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4日 星期三

台灣從威權到民主轉折的國安手記─從兩岸秘密管道建立到台海危機運籌帷幄


想告別爛英文?想讀懂英文新聞?【讀紐時學英文】週五發報,中英文逐段對照,讓你閱讀國際新聞還能學英文! 【異外之聲˙同志熱線電子報】帶你/妳了解台灣同志社群近況,掌握第一手活動與報導,聊異性戀之外的事!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8/25 第124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從威權到民主轉折的國安手記─從兩岸秘密管道建立到台海危機運籌帷幄
理解憂鬱的多元面貌,重新學習「自我欣賞」與「自我同理」
究竟女性們是如何成為單親?又怎麼走過悲喜交集的日子?

新書鮮讀
從威權到民主轉折的國安手記─從兩岸秘密管道建立到台海危機運籌帷幄
圖/東美出版
書名:《無煙硝的戰場─從威權到民主轉折的國安手記》

內容簡介:一寸之前即是黑暗的時代,迷霧漫熾的衛台實戰風雲,前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張榮豐的教戰手記,詭譎國際風雲,洶湧兩岸浪濤,盡在無煙硝的戰場!

從兩岸秘密管道建立到第二次台海危機運籌帷幄,從美日台三邊協調機制到WTO入會談判,千絲萬縷的賽局思考,「知彼」也讓「彼知」的謀略布局,兩任總統得力幕僚,國家安全守護神張榮豐憶往追昔,還原威權過渡到民主,最詭譎、最關鍵時期的衛台實戰風雲!

無煙硝戰場迷霧漫熾 ,一寸之前就是黑暗,眾多國安戰士們以成功不必在我的胸襟,只能做不能說的果決行動,默默擔負守護國家與人民的重任!

作者介紹:張榮豐,1954年生於桃園,國立政治大學統計系學士、經濟學研究所碩士、東亞研究所博士、國立台灣大學EMBA,現任台灣戰略模擬學會(TASS)理事長。

1988年被新任總統李登輝延攬加入總統幕僚團,負責規畫大陸政策。1995年10月奉命召集幕僚小組,針對隔年第一次總統直選之台海可能情勢制定應變計畫,成功預判對岸飛彈發射時機,李總統稱此應變計畫為「十八套劇本」。其後規畫執行1998年10月辜汪二次會談及對美、日等實務工作。

2000年政黨輪替後擔任國安會副秘書長,陸續於2001年完成WTO入會談判、對美洽購潛艦談判;2002年完成台美稻米談判、協助美方安排阿富汗臨時政府赴東京案;2003年協助疾病管制局處理SARS危機等眾多任務。2003年6月向陳水扁總統請辭,獲頒二等景星勳章。

2005年與丁渝洲、劉湘濱、賴幸媛等創立台灣戰略模擬學會,目前擔任理事長。2014年為柯文哲規畫台北市長選戰,預估柯文哲將贏連勝文24萬4255票,開票結果則贏24萬4051票,兩者僅差204票。

搶先試閱:〈往事已成歷史!〉

九○年代初經由相關人士的安排,和中共前香港新華社社長許家屯先生在美國洛杉磯有段長談。

他是一個世事練達的人,和我們在一起兩天落落大方。談到昔日受毛澤東的器重時,豪情萬丈;而對學生被定性為動亂,以至血染天安門,則無盡的感傷。也感嘆自己無法在中國「安全降落」,我們安慰他目前至少安全降落在洛杉磯,他哈哈大笑。

在訪談中,涉及台灣或兩岸關係者,迄今仍頗具啟發性的幾點如下。一、有關和中共當局簽訂白紙黑字的協議,例如「和平協定」之類的想法。許家屯認為中國人對政治不是這個玩法,這是西方人「契約」的概念。和中共打交道,就算把一國兩制具體內容寫清楚,簽下協定也沒用。到時候公開宣稱的是一套,真正執行的又是一套,而鄧小平心裡想的可能又是一套。

何況和中共簽訂任何協議,又會涉及到畫框框與面子的問題。尤其涉及民族主義和主權時,絕不能低估中共尤其鄧小平的性格與決心。他舉了三個具體例子,來印證他的說法。一是和柴契爾夫人談判香港主權的問題,其次是懲越戰爭的發動,以及天安門事件後,美國密使到北京,被鄧小平足足罵了兩個鐘頭。

最後他提醒,你要去和中共簽訂白紙黑字的協定,他就會畫一個高標準的框框把台灣框住,一旦框住台灣就很難掙脫;中共後面的接班人,也沒有人敢打破。

從三十年前許家屯的這段談話,再看香港今日的處境,可真一語成讖!

