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4日 星期三

中共新領導層,網路上噤聲打壓:當名字成了某種禁忌


成功不是偶然,能力才是關鍵!【能力雜誌電子報】是專業經理人暨上班族提升競爭力最佳管道! 【橘世代電子報】為讀者提供面對人生下半場所需七個面向的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11/25 第120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一秒癱瘓世界!數位軍火地下產業鏈的暗黑真相
中共新領導層,網路上噤聲打壓:當名字成了某種禁忌
生在台灣的我們為何這麼吃?如何吃成美食王國?

新書鮮讀
一秒癱瘓世界!數位軍火地下產業鏈的暗黑真相
圖/麥田出版
書名:《零時差攻擊:一秒癱瘓世界!《紐約時報》記者追蹤7年、訪問逾300位關鍵人物,揭露21世紀數位軍火地下產業鏈的暗黑真相》

內容簡介:網路安全記者深入「零時差漏洞」交易現場的第一手報導,駭客、巨富、強權,與比核武更致命的終極武器!關於「零時差漏洞」不可不知的五件事:1.如何從「軟體漏洞」轉變為「地表最強武器」?2.在美國,每39秒就發生一次駭客事件。要癱瘓整個國家,只需要1秒。3.當今最「物美價廉」的超級軍火?4.8年內市值瘋漲超過600倍,「零時差」是大好市場?5.愈進步方便的地區,反而愈不堪一擊?

作者介紹:妮可·柏勒斯,《紐約時報》網路安全線10年資深記者,美國財經編輯與記者協會頒發的最佳科技報導獎得主,現任《紐約時報》資深網路安全記者,曾獲美國財經編輯與記者協會頒發最佳科技報導獎。於普林斯頓大學從事政治與近東研究,並於史丹福大學取得新聞學碩士學位。目前亦是史丹福大學商學院的客座講師。

柏勒斯曾為《富比士》雜誌撰稿,二ま一一年加入《紐約時報》負責網路安全線,已致力深耕此領域超過十年,曾深度報導俄羅斯對美國核電廠、機場和選舉的網路攻擊,朝鮮對索尼影業、銀行和醫院的網路攻擊,伊朗對石油公司、銀行和美國總統選舉期間的攻擊以及數百起中國網路攻擊事件。

本書的追蹤報導可說從史諾登事件開始。二ま一ま年起,柏勒斯開始負責追蹤俄羅斯、北韓、伊朗以及中國的網路攻擊事件。二ま一三年,《衛報》記者接獲史諾登洩密的第一手資料,為躲開英國情報機關的監視,將之送至《紐約時報》總部要求協同報導。作者與該雜誌團隊在一座密閉儲藏室中待了六個星期,鑽研外洩的國家安全局機密檔案,其後鍥而不捨持續追蹤這個足以引發世界末日的駭人武器交易市場,前後逾七年,終於完成《零時差攻擊》。

網路安全是一個以高專業門檻、充斥複雜術語聞名的領域,柏勒斯擅長以清晰、簡明的方式帶領讀者一窺這個重要而神祕的領域。

搶先試閱:〈從俄羅斯到中國,那些由政府外包的駭客攻擊行動〉

大多數的外行人認為駭客追求的是短期回報:金錢、信用卡資料或值得拿來行賄的醫療資訊,但是最老練的攻擊者想要的是原始程式碼,也就是工程師創造並珍視的象形文字。原始程式碼是軟體和硬體的原始素材,能指揮你的設備與應用程式應該如何運作、何時開啟、何時休息、讓誰進入、把誰擋在外面。操控原始程式碼是一種持久戰。程式碼可能會遭到盜取和操縱,就宛如白宮橢圓辦公室牆壁上某個無形的洞口,可以讓攻擊者立即或在未來幾年獲得豐碩的成果。

程式碼是科技公司最有價值的資產,就像皇冠上的珠寶。然而與中國簽約的駭客在二○○九年年底開始在矽谷三十四家公司出沒時,卻沒有人想到應該好好保護程式碼。當然,客戶資料和信用卡資料一定得加強保護,可是大多數科技公司儲存原始程式碼的資料庫都門戶洞開。

