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3日 星期一

碳費徵收傳延至後年 排碳大戶繳納時點比原訂晚一年


【北美智權報】探討專利與智慧財產權,涵蓋各國重要的侵權訴訟分析、法規解析,提供您需要的IP實務與知識! 【殺破狼每周星座運勢】提供各星座整體運勢分析、當週須注意事項。量身為12星座打造本週星座最佳行走指南!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部落格  NBA台灣  網站總覽  
2024/05/14 第584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財經頭條
國際財經要聞
其他財經要聞
 
★ 台股重要指標:外資買賣超投信買賣超自營商買賣超融資增減排行融券增減排行
 
今日財經頭條
碳費徵收傳延至後年 排碳大戶繳納時點比原訂晚一年
記者邱琮皓/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碳費時程大延宕,據環境部最新拍板的立法作業期程,規劃碳費費率最遲今年12月預告、明年3月發布,換言之,排碳大戶首度繳納碳費的時間點,可能將延後到2026年,比原訂時間晚一年。

環境部回應,制定碳費費率是今年一定要完成的工作,作業期程確實有往後調整,但氣候署仍在努力進行中。據悉,目前環境部將今年12月視為「底限」,最慢年底必須預告費率,不過若能提早達成共識,也會加速作業。

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解釋,去年原希望碳費費率與三大子法在今年3月公布,然而討論過程未如想像中順利,目前三子法已預告,目標仍是今年9月前公告子法;針對費率則會努力召開審議會,凝聚共識。氣候署副署長黃偉鳴補充,下次審議會(5月下旬)將討論各種費率情境,希望加快收斂意見。

依碳費收費辦法草案,碳費徵收首年若未滿一年,以碳費費率公告生效日當月起算,依月份比率計算應繳納費額。這也代表,若碳費果真延宕至此,550家排碳大戶在2025年4月盤查、申報2024年排放量時,將有機會免繳碳費;至於2026年申報2025年碳費時,只需繳3月至12月比例、也就是全年碳排的六分之五。

《氣候變遷因應法》去年2月上路後,環境部開始研修子法,而代表我國進入碳有價時代的「碳費收費辦法」也在去年底公開架構、今年4月底預告草案。

碳費費率原定今年3月預告、6月發布,然而各界意見分歧,從審議會委員名單、到碳費子法、費率,時程一再往後延,直到目前已開過三次審議會,但仍未觸及費率深水區。

氣候署4月密集討論碳費三子法,據悉,原先立法計劃時程已延宕,為調整法制單位管考,氣候署內部必須抓出最後「底限」,因此環境部將原訂3月預告、6月公告的時程,改為今年12月預告、明年3月公布。

外界認為,連碳費子法都要等到9月才有機會正式公告,在法制作業完善前,自主減量計畫、國內與國外碳權認可準則都尚未出爐,碳費費率不可能比這些配套更早定案,推估最快到第4季才有機會預告,環境部希望在底限前趕進度,但完成碳費費率仍有得拚。

 
碳費擺不平 拖累淨零轉型
記者 邱琮皓經濟日報
碳費費率審議會經過三次會議後,討論進度仍不如預期,產業界與環團之間的鴻溝難以跨越,成了碳費卡關最主要的關鍵,環境部雖善意希望促進溝通,但「兩軍交戰、打死裁判」,裁判若不適時設下停損點,放任時程一延再延,台灣的淨零轉型恐怕要落後國際一大步。

觀察碳費費率審議會組成,除了環境部等官派代表外,還有民間團體、學者專家,合計21名委員;民間團體中,來自產業與環保團體的代表各半,兩者對於碳費費率的意見壁壘分明,要達成共識可說是難上加難。

產業界過去提到「排碳有價」,皆將之視為洪水猛獸,但隨著觀念改變、供應鏈要求,才逐漸開始接受碳費,接受不減碳就沒訂單的觀念;環團則是站在環境保護立場,希望加速、加大減碳力道,認為碳費只能從高、不能給予太多優惠。

儘管產業界、環團都已接受,碳費勢在必行,但碳費究竟是懲罰性費用、還是減碳經濟誘因,就成了第一波意見分歧。

其次,碳費收費上路時間點也頗為「尷尬」。產業過去在基本工資連八年調漲、經濟部近三年更是三度調漲電價,今年產業用電更鎖定用電大戶大漲25%,產業負擔持續加重的同時,又要新增一筆碳費成本。