二、許家屯對李總統在台灣的民主改革,給了相當高的評價,並把李的成就歸諸以下三個因素:李本人的努力、一個很優秀的參謀班子,以及非主流人士的不團結。

三、許家屯對未來兩岸關係的看法,是「在交流方面有突破」,但「在統一方面猜忌加深了」。有突破是指海基、海協兩會的協商,甚至演變到兩會會長的會談。

在統一方面猜忌加深,是指李總統上台後:國防上修改大陸軍主義,強化海、空軍,善用海峽天險禦敵於國門之外。其次是政治上民主化,不只增加中共統戰的難度,而且已難保證台灣會走向統一的道路。最後善用台灣經濟實力,在國際上擺脫和中國的主權糾葛,推動務實外交,的確擴大了國際活動空間。

談話結束之際,他補充了一點:毛澤東在打國共內戰期間,對戰局的可能演變,設想了十六種可能的演變,其中最壞的結果是退入蘇聯境內。

許家屯先生在接受訪談中,一再強調他是一個愛國者,更是一個堅定的馬克斯主義信仰者。他已在二○一六年六月二十九日溘然長逝於美國洛杉磯,享年一百歲;也算「平安降落」在洛杉磯。

二○一六年七月十日,中共十大元帥葉劍英次子葉選寧(工作上化名:岳楓)過世,享年七十九歲。記得我第一次和他見面是一九九二年在北京,從那之後因工作關係,前後來往多年。

彼此雖各有立場,但他的健談、灑脫,令人印象深刻,不失為一位值得欣賞的對手。他右臂因傷而殘,但用左手寫得一手好字;他的草書有懷素、毛澤東⋯⋯等人韻味。

無論是許家屯或葉選寧,都是中共陣營中我曾經打過交道的重要人物,如今兩位都已往生,除了感慨「歲月不饒人」外,更嘆往事已成歷史!

▶▶ 閱讀更多 東美出版 張榮豐《無煙硝的戰場─從威權到民主轉折的國安手記》

 
理解憂鬱的多元面貌,重新學習「自我欣賞」與「自我同理」
圖/方舟文化
書名:《憂鬱的種類:關於陰暗情緒的希望指南》

內容簡介:你不需要強顏歡笑,擁抱缺憾也很美好!憂鬱,意味著卓越,週日晚間的憂傷,是你的天賦在向你求援,憂鬱帶給人們的,是深刻的洞察與感動的能力!憂鬱不是怨恨、憤怒或妄想,而是對這世界不盡完美的理解,是對所有細微美好的敏銳感受,更是必備的生活素養!

我們很少深入覺察自身的憂鬱情緒,但它其實是眾多情緒之中最具價值的一種,不該只被和沮喪、憤慨和酸楚做聯想。人活於世,必然遭遇痛苦,而憂鬱是我們對這些苦痛最溫柔、最靜默、最富智慧的接納與回應,是絕望和樂觀相互權衡的過程。

◤理解憂鬱的多元面貌,重新學習「自我欣賞」與「自我同理」

憂鬱值得我們更入微地理解、欣賞且給予尊重,而人們卻傾向避而不談,任它的陰影在這高度競爭、狂亂嘈雜的社會無限蔓延。

本書實際列舉三十五種不同形貌的常態憂鬱,與讀者一同辨認及剖析,理解憂鬱在特定程度上屬於人類天性,也讓讀者練習自我欣賞與自我同理。

作者介紹:人生學校,「人生學校」是個全球性組織,目標是助人過上更充實的生活。希望透過我們出品的書籍、禮品和文具系列,激發更具思考力的天性,並且幫助每個人獲得滿足感。「人生學校」是探索自我、人際關係、工作、社交、尋求平靜、以及透過文字、社群和對話欣賞文化的資源。你可以在網路上和遍布全球的分支機構找到我們的課程、活動和一對一的療程。「人生學校」是個快速發展的全球性品牌,YouTube頻道擁有超過六百萬訂閱人數、臉書追蹤人數超過三十五萬一千人、IG追蹤人數超過二十一萬八千人,推特的追蹤人數則超過十六萬三千人。「人生學校出版社」在系列編輯、知名作家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的指導下,匯集「人生學校」創意團隊的想法和理念,出版的書籍一貫傳達著條理清晰、精心策劃的宗旨:沉著、可靠、明智。