邁克菲負責調查中國「極光行動」的研究人員後來發現,受害者不只是谷歌。那些中國駭客四處攻擊,對象包括高科技公司、國防承包商等,而且成功地破解了原始程式碼的資料庫,令人深感不安。有了存取資料的權限之後,那些中國駭客就可以偷偷變更進入商業產品軟體的程式碼,並且攻擊使用該軟體的任何一個客戶。

要從程式碼中找出中國植入的軟體後門,無異是在大海中撈針。這意味著要將遭到駭入的軟體拿來與備份版本進行比較,這種過程即使對於全世界最大的搜尋網路公司而言也極為費力,尤其是在處理那些包含數百萬行程式碼的龐大專案時。

谷歌遇上的極光行動攻擊事件帶出了一個基本問題:到底有沒有哪個電腦系統是完全安全的呢?讓人想起二十多年前,戈斯勒在桑迪亞國家實驗室所進行的練習。當時那些美國菁英駭客連在幾千行程式碼中都找不出他的植入裝置──他們只知道這些程式碼被人修改過了。負責執行谷歌各項服務,如谷歌搜尋、Gmail、谷歌地圖等等所需要的軟體,總共大約有二十億行程式碼。相較之下,史上為單一電腦所打造之最複雜軟體工具的微軟視窗作業系統,估計含有五千萬行程式碼。邁克菲始終沒有找到中國攻擊者變更其目標原始程式碼的確鑿證據,且由於許多遭到中國入侵的受害者都否認自己被駭客攻擊,唯一能確定的,就是什麼都不確定。

麥迪安和谷歌的調查人員下定決心一路追蹤中國駭客,直到另一端的盡頭。線索清楚顯示攻擊者有一個非常具體的目標:他們在尋找中國異議分子的Gmail帳號。其實中國可以輕輕鬆鬆使用各種可能的密碼去破解那些帳號,但是密碼可以變更,而且駭客可能會在一連串嘗試錯誤後被阻擋在系統之外,因此中國打算尋找更為長久的管道。透過竊取谷歌的原始程式碼,中國駭客就可以在Gmail軟體植入軟體後門,進而長期從他們選中的任何Gmail帳戶存取資料。

而且那些中國駭客在尋找一般的目標:「五毒」,也就是民主運動人士、藏人、維吾爾族的穆斯林、支持獨立的台灣人以及參與法輪功者。這些都是對中國共產黨最具威脅的團體。中國將他們最好的零時差利用程式和最頂尖的駭客都用來對付自己人。

回想起來,谷歌早就已經預料到會有這種結果。三年前,谷歌以宛如救世主之姿進入中國市場,當時布林與共同創辦人賴利.佩吉(Larry Page)告訴員工,提供給中國市場經過審查的搜尋結果,勝過什麼都不給他們。谷歌依然可以給予中國公民關於愛滋病、環境問題、禽流感和世界市場等方面的教育機會。布林和佩吉辯稱,如果不順從中國的審查規定,會讓十億人什麼都無法知悉。

這種將自身行為合理化的態度在矽谷很常見。科技公司的領袖和創辦人開始認為自己是神,而且就算不是神,起碼也是先知,因為他們讓大眾享有言論自由,並提供大家表達自我的工具,進而改變世界。許多科技公司的執行長開始認為自己是賈伯斯理所當然的接班人,而賈伯斯的狂妄自大也因為其卓越貢獻而被人原諒。然而賈伯斯是獨一無二的,當其他科技公司執行長仿效他時,經常訴諸相同的啟蒙語言,來證明自己不斷擴張至全球增長最快速的網際網路市場是正當行為,儘管方法專制獨裁。

