一起快樂閱讀、創意思考!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5/26 第122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阿共打來怎麼辦?軍事謠言傳播賽!不同政治立場卻同樣缺乏台海軍事常識
憲法能為我們做什麼?可以舉著疫情大旗,無限度把人關起來嗎?
只是剛好住在──自有印象以來,就住在基隆、住在那棟房子裡

新書鮮讀
阿共打來怎麼辦?軍事謠言傳播賽!不同政治立場卻同樣缺乏台海軍事常識
圖/大塊文化
書名:《阿共打來怎麼辦:你以為知道但實際一無所知的台海軍事常識》

內容簡介:破解多年來流傳的各種軍事謠言,建立基於事實根據的軍事常識。處在緊張的美中對峙,美日歐澳印圍中勢態,台灣處在第一線,必須更清楚理解我們所在的實際處境。培養基礎常識,判斷局勢變化,不被各種假訊息、資訊戰謠言牽著走,免得順了對手的意。你所知道的軍事情報大都是謠言,重新建立對台海軍事現況的認知。

  破除常見的攻台軍事謠言

  1|彈道飛彈無敵論

  2|千台無人機癱瘓防禦論

  3|空降部隊奇襲斬首論

  4|直升機快速打擊部隊斬首論

  5|民航機奪取機場論

  6|萬船齊發攻台論

  7|航空母艦夾擊論(台灣東部淪陷論)

  8|貨櫃改裝飛彈船突襲論(美軍航母擊沉論)

  9|近年正夯的巡弋飛彈與長程火箭彈襲台論

  10|萬年不變的經典謠言——封鎖台灣

作者介紹:王立,部落格與臉書粉專「王立第二戰研所」版主,理科人出身的教書匠,以天橋下說書人自居。研究古典戰略為主的相關學說,戰史、武器、系統沿革,與社會制度變化影響。從二まま七年開個人部落格後,以每周最少一篇三千字的自我要求,定期更新部落格至今多年,八百多篇文章從書刊介紹到各種理論簡介,希望能把社會人文科學轉化成科普等級,中學生都可讀的文章,持續進行一個人的作戰。二ま一六年開辦臉書粉專,除了定期文章外,也在方格子開辦系列專欄,協助普及性的觀念推行。近年主要進行軍事常識普及化的任務,旨在破除中國資訊戰滲透,對台灣民眾觀念誤導的更正。

沈伯洋,(協助撰寫第三部),台大法律系畢業,美國賓州大學碩士與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博士。學術領域關注刑法、法律社會學、刑事政策及白領犯罪的課題,近年主力研究資訊戰與假新聞。目前是台灣人權促進會副會長、台灣民主實驗室理事長、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搶先試閱:〈軍事謠言傳播賽!不同政治立場卻同樣缺乏軍事常識〉

這本書的緣起始於總統大選前的二○一九年。依照往例於大選前,必會出現軍事謠言傳播賽,而以往這都是少部分中國網友配合台灣統派譏諷貶低台灣國軍,散播吹捧解放軍實力的農場文。但在這次大選,此趨勢已擴張到一般民眾,透過LINE、臉書等封閉群組特性,中國加強資訊戰的力道,要讓台灣民眾普遍去相信,中國解放軍的實力不僅可以三兩下打敗台灣,更可以超英趕美,不出數年就可成為新世紀霸權。

這些謠言的目的就是要台灣人早點認清現實,快快投降。

情勢渲染到這種程度,就不能再等閒視之,更讓人傷透腦筋。經典謠言之所以歷久不衰,代表的是台灣人對這些軍事謠言的認知不足。更頭痛的是,在台灣長期藍綠政治對抗的結果,竟然讓兩邊支持者對於理應客觀面對的軍事議題,採取政治立場優先的態度。再加上封閉群組特性,極度不易傳達正確認知的澄清文,於是就有了著書說明的想法。

不同政治立場卻同樣缺乏軍事常識

仔細檢視這些謠言,可說是數十年不變,但因為大眾缺乏基礎軍事常識,導致應該是可以清楚理解的概念,卻往往有極大的認知偏誤。不僅僅是泛藍的群眾,連泛綠的支持者也常是如此。錯誤的認知,在心戰的層面來說對台灣當然是不利的。更糟糕的是,這會影響到我們對國防建軍需求有不切實際的看法。

