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明治式引導法,調整孩子的問題行為 / 育兒諮詢顧問/大樹老師 首先,我會笑笑對孩子說:「好吃嗎?」這時,有的孩子默默放下手,對著我笑;有的孩子則是一邊微笑一邊繼續吃。接著,我保持笑容的再問孩子:「什麼口味的?」這時,有的孩子選擇把手放開,說:「是草莓口味的。」有的小孩回應完,還是繼續吃,而我依舊微笑著追問這些孩子:「可以分享嗎?」這時,有的小孩會轉身離開找別的事做;有的小孩會把手伸向我,作勢要分享,那麼我會假意往後退,做出驚訝的表情,說:「可是上面有你的口水耶!」並提議:「還是我們一起去找一件好玩的事吧!像是,你要不要……」這樣一步一步回應,先是輕鬆幽默的提醒孩子:「你在吃手喔!」再來試圖讓孩子自願把手拿開,並轉移注意力去做別的事情。 孩子吃手的原因,可能是累了、無聊、緊張…等情緒,必須透過這樣的動作來自我安撫。一味禁止常常會有反效果,且無法徹底阻止吃手行為;因為當大人找不到替代的好方法,孩子仍存有內在需求,通常只會改成偷偷的吃;而如果大人嚴厲禁止,孩子卻又是因為焦慮情緒出現吃手行為,反而會吃得更兇,無疑是火上加油了。 《如果常常這樣的話…》採用「三明治式引導法」,也就是把「後果和引導」不著痕跡的放在「同理」之中。例如:「如果常常吸手指的話,手指會變得好長、好長。所以不要吸手指了,吃點糖果吧!可是吸手指的時候,感覺好安心∼」作者先是同理孩子經常會探索身體的習慣,接著用小孩天馬行空的邏輯,說出也許會產生的可怕後果,再提出其他替代方案,最後再一次同理孩子的心情。不過在此處,讀者若覺得給孩子吃糖果不太好,其實更可以藉機問孩子:「糖果吃太多不好,還可以做什麼比較好呢?」相信答案會讓你驚艷不已。這本書推薦給大家! 【影音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6IF7cwrvxI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