差不多就在谷歌於二○○六年進入中國市場之後,布林發現這種妥協其實難以忍受。中國官員要求谷歌淨化任何提及法輪功、達賴喇嘛和一九八九年天安門廣場血腥屠殺事件的搜尋結果,這些要求尚在谷歌的預期範圍內。可是不久之後,需要淨化的清單進一步涵蓋任何冒犯中國共產黨與「社會主義價值觀」的一切,例如時間旅行、輪迴轉世,後來甚至連「小熊維尼」也被列入黑名單。當山景城沒有以夠快的速度阻擋觸怒中國的內容時,中國官員就指控谷歌為「非法網站」。

華盛頓對於谷歌進入中國市場這件事也不甚滿意。布林和佩吉被比喻為與納粹合作的人,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the 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則將谷歌稱為「中國政府的公務員」,並表示其行為「令人憎惡」。

「谷歌已嚴重違反其『不作惡』政策。」一位共和黨國會議員說:「事實上,它已經成了邪惡的共犯。」

谷歌的一些高層主管也開始有同樣的感覺。但是他們知道,如果不完全遵守中國政府的規定,就會身陷危險。他們每個人都聽說過,中國的特務人員常會突然搜查私人企業,並且威脅當地的高階主管立刻阻擋「有問題」的搜尋結果,如果不依照辦理就等著吃牢飯。

在審查制度上妥協是一回事,在無意中成為中國政府監視的幫凶又是另一回事。當谷歌進入中國市場時,布林和佩吉故意不提供電子郵件或部落格平台服務給中國用戶,因為他們擔心自己將會被迫把用戶的個人資料交付給祕密警察。兩年前,一位中國記者將中國控制新聞的細節洩漏給紐約一個由流亡中國人經營的民主主義網站,後來雅虎將他的個人資料交給中國政府。結果那位雅虎的前用戶被判處十年監禁,現在正在坐牢。

▶▶ 閱讀更多 麥田出版 妮可·柏勒斯《零時差攻擊:一秒癱瘓世界!《紐約時報》記者追蹤7年、訪問逾300位關鍵人物,揭露21世紀數位軍火地下產業鏈的暗黑真相》

 
中共新領導層,網路上噤聲打壓:當名字成了某種禁忌
圖/聯經出版公司
書名:《在人民之間:業餘史家、獨立導演、維權律師與部落客,從草根崛起的力量,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聲音與行動》

內容簡介:在逐漸噤聲的人民共和國,仍有一群知識分子不願沉默,他們非官方、無編制、在人民之間——自豪為「民間」★中文版獨家收錄〈對話魏簡〉、〈對話賈樟柯〉★

在一九八九年民主運動受挫,一九九二年經濟改革重啟之後,一種新型態的草根知識分子挺身而出。有別於退縮於傳統領域的文人,他們積極與弱勢和邊緣群體合作;有別於八ま年代高聲疾呼民主與現代性的公共知識分子,他們強烈反對菁英修辭。他們宣告思想與行動的獨立性,並身為「民間」而自豪——非官方、無編制、在人民之間。

本書刻畫了一群深刻改變中國公共文化的草根思想-行動者,包括質疑官方說法的業餘史家、讓人民說話的獨立導演,以及分享實用知識的維權律師與NGO工作者等。他們開拓學術界與政府機構之外的新興公共領域,並聚焦於具體而嚴峻的現實問題:毛澤東時代的政治受難者、無法受教育的農民工子女,以及沒有居住許可證的上訪者們。

魏簡深入當代中國社會表層下的變革伏流,分析民間知識分子的公共話語、介入行動和知識生產,將長期位於權力邊緣的草根知識分子群體——特別是女性知識分子——帶到中國思想史的版圖之中。在威權國度的陰影下,深刻改變中國社會的知識力量!