這些看法,不管是認為解放軍無敵,台灣怎麼做都沒勝算,不如放棄軍備;還是反過來覺得台灣必勝,所以武器亂買也沒差,這兩種想法都會對國家安全產生障礙。

筆者在寫作此本「軍普」讀物時,最大的困擾在於軍普跟科普不一樣。科學觀念通常是一個理論、一條公式去表達一個現象,可透過嚴格控制的實驗與對照組,看出相關變化。但軍事知識卻不是如此,軍事類的題材每一個都涉及多個面向,就算是最基礎的射擊,槍枝射擊要射得準,就不只是瞄準、扣扳機這麼單純。

這反映在我們周遭生活更是如此。許多人對於軍事概念,最多是自身及親友服義務役的經驗,且都是負面觀感,集中在不合理的訓練,與老舊易故障的設備等印象上。對這些人來說,「國軍本來就很爛」是一個體驗到的事實,這非常難以扭轉。但客觀來評論其他國家的義務役軍隊,會發現只要沒有正在經歷實戰的軍隊,普遍跟台灣國軍一樣爛,頂多差在爛的方向不同而已,更不用說解放軍的一般部隊同樣很爛。其實就算是美軍,也是有不少軍人常會抱怨進行無意義的工作,只是再怎樣美軍都是可能上戰場的,所以擺爛的比例就低很多。

但就破除謠言的角度來說,沒有比這種先天認定國軍很爛更難加以說服的背景。這讓筆者在寫作上,只能優先破除謠言較為基本的部分。那些被多重轉化到很複雜難解的謠言,本質上都是訴諸無知論,用你不可能證明的地方,反過來強迫你相信他們的假設。

試圖將軍事常識解說得簡單易懂

無論如何,該做的事還是得做,所以在朋友的鼓勵下,筆者開始在部落格與臉書粉專上連載一些常見的謠言,以及如何破除謠言的文章。本書是在這些連載文章的基礎上,重新整理並修正部分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大家多加了解兩岸軍事的基本觀念。

本書的難易度,基於普及化寫作的角度,會站在基本科學事實上,試著以中學理化就可以簡單計算的範圍,把謠言超過物理限制的部分,予以一一破解。但筆者也希望讀者可以體諒,要把內容深度控制在中學程度就可以理解「整體」,實在異常困難。因為軍事本身就涉及許多社會經驗與常識,若為了求真而把難度提高,願意且能夠理解的人就會變少;若把難度降得太低,又會使破解謠言系列像是軍方文宣品,這又不是撰寫這些文章的初衷了。

本書一開始直接切入近三十年來常見的軍事謠言,以及如何破解。再下一部分接著解釋中國若想要侵略台灣,最正常保險的戰術是什麼,然後再補上非軍事作戰外,中國究竟對台灣採取了哪些非軍事戰爭的侵略手段。

前三個部分在一般的理解次序上像倒過來談,先從武器的性能限制談起,再來了解解放軍可能使用手段的侷限,最後談現在和平時期中國共產黨是怎樣發動對台侵略的。如此安排的目的是想讓讀者可以先有個概念,曉得各種看似鋪天蓋地的攻台方法,若不是成功機率極低,就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完美搭配,絕非所向披靡的神兵利器。有這些基本理解之後,讀者就能夠建立一套較完整的觀念,曉得解放軍為了提高勝算會使用的戰術,其合理的範圍在哪裡。

我們希望讀者透過這些分析來理解,國防部採購哪些武器,想要建立怎樣的編制,為何要這樣部署,都是有其根據的。參謀軍官們並不都是薪水小偷,只是礙於各種身分與保密原則不便多談。

接下來兩個部分,試圖提供讀者較寬廣的視野,介紹與台灣有關的周邊國家,站在其本國立場,會怎樣規畫戰略。當大家對於解放軍的實力有初步的認知,理解各國怎樣看待自己的地位,就會發現許多謠言完全與其他國家的戰略相衝突。要讓謠言裡的狀況合理可行的唯一可能,必須建立在中國強大到所有國家都跪拜朝貢之上,但現實世界並不是這樣運作的。