 
碳費徵收傳延至後年 水泥鋼鐵業:壓力沒有消失
記者謝柏宏、林政鋒/台北、高雄報經濟日報
環境部傳出碳費費率要延到今年12月預告,明年3月發布,碳費開徵時間有機會延後上路。水泥、鋼鐵業者均認為,延後收費只是壓力稍微舒緩並沒有消失,產業仍要超前部署,全面落實節能減排,才能面對挑戰提升競爭力。

國內水泥業者昨(13)日表示,尊重環境部對碳費上路所訂的時間表,但是站在水泥業的立場,仍是呼籲政府能儘早規劃台版CBAM,讓進口產品與與本地商品支付一樣的碳成本,以防國際「碳洩漏」問題的存在。

環境部近日傳出,內部已拍板法制期程,碳費費率要延到今年12月預告,明年3月發布,是否碳費開徵時間也會等到2026年,引起外界關注。

水泥業者表示,尊重環境部對碳費上路所訂的時間表,且水泥業對於配合法規繳交碳費一向支持。不過水泥業更關心的是政府規劃台版CBAM,讓進口產品與本地商品支付一樣的碳成本,以防國際「碳洩漏」問題存在,也維持國內產業競爭力。水泥業者說,這項建議自去年就已向政府提出,但至今未獲任何回應。

 
制定台版CBAM動起來 申報方式、對象、法規…都在盤點
記者邱琮皓/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台灣碳費費率延宕、開徵延後,將造成企業成本難估、如何接軌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等五大衝擊。不過氣候署表示,已啟動討論「台版CBAM」,包含申報方式、對象、所涉法規等,都在盤點中。

碳費費率最遲將在今年底預告,眼見歐盟CBAM將於2026年進入第二階段,是否會形成貿易不公平競爭與加劇碳洩漏風險,成外界關注焦點,產業界也聲聲喚,希望台版CBAM必須與碳費一同上路。

氣候署強調,目前仍以碳費費率為優先工作,但也確實已啟動「台版CBAM」包括申報方式、申報對象、是否有涉及相關法規等討論。

近年世界各國開始加嚴管制碳排、建立碳有價制度,但部分產業因碳排放管制而選擇外移到其他管制較寬鬆的國家,再將產品輸入到管制國,造成全球或區域額外排碳,「碳洩漏」成為重要議題,且會對產業形成不公平競爭,制定「台版CBAM」的聲量逐漸加大。

氣候署副署長黃偉鳴強調,世界各國都是先處理國內碳有價制度、才會進一步對國際有相對應要求,目前仍先處理碳費費率。未來台版CBAM將比照國際做法,也就是先要求申報,氣候署正在討論相關配套,包括申報方式、申報對象、所涉法規、各國做法等。

除了碳洩漏風險,碳費時程不斷延後,也將影響企業成本估算,不僅難以估算需購入多少碳權、或預留繳納碳費支出,也擔憂今年從事的減量工作,沒辦法實際用來抵減碳費,成了一場空;再者,沒有碳費作為誘因,來促使國內碳交易活絡,廠商只能購入國際碳權、無法促進國內減量。

最後,碳費機制遲未出爐,我國要與歐盟討論碳費如何扣減CBAM,目前毫無所本,在扣抵制度尚不明朗、台版CBAM尚未實施下,企業營運再添變數。

歐盟CBAM 於2023年至2025年第一階段為過渡期,進口商需提交季度CBAM報告以獲得進口授權;第二階段將從2026年開始,歐盟進口國就必須要從成員國購買CBAM憑證。

黃偉鳴表示,進入第二階段後,若我方排碳情況較歐盟差才需要購買憑證,由於歐盟還在試行階段,相關銜接等細節,都仍待經濟部與歐盟協商談判。


延伸閱讀

碳費擺不平 拖累淨零轉型

碳費徵收傳延至後年 水泥鋼鐵業:壓力沒有消失

 
消防盼組工會 勞部:修公務人員協會法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聯合報
去年屏東名揚大火造成四名消防人員因公殉職,消防員訴求組工會捍衛權利。立法院衛環委員會昨審「工會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藍白立委都提案修工會法,讓消防人員擁有組工會權利,但勞動部長許銘春表示,警消為公務人員,與「工會法」保障的一般勞工不同,政府傾向以「公務人員協會法」保障警消勞動權,會經跨院與跨部會協商後,進入提出草案。