搶先試閱:〈內向與憂鬱〉

憂鬱的人本質上也幾乎都是內向的人。現代世界標榜對待內向與外向者一視同仁,不過實際上,種種行動、獎賞和迷人特質都緊緊依附著外向陣營的天賦與感情。想要看起來正常或功成名就,個人就得使出渾身解數,對外向者來說,這是他們與生俱來的能力:使陌生人刮目相看、出席會議、發表演說、勝過對手、管理人們、以滿腔熱情參與活動、反映民意、社交、交遊廣闊、廣泛約會。

我們可能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會發現,儘管十分希望事實並不是如此,但無可否認的是,上述形象完全不是我們的本性。對我們來說,出席派對前不免擔心東、擔心西;發表演說前簡直緊張得要死;任何社交場合都是沉重的心理負擔;面對新聞和社群媒體常感心煩意亂;如果每天沒有幾個小時獨處、消化思緒,就渾身不自在;陌生的地方(尤其是臥房)令我們極度憂慮;不擅長在職場中對任何人負責;對於開懷玩樂極度謹慎,也對任何類型的集體狂熱退避三舍。我們並不討厭擁抱,但當有人衝上前擁抱我們,我們的身體會不自覺變得僵硬。

另一方面,我們喜愛待在家裡;我們很樂意一整個週末(甚至是好幾年)獨處,只要有幾本書和筆電的陪伴就行;整個世界上我們真正喜歡的人大概只有三個;我們喜歡探索自己心靈中的房間;知道如何坦白自己的弱點與焦慮的朋友令我們安心;我們希望再也不必出席派對;我們不會抱怨一切太過安靜;我們喜愛平和的風景與平淡無奇的日子。我們也很喜歡花。

不過這些特質卻使我們必須承擔現代世界的種種質疑:我們為何那麼羞怯?我們為何不能與其他人和樂共處?我們為什麼不願出門慶祝?我們的結論是自己很奇怪,可能病了,要到很久以後才會接受自己可能只是比較不一樣。

身為憂鬱的內向者,我們常緊抓著他人容易忽略的「小事」不放。派對或公司會議都可能令我們無比疲憊,因為我們要做的事不只有閒聊或發表意見,我們還會思索其他人對我們剛發表的言論有什麼看法;懷疑自己未能理解某個重要面向;角落某人古怪的敵意會令我們大吃一驚;擔心自己的臉做出某個不得體的愚蠢表情。被點名時,我們是人間喜劇的敏銳觀察者,但分分秒秒過去,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也令我們筋疲力盡。

我們渴望人際聯繫,不過交往關係充滿地雷,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對方對我們真正的想法是什麼?我們可以表達對他們的渴望嗎?他們會對我們感到反感嗎?難怪我們比較喜歡待在家裡讀書。

這聽起來不容易,不過內向的人生也可以非常豐富、充滿感激。我們很容易感到滿足,不需要喧囂與關注,不在乎哪裡舉辦大型派對。我們只想穿著自己平淡無趣的衣服四處閒逛,與少數我們能自在相處的人聊天,經常散散步或泡澡。只要細心觀察,不起眼的事物也可以很有趣。我們已經累積多少見識;踏上多少次旅途;讀過多少書;經歷過什麼樣的騷亂。我們真的不需要更多了。內向者已經做好充分準備,願意接納任何事件或人物的本質─任何令人生畏、強大、能引發共鳴、美麗或嚇人的成分。

小孩是天生的內向者。當陌生人進到房內時,他們會直覺地躲進照顧者的懷中。誰能怪他們呢?因為與孩子相比,陌生人那麼高大、聲音那麼奇怪、那麼自然而然地加入對話,而不是在旁謹慎地觀察一會兒(這才是自然的反應吧)。這些孩子也不需要太多外界刺激:紙箱蓋子怎麼都玩不膩;看著窗戶上的雨滴追逐彼此也饒富趣味;他們可以躺在臥房地板上,畫著一棵又一棵的樹,都沒發現已到了洗澡時間。此外,他們也很容易疲累,在熱鬧的生日派對上玩一個小時後就一定得回家小睡。