而筆者也試著提供解放軍站在本身的視野上,建立軍隊目的的推敲,判斷其軍力究竟劍指何方。畢竟台灣人一直聽到的,都是中國以統一台灣為目的,且願意不擇手段不計犧牲,卻極少有人想過,中國統一台灣後要幹嘛。

多年來從中國傳來的謠言,基礎皆為中國採取的是進攻性思維,要建立漢唐盛世,讓萬邦來朝。台灣人自己處在相對弱小的位置,被謠言蠱惑,忘了中國建軍也可能是害怕被侵略。立場對調,站在北京的角度,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想法。

這也是筆者最大的期待,希望讀者閱讀完全書後,可以有較清楚的整體觀念,理解台灣建軍的需求,認識整體周邊情勢,了解對手的能力與限制,而不是一味的失敗主義,把自己看扁,那就落入對手的圈套了。

▶▶ 閱讀更多 大塊文化 王立, 沈伯洋 《阿共打來怎麼辦:你以為知道但實際一無所知的台海軍事常識》

 
憲法能為我們做什麼?可以舉著疫情大旗,無限度把人關起來嗎?
圖/聯合文學
書名:《憲政熱映中:中華民國憲法的怪誕與進化》

內容簡介:法是什麼滋味?憲法能為我們做什麼?中華民國憲法不正常?面對總統民選以來最佳的修憲時刻,我們需要做好知識準備:一本認識臺灣憲法史的白話讀本誕生!全民關注「憲政時刻」,臺灣已依憲法選出七任總統,同時我們也歷經七次憲改工程。但你可曾想過,改了半天,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憲法?連憲法叫什麼名字,是中華民國或臺灣共和國都沒有概念?其實,憲法就是我們跟國家之間的契約;為了做出自己能服氣的選擇,我們需放眼過去,才能探尋未來。

憲法精神如何在日治殖民下勉力找到落腳之處,並看見其於威權時期是如何受到壓抑,並在民主前輩們的奮鬥下,是如何突破重重限制,令人民慢慢嘗到自由的美妙滋味,更讓眾人想法終於得在不同生活場域中燦然綻放。

回顧這部超過百年的臺灣憲法史,我們竟能從仰賴統治者獨尊的鼻息,進化到人人都能對社會議題充分表達看法。這樣奔放的自由,過往是如何在台灣土地上萌芽?如何進入我們的觀念與生活方式之中?面對動盪的國際局勢,威權陰影不時想要捲土重來,我們真的已學會用憲法守護自主精神了嗎?

作者介紹:法律白話文運動,由一群致力於散播法治種子的法律人成立的媒體公司。對一般人而言,本該為人民服務的法律,因為內容有如文言文難懂,反而離人民愈來愈遠。於是,我們想透過網路與科技,發揮內容媒體的各種想像,提供值得信賴的知識,並減少廉價批評的出現。我們相信,法律是人類史上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它搭起一座理性的橋梁,用共存與共榮連結立場衝突的人們,而法律白話文運動希望為閱聽眾們打造這座橋梁,一同思考議題、關懷彼此,並一起塑造屬於台灣的法律文化。

搶先試閱:〈可以舉著疫情大旗,無限度把人關起來嗎?〉

作者:劉珞亦

一句評論:

為了疫情的管控,賦予政府更大的權力是合理的,但問題就在於,我們什麼時候要收回來?以及在那樣特殊的情況下,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監督機制呢?

重點搶先看:

在公共安全受威脅時,政府往往面臨到要維繫社會安全,並限制人民多一點的基本權,還是堅守保障人權的機制,不要隨便出手。在恐懼蔓延下,多數人民希望自己不要得病,所以愈多管制、愈多隔離愈好,但此時不免也會讓國家法治開了個洞,以人民的恐慌來合理化漏洞的正當性,最後有可能成為侵害人權的破口。

二○二○年春節,源自中國蔓延至世界的「武漢肺炎」,引起全球的恐慌,也造成大量的人類感染,甚至死亡。這樣的疫情,讓人想起二○○三年曾經爆發的SARS事件,更讓人想起那個因為防疫封院而引起的大法官解釋。

SARS事件,究竟怎麼爆發?