國民黨黨團與立委陳菁徽等人提案,明定消防人員得依據「工會法」組織及加入工會,並僅得組織及加入產業工會及職業工會;台灣民眾黨黨團則提案明定警察及消防人員得組織及加入工會。

立委陳昭姿指出,韓國已於二○二一年允許消防人員組工會,立委涂權吉則表示,可在限制消防人員罷工的條件下,允許消防人員組工會。但許銘春指出,日本和新加坡不允許消防員組工會,社會更對警消人員有罷工權,有所疑慮。

許銘春表示,去年考試院擬定的「公務人員協會法」修法草案,已朝放寬得成立協會之機關層級,增設警察、消防人員等特種公務人員協會組織模式,下修協會成立的會員人數門檻,擴大協會建議、協商與參與事項範圍。她認為,整體修正方向有利警察與消防員籌組特種協會,與主管機關溝通更順暢,能提升警消的保障。

但立委王育敏認為,「工會法」和「公務人員協會法」的最大差異在於有無「爭議權」,若僅於「公務人員協會法」修法,消防人員仍無法進行爭議行為;立委劉建國也質疑,警消若人力不足,是否可透過「公務人員協會法」協商?

銓敘部次長朱楠賢表示,世界各國允許消防人員組工會者,也未給予爭議權,該法放寬後,長官和下屬可以用更對等的關係對話,且此次修法讓消防人員可自組特種協會,參與門檻放寬、協商範圍更大。

消防署長蕭煥章則表示,去年曾調查各縣市政府消防局的意見,其中六個縣市贊成使用「工會法」,十五縣市反對,一個沒意見;朱楠賢指出,反對者認為在相關配套未完備下,現階段不宜使用「工會法」。

 
前政委電力建言 促檢討非核家園
記者侯俐安/台北報導聯合報
賴政府即將上任,近期因電價調漲,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多次提及核電,能源政策備受關注。行政院前政務委員郭耀煌提出六點建議,包含「積極檢視非核家園政策」,他指出,核電管理跟核電科技是會變化的,全球對核能發電的觀點也有改變,執政黨應該積極面對這個情勢。

郭耀煌曾在二○二○至二○二二年擔任政務委員。他以「一個關心台灣電力變革的公民」的身分,在臉書發表「賴政府必須承擔的臺灣電力結構變革責任」一文,提出六點觀察、六點建議。

他指出,台灣半導體和電子製造業領先全球,這些產業需要有穩定而低廉的電力供應,二○二五年光台積電就會占全台整體能源消耗的百分之十二點五。政府為了維持前述產業的優勢,在政策跟資源配置常常朝這些產業傾斜,這個可能會跟其他產業的電力需求,乃至於民生用電發生競合關係。

郭耀煌表示,執政黨推動非核家園政策,沒有蓋新的核能電廠,原有核電廠也將陸續退役,發電基載也愈來愈緊張;而台灣電力系統的韌性也不足,導致供電品質跟效率不佳。

他提出六點建議,包含「台灣的能源政策應該跟產業政策一併考量」、「重新檢視再生能源的政策」、「強化台灣電力系統的韌性」、「鼓勵創新經濟」、「全球運籌」、「積極檢視非核家園政策」。

 
國際財經要聞
全球砸錢猛推半導體製造
編譯劉忠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全球各國政府規劃推動半導體製造的規模,目前已逼近3,800億美元,其中美國、歐盟、日本甚至印度等大國已分配的補助接近810億美元,而中國大陸規劃的金額也不遑多讓。

彭博資訊報導,西方國家原本主要對中國大陸在關鍵電子領域快速崛起產生疑慮,卻在疫情期間因晶片短缺演變為全面恐慌。如今,半導體已不只攸關經濟安全,還牽涉到美國科技製造業的復興,在人工智慧(AI)領域保持優勢,甚至台海和平。