作者介紹:魏簡,法國艾克斯大學文學博士,魯迅小說的法文譯者,現任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中國思想史教授、香港大學名譽教授。

搶先試閱:〈中共新領導層,網路上噤聲打壓:當名字成了某種禁忌〉

透過與社會菁英保持距離,關注弱勢群體,聚焦具體措施,許志永等人致力於沉默的大多數的利益。許知遠特別強調,公盟與國家和市場保持了同等距離:「而三十年的改革之後,我們看到了市場力量的迅速興起,卻沒看到社會力量的成熟。只有在一個健康而強大的市民社會才能去培育多元的價值觀,讓人們既抵制強大的政治力量,又防止僅僅淪為生產者和消費者,使每個人成為健康的公民……公盟像是過去六年中國法治進程的某種縮影,一群青年人如何用法律的武器來幫助普通人獲得基本的權利和尊嚴。」許志永被捕引發許知遠內心的某種麻痺感:「它讓你喪失了所有的敏感,讓所有扭曲事物都在你心中變成了常態,因為是常態,你喪失了反抗的憤怒。」

如哈拉斯蒂預言的那樣,許知遠制定了「兩個版本」的策略。他沒有對所有文章進行自我審查,而是為中國讀者撰寫避免踩線的文章,但在大陸以外的網站和報刊上則發表未經審查的版本:「我在海外中文世界自由的寫作、出版可能有政治敏感性的作品,在中國國內出版非政治性的作品。」二○一二年習近平掌權後,加強對公共輿論的控制,許知遠最終接到一位朋友來電,告知他的名字已被列入禁止在大陸出版的作家名單。

這份名單據傳與香港的「雨傘運動」(為爭取普選,在二○一四年秋天持續三個月的示威活動)有關:

儘管沒人確認這條禁令,但不再有機構敢於出版我的作品,即使它是毫無政治內容。我的名字成了某種禁忌,儘管沒人清楚這禁忌的因何而起,又會怎樣結束……一個更令我不安的事實出現了,我越來越擔心,我知識分子的身分會對公司未來的成長造成傷害,我不再是一個獨立聲音,要為一整個團隊負責。

這是中國再明確不過的規則,倘若你想獲取商業上的成功,必須在政治上保持溫順……我幾乎徹底放棄了對政治與時事的責備,在一些時候疏遠了我的異議者的朋友……它也帶來了另一個後果。

我開始對中國劇烈的政治變化感到麻木,既然我不能責備、分析它,我就假裝它的不存在。我似乎再次變成了一個自我欺騙者,像是對於極權制度這頭「房間裡的大象」視而不見……我為自己的膽怯感到屈辱與羞愧。

我第一次開始嘗試寫日記,記錄下內心的分裂,期待書寫能平撫它。

這篇文章中表現出的自責,就如許知遠此前就曾從其他作家文章中指出的,是對許多知識分子的無助感的補償。然而,其中也與許知遠的計劃保持一致:透過商業運作維持平台,培育文化討論的公共空間,而不是與體制一決高下。在某個層面上,許知遠和韓寒互為鏡像,他們既「在人民中」,同時也屬於社會菁英。

網路上的打壓

中共新領導層在二○一二年上台後,宣布將對網路政策做出重大調整。如克利莫斯所言,在胡錦濤時期,雖然審查日趨升級,但「網路還是成為了活躍的社交和公共交流空間」,但在習近平治下,國家的政策目標發生變化,特別強調安全和網路的全面管控策略。

新成立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將網路的技術管控、宣傳功能和經濟監管職能集於一個統合的管理機構之下。「九號文件」將開放的網路(列在「西方新聞觀」條目下)列為「七不講」之一。二○一三年四月,魯煒被任命為網信辦(網絡安全和信息化辦公室,二○一四年四月改為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隨後發布了線上討論的「七條底線」。

在二○一三年八月十九日的一次秘密談話中,習近平稱網路是黨的新型輿論鬥爭的兩大主戰場之一(另一個是媒體的「傳統」戰場)。整個二○一三年秋天,多名「大V」被捕(最知名的是薛蠻子,還有慕容雪村等多人),大量帳號被封殺,最高人民法院還對「尋釁滋事」和「傳播謠言」做出新的解釋(訊息發送人數超過五百,或轉發數量超過五千),將其擴展到線上活動。