SARS當年是在二○○二年中國廣東爆發,SARS傳染性不低且死亡率高,但因為中國政府隱滿疫情,導致疫情迅速擴散全球。直到二○○三年三月十四日,台北市爆出第一起SARS病例。這場疾病造成了約三十個國家淪陷,並且導致八千零九十六名病例、七百七十四人死亡;臺灣三百四十六名患者,七十三人死。

不過,真正的危機在台北市和平醫院,當時院內爆發集體感染,因此台北市政府依據當時的《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如果你和病人接觸或疑似被傳染,就可以被主管機關留驗,甚至有必要,可以到指定地點檢疫,或是施行預防接種等必要處置。

當時台北市政府就在這樣的規定下,公布「臺北市政府SARS緊急應變處理措施」,曾經可能和感染者接觸的和平醫院員工,就要回去醫院「集中隔離」。所以當時和平醫院附近都遭封鎖,一度引起當時臺灣社會嚴重恐慌。

醫院封院,醫師落跑?

當時大部分的人都十分配合,但有一個人不這麼認為。其中的一位周醫師,接到命令時,認為回去醫院絕對死路一條,因為就他專業判斷,和平醫院內部的設施,根本不可能隔離一千多人,只會造成院內交叉感染,疫情更加險峻。所以他決定自行進行居家隔離,以及透過傳真、投書等方式傳遞「不可入院交互感染」的訊息。等到事件落幕後,台北市政府卻宣布他是「落跑醫師」,對他進行處罰。

他提出抗辯認為,當初幾十個人共用一間浴室、根本完全沒有隔離,甚至沒有告知家屬原因,就將受感染死亡的患者迅速火化,封院根本是錯誤政策。之後,他提起行政訴訟,敗訴後,進而聲請大法官解釋,他主張有一個法條違憲。

這個法條就是當時傳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七條(後來已有修正):「曾與傳染病病人接觸或疑似被傳染者,得由該管主管機關予以留驗;必要時,得令遷入指定之處所檢查,或施行預防接種等必要之處置。」

他主張這個法條違憲有好幾個理由,其中最重要的理由在於,如果主管機關要利用這個法條來進行強制隔離,那就是一種對憲法第八條保障的人身自由加以限制,如果要限制人身自由,就一定需要事後的司法救濟權,例如要有「法官」來做審核,但當時制度沒有法官審核機制就強制隔離人民,所以違反「正當法律程序」。

釋字第六九○號:沒辦法,防疫貴在迅速?

為什麼當事人會主張要「法官」來審核?是因為在臺灣法制下,如果人身自由要限制,很多時候都需要法官來審核。例如要「羈押」,過去由檢察官自己決定,被大法官宣告違憲,現在才變成由「檢察官」來聲請,但由「法官」來裁定。或是外籍移工要被收容,移民署最多一開始只能收容十五天,如果超過十五天,或是在十五天內被收容的人認為移民署違法,就要交給法官裁定是否要繼續收容。

這樣做的原因,在於法官並不像行政權一樣代表國家,要處理很多常態性的問題,他比較能居間代表國家的法律,用一個比較中立客觀的角度來審查,也會距離公平的可能性較近。但在司法院釋字第六九○號中,大法官卻認為這是基於「醫學專業及迅速防疫」的要求,強制隔離不該由法院決定,而應由主管機關決定,這樣才能符合醫療判斷的專業性,因此並無違反「正當法律程序」。

大法官甚至這樣說,他們認為這種因為傳染疾病而導致被隔離的狀況,跟一般羈押程序是需要中立、公正的法院來決定是不一樣的。這種疫情的防治,是需要相關機關來訂定相關的防疫計畫,例如預防接種、傳染病預防、疫情監視、通報、調查、檢驗、處理及訓練等措施,由具有醫療或是公共衛生的專業的主管機關來處理,會比較好,所以就算沒有經過法官決定就限制人民的人身自由,也是可以的。

就算如此,大法官還是不免有些疑慮。

大法官說,雖然不需要法官來決定,但是畢竟是限制人身自由,所以還是不可以限制過長,大法官在釋字裡面也順道提醒了立法院,還是要制定一個合理的最長期限,並且要想辦法建立一些讓受隔離者或是親屬如果不服可以請求法院救濟的機制,更要有一定的合理補償機制,所以要盡快把相關傳染病法制漏洞給補起來。

不同意見:一定需要法官作為制衡?

