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推動綠能,其中太陽能光電政策一再轉向,目前政府將重心放在漁電共生上,陸續公布先行區。不過,漁民對「漁電先行區」出現正反意見,公民團體認為畫設流程倉促,光電業者擔心可能重演過去不利耕作區種電的困難。
太陽能產業改變台灣地景,特別是陽光充足的南部,農田、埤塘,山間、海邊,到處都長出一塊塊灰色的光電板,被民眾戲稱是「山也光電板、海也光電板」,引發地方民眾與環保團體抗議不斷。
台南七股頂山聚落大片的鹽灘地,是黑面琵鷺棲息地,每年吸引許多愛鳥人士賞鳥。前年九月開始,鄰近鹽灘地被圍了起來,蓋起太陽能光電場。頂山四周是大片的太陽能光電板,讓頂山里長陳博靜說,「乾脆直接判死刑、讓頂山里滅村」。
沿著台六十一線蘆竹溝交流道西行不到一公里的台南北門區蘆竹溝漁港,沿途可見白色抗議布條。蘆竹溝居民世代養蚵,村子南側近期怪手紛紛搶進,居民才發現村落南邊竟然要建廿公頃的光電田,與村落只有一巷之隔。擔心光電田可能影響養蚵、影響生計,村民組自救會抗爭。
為解決發展綠電產生的問題,中央目前將重心放在漁電共生發電上。經濟部去年十月到雲嘉南舉行說明會,說明先行區構想,接著公告嘉義、台南、高雄與屏東約四千公頃的先行區範圍,後續將再公告彰化與雲林兩地先行區,六縣市共近五千公頃。
說明會中,支持漁民說,近年來受天候與空汙影響,魚蝦暴斃頻傳,養殖業陷入困境,希望透過漁電共生轉型,擺脫虧損窘態。反對漁民認為,光電業租期長達廿年,未來影響年輕人回鄉意願。
光電業者表示,之前農委會為鼓勵種電,曾推出兩千多公頃的「不利耕作區」,但多年來真正有種電的不到一成,主要原因是沒有饋線,沒辦法把產電送給台電,未來漁電共生先行區可能重蹈覆轍,乏人問津。
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說,過去地面型光電設置時,業者各自開發、缺乏示範與規則,常遇到生態、環境、社會議題的阻礙。為解決這類問題,才推出漁電共生區,但「漁電共生先行區」並非「包生子措施」。
能源局組長林文信表示,先行區已經過審查,避開生態敏感區,業者只需配合推動「環境與社會友善措施」,包括施工期避開候鳥季、未來使用清水清洗等,不需做「環境與社會檢核」,要審核通過應該不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