認識自己憂鬱而內向的一面不只是具詩意的自知,也對我們的心理健康有益,如果未能針對自己內向的個性做好妥善調適,我們很快就會不堪負荷並導致隨後的焦慮與猜疑。所謂的情緒崩潰通常單純是內向者迫切需要平靜、休息、自我同情與協調的表現。因此,經驗豐富的內向者知道自己必須抵抗外向世界的計謀。內向者的理智全賴他們有無能力堅守自己所需的保守日常作息。現在,我們至少能用「內向」來對他人解釋這種性格結構。下一步就是學習如何順從自己的個性,讓內向者過著他們性情所需的平靜生活。

〈週日晚間與憂鬱〉

憂鬱情緒通常約在下午五點至晚間七點半開始降臨,於六點達到高峰,此時天氣開始轉變,最後一道日光也將天空染成緋紅。

週日晚間的憂鬱感受常與工作有關,捨不得結束愉快的休息,不願返回辦公崗位。實際情況其實更為複雜,這個解釋無法完全說明。我們心情低迷的原因不只是明天有工作要做,而是因為那是不適合我們的工作,雖然我們也全然不知道適合自己的工作到底是什麼。

我們內心都有一個所謂的「工作的自我」,這個自我擁有一套偏好和能力,渴望向現實原料施展影響力。我們想要在工作之中注入自己的重要元素,確保能在我們所提供的服務及產品中看見自己的樣子。這就是我們認知中的合適工作,我們需要合適工作就像我們需要愛一樣理所當然、一樣強烈。找不到職業歸屬就和尋不得親密伴侶一樣令人心碎。覺得自己入錯行、找不到真正的使命不是什麼小問題,反而可能是人生的核心危機。

週間我們通常可以不太去想這個問題,那時我們過於忙碌,受金錢的急迫需求所驅使。不過週日晚間,我們開始為這個問題煩擾。這個危機彷彿飄盪於兩個世界間的鬼魂,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因此只能猛敲意識的大門,要求一個答覆。我們感到傷心是因為,有一部分的自己意識到時間所剩不多,而我們現在的工作並不是餘生該做的事。週日晚間的痛苦來自意識的攪動,隱約叮嚀我們要在人生結束以前發揮更多潛力。

週日晚間有其歷史。一直到最近以前,過去幾百年,能否透過工作表達真正自我只是少數人的問題。多數人工作是為了生存,能有最低收入就感激涕零。但現在我們的期望變高,由於看過夠多例子,我們知道真的有人這麼做,也就是是說,自己其實可以在商業引擎中運用自身真摯的天賦。我們知道自己不必在職場中悶悶不樂,也因此我們的無所作為只是徒增羞愧。

我們不應該這麼嚴苛對待自己。目前還沒有機制能把所有工作與有意義的天命配對在一起。因此雖然我們很確定現在這份工作不適合自己,卻也對真正的使命在何處茫然無知。

解決之道不外乎耐心與堅定的自我檢視。我們需要某些偵探技巧,或是學習考古學家拼湊破罐碎片的耐心。我們不該天真地用「週日憂鬱症」來解釋自己的煩憂,用喝酒和看影片來掩蓋這種情緒。我們應該將之視作一個核心問題,尋求埋藏在討好他人以及追逐地位與金錢等短期需求之下的真正自我。

換言之,我們不該只在週日晚間品嘗週日晚間的感受,而是應該把這些感受置於生活中心,用於敦促我們進行數月、甚至數年的持續探尋,鼓勵我們與自己、朋友、導師及專業人士對話討論。週日晚間的幾個小時中,悲傷與焦慮降臨是嚴重問題的徵兆。我們不只是因為兩天的休息即將告終而稍感困擾;我們難受的原因是:週日晚間提醒著我們,必須在為時已晚之前發掘真正的自我,還我們的天賦一個公道。