二○一四到二○一五年,政府還通過並嚴格執行實名制新規,使管控更為強力和全面(囊括電話、網站和社群媒體)。最高人民法院最後還規定,在法律案件中未能向當局提供網路用戶身分和聯絡人資訊的服務提供商也要承擔法律責任。這一決定加速用戶向微信等基於私人群組的社群媒體轉移。

微信的一個特點就是不能和網路完全互通:例如,搜索引擎無法搜到微信公眾號的內容。這使中國的網路用戶越來越隔絕於世界之外。二○一四年三月,當局又對微信公眾號進行一次整治(當時已經限制公眾號每天只能發布一篇文章)。最後,還發起一場操作系統「中國化」的運動(政府機關的電腦不再預裝Windows系統,而外國的服務提供商則被要求向中國的監管部門提交源代碼和用戶訊息)。二○一五年三月,習近平將這些舉措總結為「網路+」。

雖然一些人調整了自己的論述,或者找到保護性更強的管道,但總體而言,部落客和記者失去過往的輝煌。

他們在二○○八年重大事件的助推下的崛起,曾是新世紀頭十年中獨特而具有代表性的現象。儘管如此,他們的活動還是持久地改變了菁英和民間之間的關係。在中國的網路上,出現一種由民間部落客和作家們組成的批判性公眾,在某種程度上還成為年輕一代的主流。依靠特殊知識、與國家和市場都保持距離、關注弱勢群體狀況的民間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與早期的網路技術保持一致。與之相比,大眾民族主義者雖然常常和民間空間有所聯繫,但他們和其他民間知識分子並相同,因為他們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國家鼓勵甚至協助公開表達這種民族主義情緒。

韓寒選集英文版的出版在近期(二○一六)引發一些爭論,部落客莫之許批評知識分子在韓寒身上寄託很高的期望,但是很明顯的,他不可能改變體制。在對這一指控的回應中,曾金燕認為,一方面這種期許把標準定得過高(不是所有社會問題都能歸罪於知識分子),另一方面,韓寒原來的聲音已經被淹沒。韓寒是短暫的部落格時代的產物,在讀者日益深陷同溫層小圈子的社群媒體時代,他根本無法存活下來。由於中國政府打壓知識分子,很多人離開體制,還有人變得憤世嫉俗、態度過於苛刻。相較下,曾金燕相信在體制內開展實際行動仍然是社會代價較低的選擇:不是因為這些行動能改變體制,而是因為這些行動是有意義的。「我們可能改變不了政治,但應拒絕被政治改變。沒有幻想的人生和歷史,是停滯和死寂。」

隨著網路出現的新型公共文化在民間知識分子的崛起中至關重要。

商業媒體的發展不僅使民間知識分子賴以生存的公共話語更加多元化,還創造出「民間新聞」(《南方周末》語)的空間:這樣的新聞不僅追求效益,也秉持專業精神,充分報導普通讀者關切的話題。

網路為民間部落客和記者創造更多的機會,無論他們是普通公民,還是艾未未和韓寒這樣的「大V」。而書店和紙質刊物等更傳統的公共空間也能提供新的可能性,比如單向街。

值得注意的是,對草根的忠誠和殘留的菁英主義之間的矛盾,仍舊影響著一些最知名的評論家:即使一個人自我定位為反菁英,但菁英主義的印記還是會有所殘留。韓寒號稱為普通人立言,他一方面為挫敗民族主義等各種「宏大理念」而自豪,一方面又大談他眼中的公眾的道德缺陷。

許知遠批評反智主義,並為生產高質量的文化內容而自豪,同時又批評菁英的虛偽。從這個意義上講,民間知識分子尚未解決他們前輩在整個二十世紀奮力面對的難題,這並不令人意外。

▶▶ 閱讀更多 聯經出版公司 魏簡《在人民之間:業餘史家、獨立導演、維權律師與部落客,從草根崛起的力量,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聲音與行動》

 
生在台灣的我們為何這麼吃?如何吃成美食王國?
圖/貓頭鷹
書名:《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