大法官的多數意見雖然採取「合憲」的結論,但有些大法官還是不能接受這樣的結果。許多不同意見,都指向一個結果,只要是限制人民的「人身自由」,都一定需要「法官」審核的機制,雖然不一定要在二十四小時內決定,但至少要設計出一個合理的期間,讓法官好好審核。

少數意見指出,限制人民的人身自由這件事,畢竟是重大基本權的剝奪,程序設計一定要謹慎,正如羈押程序一樣,讓聲請羈押的一方盡到說理義務,讓事情透明化、人民有知的權利,也有相應的公正第三方來作主,才能徹底保障人民的人身自由。

但也有大法官反駁前述少數意見認為,如果讓法官在傳染病的人身自由限制案中審核,也不過是讓法官變成橡皮圖章而已,沒有必要。總之,可以看到多數意見雖然認為沒有法官審核是合憲,但是要建立相關的配套機制,但不同意見則是認為沒有法官審核機制就是違憲,兩者論點的碰撞就在:相關疫情管制,要不要法官決定。

疫情後,臺灣法制的前進

SARS過後,立法院及時重新修正了《傳染病防治法》,讓法制面更趨完整,例如在施行細則中便提到,在做必要處置時,要注意當事人的身體及名譽,不可以超過必要的程度。另外,二○一四年時,立法院三讀通過《提審法》,第一條明確規定:「人民被法院以外之任何機關逮捕、拘禁時,其本人或他人得向逮捕、拘禁地之地方法院聲請提審。但其他法律規定得聲請即時由法院審查者,依其規定。」(簡單來說,提審就是向法院說我被限制人身自由是不對的,法官你來審核一下。)

換句話說,在傳染病下被強制隔離,應該給予受強制隔離治療的人民救濟的管道。例如現在的《傳染病防治法》第四十四條,就有規定,要由主管機關公告的防治措施來處理,並且要通知本人或是家屬。因此被隔離時,主管機關會發一個「法定傳染病隔離治療通知書」,其中就有寫到:「您或您的親友有權利依照提審法的規定,向地方法院聲請提審」;且「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修正「法定傳染病病患隔離治療及重新鑑定隔離治療之作業流程」,有興趣的話也可參考。

如果要提審,法院受理後,要向機關發出提審票,並在二十四小時內應將受強制隔離治療的案件交給法院。若法院審理後認為不應受強制隔離治療,則應裁定釋放;若認為應強制隔離治療,就駁回提審聲請,但就駁回之裁定,當事人不服得向上級法院提出抗告,作為最終救濟途徑。

當然,法官可以做裁定,不代表他就會隨意做出釋放的決定,這個制度只是希望透過法官當作最後一道防線,避免不公平情事發生。經過釋字六九○號之後,原缺乏法官審核的機制,也在其他法律相應修改或通過後加以法制化,只是當事人還是要有主動提起的認知。

看到這邊,讀者應該可感受「疫情管制(也可代入其他社會公益)」與「基本人權」,這兩者之間的權衡,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在公共安全受威脅時,政府往往面臨到要維繫社會安全,並限制人民多一點的基本權,還是堅守保障人權的機制,不要隨便出手。在恐懼蔓延下,多數人民希望自己不要得病,所以愈多管制、愈多隔離愈好,但此時不免也會讓國家法治開了個洞,以人民的恐慌來合理化漏洞的正當性,最後有可能成為侵害人權的破口。

正如當年在前述釋字中的許玉秀大法官所說:「當代憲政體制建立在對體制的悲觀上」,所以需要相互制衡。但這樣的制衡會不會造成效率變慢,反而讓事情無法解決?理想上,隨著法治越趨成熟的社會,我們透過專業的展現來保護社會安全,但安全和人權,兩者則應該努力取得平衡,這便是憲法上永恆的辯論與難題。