▶▶ 閱讀更多 方舟文化 人生學校(The School of Life)《憂鬱的種類:關於陰暗情緒的希望指南》

 
究竟女性們是如何成為單親?又怎麼走過悲喜交集的日子?
圖/大好書屋
書名:《單親,我們可以的!:走過挫折與無助,75位單親媽媽愛與勇氣的真情告白》

內容簡介:一群單親媽媽寫下的情書,獻給每一位單身母親與愛著她們的人!坦誠、脆弱、真實得毫不閃躲,那些單親世界裡的恐懼與希望、挫折與韌性,她們都懂!究竟女性們是如何成為單親?又怎麼走過悲喜交集的日子?75位不同背景、年齡、種族、性向、職業與價值觀的單親媽媽,透過散文或詩歌,訴說扛起單親母職的心路歷程。

自主離婚、喪偶、偽單親、未婚生子、精子捐贈、女同志離異……這些選擇性單身或意外單身,都是現代單親媽媽的成因,但我們鮮少有機會聽到她們的心聲。本書收錄75位單身母親的故事,涵蓋暢銷書作家、詩人、演員、編輯,以及伊拉克難民、亞裔移民等。更有幾篇為單親小孩從後代視角寫下的心情,訴說他們對單親家庭的理解與愛護。

這群身兼父職和母職的單親媽媽,勇敢、獨立且見地深刻。有為了找回自我而毅然結束婚姻的媽媽、長期受家暴而通報警方帶離另一半的媽媽、遭受丈夫背叛出軌而鼓起勇氣單飛的媽媽;也有為了彌補孩子而全心守護的媽媽、看著孩子沉迷毒癮而主動送交勒戒的媽媽,以及渴望愛情卻依然最牽掛孩子的媽媽……

關於單親支援──「身邊沒男人的時候,要怎麼養大一個兒子?到底該怎麼辦才好?」女子懷胎九月時,丈夫一腳踏出了家門,不會摔角、捕魚、打球的她,從此肩負拉拔一個男孩長大的任務。

關於面臨劇變的困難──「對我來說這是何等深奧的謎團,前一刻充滿生機的存在,如此真實可觸,下一秒卻無影無蹤。」丈夫心臟病發驟逝後的一年半裡,女子雖然持續繳納著另一半的手機帳單,但她也努力學習操作錄影機、嘗試清除丈夫的影片觀看紀錄。

關於成長與韌性──「有時候,我依然希望他會求我讓他回到身邊,希望他承諾說他會改變,真正有所改變。但這件事遲遲沒發生。」女子長期遭受另一半家暴,嘗試陪伴對方走過心理治療的她,最終忍無可忍選擇通報。她告訴自己,面對這位深愛的丈夫,她曾經那麼努力過了。

關於下一段感情──「我想像在她還小的時候,找到對的男人,然後將彼此的家庭結合起來,但遲遲無法如願。」一名單親媽媽帶著八歲女兒與新男友見面,心情尷尬又忐忑不安,但這才發現女兒早已敞開胸懷,在門的另一邊等著她。

關於養育孩子──「我應該帶你到動物園去。我應該沖個澡。這個星期天我應該給你更豐富的體驗。只是我好累、好累。」一名出身單親家庭的女人,在她也成了一名單親媽媽後,拚上全力愛護她的小野獸……只是她精疲力盡,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樂與寂寞。

關於生活的挑戰──「她們生我的氣,這也情有可原。那是某種安靜的怒氣,在表面底下悶燒著。」受夠前夫精神折磨的女人,選擇離婚後卻得不到女兒們的諒解,直到某天她開車撞到一名小女孩,母女三人心結悄悄解開……

關於希望與樂觀──「頭一次,我的身分認同不是由其他人的評價所決定。我的人生富足且美麗,而我衷心熱愛身為單飛母親。」在婚姻中逐漸失去自我的日本女子,結束關係後帶著兩名幼子於美國獨力生活。雖然失去了朋友、家庭、存款與職業,但她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從這些優美動人的單親故事書寫中,我們看見單飛母親如何以堅定、勇敢的精神,走過對孩子的愧疚、對自我的質疑、對經濟的不安與對愛的忐忑,撐起一個充滿愛與溫暖的家。

如果你是單親媽媽,你將如獲有相同經驗的摯友,傾聽你、支持你;如果你是單親小孩,你將彷彿走入媽媽內心,重新擁抱與她的關係;如果你沒上述經驗,你也能從中感受到母愛,獲得鼓舞人心的力量!