內容簡介:台灣美食享譽國際,夜市小吃、珍珠奶茶「享譽國際」。但是我們為何這麼吃,而且還吃成了美食王國,其背後有著值得細細探索的美味歷史。我們經常把現代的飲食習慣推至日治甚至戰後才產生。其實,台灣與東南亞諸島早已形成南島語族文化圈,有些物產和飲食習慣,可以遠推至十六世紀以前,比如利用石滬陷補捉養殖虱目魚有長久的歷史。荷蘭時代,還引入許多歐美南亞的食物,甚至發展出最早的農業經濟。荷蘭人引入華工與耕牛,產製糖、米並外銷日本等地。且當時台灣也開始有僱用華人製作麵包的記載。

吃是民生大計,影響國家經濟,在社會文化層面中潛移默化。本書將以台灣人最喜歡的美食為題,詳細介紹這些食物和吃法如何引進和轉變,透過詳細考察與追溯,解答了你我今天為何會這樣吃,而且覺得哪種吃法好吃的歷史根源。

作者介紹:翁佳音,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政治大學、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研究專長為十六至十八世紀臺灣史、東亞史,史學理論、歷史民俗學。曾主持「新港文書研究」,以及「荷蘭時代決議錄」譯註等計畫。精熟荷蘭語與荷蘭文獻,其編著的《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解讀十七世紀中葉北台灣的荷蘭古地圖,是研究早期台灣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曹銘宗,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現任作家、講師,兼任導遊,關注台灣庶民的語言與文化,致力台灣歷史的史普寫作。

搶先試閱:〈食補〉

何謂食補?補指添足所缺少的,用在身體就是滋養身體。食補相對於藥補,食補是以食物來滋養身體,藥補是以藥物來調理身體。中國傳統醫療觀念是「藥補不如食補」,因為只有食物才能提供人體所需要的營養,以增加抗抵力,預防勝於治療。

不過,中醫也有「藥食同源」的理論,有些食物可以藥用,有些藥物也可以食用。衛福部中醫藥司已公布兩百多種「可同時提供食品使用之中藥材」,包括常見的菊花、蓮子、百合、紅棗、枸杞、山楂、山藥、銀耳、龍眼肉等。

總之,食補不是吃藥,而是吃營養或有藥性甚至珍貴的食物,所以很受民眾歡迎。

台語的「食補」有兩種發音:一是名詞si̍t-póo,指以營養的食物滋養身體;一是tsia̍hpóo,就是進補、吃補品的意思。

台灣原住民的食補

台灣原住民傳統的狩獵的文化,獵物包括鹿、豬、羌、狸、猴等,早年鹿肉是主要肉食來源,直到清代中期以後鹿逐漸消失。

美國歷史學者Tonio Andrade(歐陽泰)認為,十七世紀南台灣原住民西拉雅族男人長得比荷蘭人高大許多,應該與經常食用鹿肉有關。

當年荷蘭男人的身高不像今天,一般只有約一六八公分,而西拉雅人比荷蘭人高半個頭,約有一七六公分。

清代台灣方志記載,原住民捕獲鹿之後,除了吮血、食肉,還會把鹿的「臟腑醃藏甕中」,稱之「膏蚌鮭」。

《諸羅縣志》(一七一七年)則說:「細切鹿肝為醢,名膏蚌鮭,藏久,云可愈噤口痢。」這就是說,把鹿肝切成醬後醃漬,久放之後,聽聞吃了可治「噤口痢」,就是中醫所說不想進食的痢疾。

華人視動物內臟為補品,大概也以此觀點來看原住民的醃內臟食物吧。

台灣華人傳統食補文化

華人飲食文化受中醫影響,中醫的食補有兩大學說:

以臟補臟:吃動物內臟可補人類內臟,例如:吃腦補腦、吃肝補肝、吃腎補腎、吃眼補眼,以及吃鞭壯陽等。因此,華人飲食文化以為動物的內臟比肉營養,所以早年養豬在沒有抗生素、荷爾蒙殘留問題之前,內臟的價格比肉貴。