相較過去威權時期,我們懂得爭取,對於人身自由的保障,也算是慢慢前進。

全文回顧:

因為臺灣爆發SARS,所以台北市政府突然下令將和平醫院封院,導致許多人被關在裡面隔離,然而這樣的做法在法律上規範極為模糊,因此產生法律上的爭議,一般來說限制人民的人身自由時,必須要經過中立客觀的法官同意,但因為這種傳染病的特殊性,導致是否需要法官產生爭議,也引發了後來的修法。

▶▶ 閱讀更多 聯合文學 法律白話文運動《憲政熱映中:中華民國憲法的怪誕與進化》

 
只是剛好住在──自有印象以來,就住在基隆、住在那棟房子裡
圖/木馬文化
書名:《正好住基隆:我住在基隆要塞司令官邸的日子,還有心愛的城市散步時光》

內容簡介:基隆人小歐,自幼生長於面海的一棟日式老建築中,一切只覺理所當然,不以為意;長大搬離後,才益發意識到這棟「基隆要塞司令官邸」的非比尋常。原本她和不少基隆人一樣,有著「很會去台北」的「邊緣症候群」;直到經歷開啟她人生新章的「四國遍路」後,小歐才踏出與故鄉重新連結的第一步。透過走路,她和基隆共享時間,一步步內化這塊生活版圖的風土,也因此發現:基隆原本就很適合散步──山海之間,有許多約五公里、九十分鐘內可走訪的美好風景組合與變化!

作者介紹:小歐, 六年級生,水瓶座,歷史系碩士,基隆要塞司令官邸前住民。資深「四國病」患者,徒步四國遍路兩圈多,經營臉書粉專「四國遍路同好會」。

搶先試閱:〈只是剛好住在這裡〉

自我有印象以來,就住在基隆、住在那棟房子裡。

從家人那裡聽說了很多我出生時的故事,比如說,媽媽在聖母醫院腹痛已久,遲遲生不出來,等外公打完牌一到醫院,我就出生了;還有就是出生後沒多久,有一次喝奶噎到,臉都發青,爸爸抱著我飛奔到安瀾橋的江東診所,在陶醫師的急救下解除危機,此後陶醫師成為我們的家庭醫師,每次見面,他都要提醒我,他可是我的救命恩人。

住在基隆和那棟房子對我來說理所當然,雖然小時候隱約知道房子是和司令官頂來的,但僅此而已,對於房子的歷史、建築特色,完全不以為意,只覺得它就是這樣,抱怨它太大、有許多不方便,家人還得想辦法把這些不便變成方便生活的樣子。

我家的位置剛好在兩個小學學區中間,到兩所學校的距離差不多遠,公車都要搭好幾站,我們選了離家近一點的那一所學校。以小學生的腳程,班上同學們家都住在走路十分鐘內會到的地方,我家到學校要走二十分鐘,那時候很羨慕家住在學校旁邊的同學。

小時候,基隆很多老房子都被傳說是鬼屋。國中時就讀基隆有名的私校,同學來自基隆各地,當同學們知道我家在哪兒時,許多人驚訝地說,那兒不是鬼屋嗎?不是,那是我家。

從轉盤電話到無線電話,從打字機、二八六電腦到撥接,搬離那棟房子剛好是我大學畢業那一年,二十世紀的尾巴。那時資料取得還是類比式、實體的,我們並沒有去了解這棟房子的過往歷史,也沒有為它留下太多紀錄,我們還沒有那個意識及需求。對我來說,這房子夏天沒冷氣太熱,動物和昆蟲太多,大掃除要花好多時間,有時還會有奇怪的聲音──但那是我家,我在那裡很自在。

直到離開那裡後,我讀了比較多的書、認識了更多人、去過更多地方,比如說京都,我在那個城市覺得親切,有許多房子和我家很像。

後來在一些資料中知道那棟房子還有別的名字:「流水住宅」、「要塞司令官邸」,才漸漸意識到我曾住在一棟厲害的房子裡!