作者介紹:瑪莉卡.林登姆,Empowering Solo Moms Everywhere(簡稱ESME)創辦人,一個為單親媽媽提供支援與資訊流通的社群平台。身為專業的社會學家,她在美國西北大學教導不平等、多元、性別超過十年。除了發表學術文章,其散文、小說作品也散見於期刊雜誌與網路媒體。雪若.杜姆斯尼,美國作家、詩人和編輯。朵梅妮卡.魯塔,美國作家、ESME編輯。凱薩琳.修恩克,美國作家,並於ESME與哈佛大學擔任編輯。

搶先試閱:〈當一扇門關起,另一扇門隨之開啟〉 泰芮.林頓(Terri Linton)

我對我父親最早的回憶,不是散步穿過公園去買冰淇淋,或是我坐在他肩膀上晃著雙腿眺望世界,而是我在等—等待他。我穿著羊毛外套,一路扣到脖子那裡,毛線帽緊貼著腦袋。黑色緊身褲和皮鞋蓋住了小小的腳,一等門鈴響起,就會踩上地面。可是門鈴遲遲未響。

幾個小時過去了。汗水順著我的臉龐流下,母親懇求我脫掉外套,但我完全不理會。爹地說他要來。她的全然不信跟我篤信他會來毫不交集。他說他會來,我只需要等待。

於是我等了又等。

我等到黑暗變成黎明。我等到衣服像膠帶一樣黏在皮膚上。母親將我軟垮的身體抱上床,她熬過了我的哭泣,我哭到睡著。隔天早上醒來時,我困惑不已。爹地沒來。不管原因為何,我都想要理解並原諒,但他根本沒出現。

還有更多這樣的日子,真的不少。每一次,他缺席帶來的痛苦,會留下一個比前次更猙獰的傷疤。他是我爸,我渴望認識的人—是我所愛過的,也是我希望他愛我的頭一個男人。我們開著他超酷的龐帝克白色雙門跑車,敞開天窗,聽著馬文.蓋(Marvin Gaye)的音樂,他的陪伴對我來說有如魔法。可是當他一次次爽約,我不禁納悶是不是我的緣故。在我那個小女孩的心靈裡,懷著小女孩的氣餒,我告訴自己,我的各方面對他來說就是不夠,永遠都達不到他設定的標準。

我父親的進場和離場持續了好多年。有時他在身邊,但大多時候他不在;有時他守住了承諾,然大多時候他食言。他的存在就像一扇想像的門,任他開開關關。當他打開,他的愛所傳來的溫暖會竄流我全身,好似一條毯子那樣包覆我。可是當他關起來,那扇門便完全無法穿透,不論懇求或淚水都撬不開。

我母親再也無法忍受。如果他繼續行蹤不定,她會上法庭追討子女撫養費—這是他一向害怕的事情,是她先前不曾做過的事。沒有道別的話語,也沒有回來的承諾,我父親最後一次關上門,就此人間蒸發。

我從來不怪我母親,她拯救了我。雖然有時我納悶他的去向,但我再也不期待他會陪在我身旁。即使他的缺席很傷人,但總算抵消了我的懸念—他是否終於會現身,並扮演我一直以來想像中的那種父親?他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最終,我不再納悶。

我目前的處境跟我母親當年相同,看著兒子窺探一扇一直關著的門,儘管他巴望那扇門總有一天會打開。那種揮之不去的痛,是獨自扶養兒子的母親所熟知的:當電話遲遲不響,看到孩子的希望從天上那麼高的地方重重墜落;爹地送來歉意,本人卻未現身時,孩子有多苦惱;在父親節慶祝活動上,孩子站在身旁,四周盡是滿坑滿谷的成對父子。那些痛苦會留下最深的傷口。就像我母親曾為我做的,我也試著麻痺那些痛楚,想辦法減輕兒子的痛。

在某個節骨眼,必須做出決定:要讓門反覆地開開關關,或是徹底封上那扇門。傷亡難以避免。有的母親可能決定永遠開著那扇門;有的母親,就像我,可能決定再也不願看著孩子尋覓門縫透進的光線。她某一天可能決定拆掉整扇門,自行打造一座碉堡,阻斷通往孩子脆弱情感和柔軟心腸的路。她會放過自己,她已在最糟糕的處境中,為孩子做出最好的打算了。她會記得自己的童年,知道當一扇門關上,總有另一扇打開。母子命運相仿,都是無父的孩兒;她會放下心來,因為生命和愛會幫助他倆度過難關。