台語俗諺說:「見頭三分補」、「見頭三分參」,只要是頭,吃了就有人參十分之三的功效。

另說:「一鹿九鞕」,比喻假貨多,可見鹿鞕搶手。

此外,還有「以形補形」的說法。例如:吃核桃補大腦,因為核桃形似人腦。吃番茄補心臟,因為番茄的顏色和外形都像人類的心臟,切開也有四個腔室。

食物屬性:食物有寒、涼、溫、熱、平五種性質,看對身體之利弊來選擇食用。

如果身體虛弱、畏寒,或是為了預防、抵禦寒冷的氣候,那麼就應該忌食涼性、寒性食物,可吃溫性、熱性的營養食物來補元氣,稱之「補陽」。反過來說,則稱之「補陰」。

吃補的烹飪方法,最常見的是「燖補」(台語音tīm-póo),即燉補,以文火慢煮滋補食物,常再加中藥材。

台灣食補三寶

在「四臣」、「八珍」、「十全」等中藥材配方之外,薑母、麻油、米酒是台灣食補最常見用來搭配肉類的材料,「薑母鴨」、「麻油雞」、「燒酒雞」就標示了台灣食補三寶。

薑母、麻油、米酒大都三合一,先在鍋中倒入麻油,以小火將薑片爆香,再加入肉類及米酒。台灣網友戲稱台灣人進補過冬的「歲寒三友」:「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薑母、麻油、米酒三者不可或缺。

台灣有名的「三杯雞」、「三杯中卷」等「三杯料理」,與醬油並列的另兩杯是麻油和米酒,在爆炒料中也有薑母。

薑母:台語的「薑母」就是老薑,客家語則稱薑為「薑嫲」(kiong-ma),老薑就是「老薑嫲」。

清《臺灣府志》(一六八五年)說:「薑,三、四月種,五、六月發紫芽,纖嫩如指,名子薑,隔年者,名母薑。」清《淡水廳志》(一八七一年)說:「薑,春種夏熟,初生嫩而尖曰紫薑,亦名水薑,老薑曰薑母。」文中的「紫薑」是「茈薑」(台語音tsínnkiunn),即嫩薑。

清《諸羅縣志》(一七一七年)引用東漢《說文解字》說:「薑作䕬,禦濕之菜也。」由此可見,薑母在食補的重要角色。

麻油:麻油是芝麻油的簡稱,台灣從荷蘭時代就開始種植、生產優質麻油。根據荷蘭文獻,當時種植moa,即台語發音的「麻」。

清《臺灣府志》(一六八五年)說:「油有脂麻油,有萆麻油。」清《鳳山縣志》(一七二○年)說:「油有脂麻油、蓖麻油、菜油、落花生油四種。麻油勝於內地。」脂麻油就是食用的芝麻油,蓖麻油可製糖用或做潤滑劑。

米酒:台灣華人自古就有製造「燒酒」(蒸餾酒)的傳統,「台灣米酒」指日本時代量產的「紅標米酒」,以蓬萊米(粳米)為原料製造蒸餾酒,再加糖蜜酒精而成,酒精濃度較高,有別於中國黃氣和日本清酒的釀造米酒。

米酒是台灣料理很重要的調味料,在食補上用量更大,甚至完全以米酒代水。

▶▶ 閱讀更多 貓頭鷹 翁佳音 曹銘宗 《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

 
You are enough 不是罵人「你夠了喔」
Maggie和外籍同事討論新產品上市計劃,時間一改再改,到最後她真的受不了了,很生氣,就對同事說:You are enough! 外籍同事愣在那裡,這是苛責還是鼓勵?原來You are enough是對人的一種安慰,而不是責備。

美元存款 八天8.8%高利吸客
美國聯準會宣布啟動縮減購債,為美元後市再添力道,銀行跟著市場趨勢,祭出美元優惠利率存款方案吸引新客戶、新資金,像是永豐銀行提供八天8.8%外幣定存優惠利率,以優於目前市場利率吸客。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