※ ※ ※

基隆對我來說也是這樣:存在著各種理所當然。經常下雨,街道窄窄的,山坡和階梯很多,觀光區都很陰森;國中時學校規定每天檢查學生有沒有帶雨傘,同學們都覺得這是很正常的事。

高中在台北讀書時,感覺基隆好像只是台北的海邊,我也只是個來自邊緣地帶的人,所以努力讓自己更台北一點。反而是大學以後,有來自台灣各地的同學,基隆只是其中之一,高中時的那種邊緣人氛圍有釋懷些。不過,那段求學時間的生活中心都在台北,對基隆最熟悉的地方就只有我曾經的通學路,和從家裡去火車站的路,其他的地方都不太熟,也沒有想過要好好認識。

讀研究所及剛成為社會人時,對基隆更為冷漠,把它當旅館,在家吃飯、睡覺,然後去台北工作和玩樂。那時若問自己對基隆有沒有故鄉的愛?想要有,但說不太出來,只是剛好住在這裡而已。

直到二○○九年一次日本四國徒步遍路旅行,讓我重新思考什麼是生活?什麼是好玩?我們可以如何與生活的土地相處?我開始用走路認識基隆,在基隆各地散步,在基隆享受時間。

※ ※ ※

那棟房子在我們搬走之後,漸漸地老了,曾短暫借給基隆的文史組織,但文史組織搬出後,房子漸漸崩塌,我有空時會去看看那棟房子,坐在一旁坡道的樓梯邊陪它一會兒。

以為許多事回不去了,我早就做好心理準備:房子有一天會全倒,那塊地會被剷平,蓋上新大樓,有新的住民居住。誰曉得呢,幾年後,房子又活回來了!甚至一度成為誠品書店的快閃店。相信這是靠許多人的努力才達到的成果。對我來說,這個過程很奇幻,改寫了我對世事變化想像的動線,不論是人,還是土地,都有無限可能。

※ ※ ※

比起台灣許多地方,基隆是一座面積狹小的城市,但它有山的守護、海的滋養,地處邊緣卻自成一格,有西班牙、荷蘭、中國明清、日本留下的歷史文化,也有當今在地住民共同經營出的城市氛圍;在基隆走路,很容易感受到這些地貌風景、人文風情帶來的樂趣。現在我可以比較充實且大聲地說出對基隆的喜愛,並樂於多多和它相處,想要了解它更多。與生活的城市維持著這樣的關係,是幸福吧。

作為一個基隆著名房子的前住民,及喜歡在基隆到處散步的人來說,我經常被問到在那棟房子裡生活的往事,還有基隆哪裡好玩、有沒有推薦去哪裡走走,我想不如就寫一本書,一起來談談我所知道的──沒有太多歷史考究和學問,只是我從小到大在基隆這座城市裡直觀的生活感受。一是可以當作城市生活史的一筆紀錄,再來或許能作為享受這個城市的參考,望能為讀者諸君的生活帶來一絲樂趣。

只是剛好住在這裡,正因為這樣,若能好好在這裡享受自己的時間,不是很棒嗎?

▶▶ 閱讀更多 木馬文化 小歐《正好住基隆:我住在基隆要塞司令官邸的日子,還有心愛的城市散步時光》

 
兒童疫苗利弊分析 心臟科醫師:不打疫苗染疫後的心肌炎高十倍
心臟內科主任分析:「據國外數據,不打疫苗若不幸染疫而發生病毒性心肌炎的風險,比起疫苗引發的心肌炎風險,高出近十倍的差距。美國統計兒童打疫苗產生心肌炎之比率,也比起青少年更是低很多,即便有副作用出現,99%以上的兒童都健康痊癒。」

價值股時代 選對股就跟撈到寶一樣
全球股市因為疫情與通貨膨脹的影響,陷入了停滯性通膨的疑慮,主要是因為疫情遲遲未能散去,各國政府為了挽救經濟不得不採行逐步解封的方式,所以全球也都要有與疫情共存的準備。在這樣矛盾的情勢之下,幾個主要國家的股票市場,紛紛進入了量縮緩跌整理的行情,台股目前也不例外。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