〈沒什麼大不了〉

雅各.柯能堡(Jacob Kronenberg)

親愛的老師:

我有個不尋常的家庭,這點有時候會帶來挑戰。要面臨挑戰的人,與其說是我們—我們過得非常快樂—倒不如說是對我們感到好奇的那些人。我想讓你知道基本資訊,好避開一些尷尬的問題:我有兩個媽媽。

她們從未結婚,因為當時同性婚姻尚未合法。她們在我六歲時分手,現在共同扶養我和妹妹,各自以單飛媽媽的身分。兩個媽媽都是我的合法監護人,所以她們都可以簽學校的通知單、打電話替我請病假、參加親師會。我和妹妹與她們一起住,輪流在她們各自的家。

請不要在課堂上拿這件事做文章,因為那真的沒什麼大不了。人工生殖技術不是什麼新東西,有不少異性戀夫妻也用它來生孩子。分道揚鑣但合力扶養孩子也不算很罕見。雖然同志父母透過《摩登家庭》這樣的節目進入了主流,但很多小孩(而且令人驚訝的,是很多成人)就是意識不到有我這樣的家庭。這兩種條件加起來,連那些或許可以接受同性父母或離婚媽媽的人,有時候也會覺得奇怪。

另一個常見的反應是,朋友或成人會出於善意,連珠砲似地對我發問。更糟的是,大家會因為我完全正常的家庭,表現得好像我是「全世界最有意思的人」一樣,逼問我由兩個女人養大是什麼狀況。因為那往往是無辜的好奇,我會盡可能耐住性子,可是要一次又一次回答同樣的問題,有時很吃力。大家針對我的家庭小題大作,我之所以會感到厭倦,是因為我真的不覺得我的家庭有如大家想的那麼不同。我依然有表達關懷與支持的雙親,而且我成長的方式就跟其他孩子相同。

如果其他孩子納悶我這樣的家庭怎麼運作,我會很樂意跟他們談談,可是請不要叫我在全班面前討論這件事,尤其不要在頭一天「互相認識」的遊戲裡、眼眸顏色的遺傳學練習上,或是上到「家人和家長單元」的法文課時。我跟其他孩子沒兩樣,請不要把我的正常生活變成特別的課程。這點也適用於那些可能會嘲笑我,或用難聽的話講起我家人的小孩;我會先跟他們談談,如果需要幫忙,我會主動來找你。

還有另一件事應該讓你知道:就像很多媽媽一樣,我兩位媽媽的行程都很忙碌,所以有時會有別人來接我放學。這些人可能包括我媽的新女友,或是我朋友的家長。請不要把我媽的女友叫成我媽,也不要問我朋友的爸爸是不是我爸。我是透過捐精出生的,所以根本沒有爸爸。如果你搞不清楚誰是誰,請不要自己推測—直接開口問就好!我一點都不介意!

對我來說,關於我家人,最重要的那部分,與我有兩個媽媽或我是捐精寶寶一點關係也沒有。重要的是我們家建立的傳統:我們家吃可麗餅當早餐,公路旅行的時候跟著《真善美》配樂一起高唱。如果你有任何問題,儘管開口問我、問我媽或我媽。

▶▶ 閱讀更多 大好書屋 瑪莉卡.林登姆(Marika Lindholm), 雪若.杜姆斯尼(Cheryl Dumesnil), 朵梅妮卡.魯塔(Domenica Ruta), 凱薩琳.修恩克(Katherine Shonk)《單親,我們可以的!:走過挫折與無助,75位單親媽媽愛與勇氣的真情告白》

 
Fast friend不是快朋友、Fast talk不是說話很快?!
They are fast friends. 他們是很要好的朋友。大家熟悉Fast意思是「快」,但它還有一個意思,是「牢固的、安穩的」。Ignore his fast talk.Fast talk表面上看來是「講話很快」,其實是指人講話很快、語言浮誇,不太實在。

孩子升小學前,必會6項自主能力: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練習
對於剛從幼兒園畢業的孩子來說,小學是另一個成長階段的開始,孩子必須學會獨立完成生活中的小事,而家長也能趁孩子上小學前,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那麼,對於即將升小學的孩子,您能讓孩子學會的自主能力有哪些呢?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