在美國,投資計畫已達關鍵時刻;美國半導體業者Polar Semiconductor於13日宣布,將獲美國政府上看1.2億美元補貼,用以擴建其位於明尼蘇達州的工廠。加上之前美光取得61億美元補助,以及英特爾、台積電和三星電子的撥款,拜登政府已承諾的補助金額將近330億美元。

在大西洋對岸,歐盟已定妥463億美元擴充本地產能的計畫。歐洲執委會估計,半導體業公家和民間投資總額將超過1,080億美元,主要用於支持大型製造廠。歐洲最大兩個項目位於德國:一個是英特爾價值約360億美元的晶圓廠建廠計畫,將獲得近110億美元的補助;另一個是110億美元的台積電合資企業,半數將由官方支付。不過,歐洲委員會迄未對這兩個投資案做最後核可。

日本經濟產業省自2021年6月推動晶片製造以來,已取得約253億美元的資金。其中167億美元已分配台積電兩座晶圓廠和Rapidus 另一座位於北海道的晶圓廠。 相較之下,南韓避免像美日以直接融資和補貼的方式,而是傾向以政策引導財團投資。在半導體領域,南韓政府在據估計2,460億美元支出中扮演支持的角色。南韓企劃財政部12日表示,規劃提出一項全面性的晶片投資與研發支持計畫,規模突破10兆韓元(73億美元)。

中國大陸目前建設的半導體廠比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多,將生產較成熟製程的晶片,同時累積實現自製所需的專業知識。

 
陸電動車 美要徵102%關稅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彭博資訊報導,美國總統拜登最快14日宣布大幅提高部分關鍵領域的中國製品,增幅從一倍、兩倍甚至三倍不等,其中對中國電動車的總關稅將一口氣從27.5%提高到102.5%,而某些太陽能產品或許能獲得豁免。

經過將近兩年的評估後,拜登政府計劃在電動車、電池、太陽能電池、鋼鐵和鋁等關鍵領域提高或增加關稅。知情人士說,針對中國電動車的總關稅將從27.5%,提高到102.5%。其他一些目標產業的關稅將提高一倍或兩倍,但範圍尚不清楚。

兩位知情人士表示,目前尚不清楚哪些商品會倖免,但拜登不會宣布降低關稅。另傳拜登政府已向國內太陽能產業透露,將排除某些項目,包括用於製造太陽能板零組件的設備。部分設備製造商樂見其成,表示當前的關稅破壞了拜登從中國手中奪取乾淨能源供應鏈的目標。

11月美國大選逼近,讓上述這類深具宣示意義的宣布更加重要:拜登試圖打擊中國,同時要讓自己與競爭對手川普有所區隔,拜登準備大幅更新川普任內提出的關稅措施。

 
川普揚言 墨製陸車課稅200%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美國總統拜登傳出最快14日將把針對部分中國大陸商品的關稅提高一倍、兩倍甚至三倍。而正在參選總統的川普更揚言要「加碼」,對中國車廠在墨西哥生產、輸入美國的汽車課徵200%關稅。

川普11日則是在紐澤西一場競選造勢活動中,嘲諷拜登政府即將宣布的政策。川普說:「他說他將對所有中國電動車課稅100%。這樣不是很好嗎?拜登早該在四年前就這麼做。」

川普警告,中國車廠將試圖在墨西哥生產電動車,接著透過美墨加貿易協議,讓銷往美國的車輛避免被課徵關稅。川普揚言,他會對大陸業者在墨西哥生產的車輛課徵200%關稅。

川普說:「我將對來自這些工廠的每一輛車課徵200%關稅,而他們將不會那麼做。」川普已經承諾,要對所有中國商品課徵60%進口關稅,拜登目前則避免這麼做,以免引爆通膨。

曾任美國貿易代表署總法律顧問的Wiley Rein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派許表示,拜登聚焦長期關注的產業。

 
品牌廣告轉向投放社群媒體
編譯林聰毅/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近年來隨著看電視的觀眾不斷減少,電視廣告日漸失寵,許多美國品牌廠商轉而在Google、Meta和TikTok等社群媒體,以及亞馬遜、沃爾瑪等零售商網站投放廣告。

今年稍早零食巨擘億滋(Mondelez)在推廣其限量版的Oreo餅乾時,沒有花一毛錢在電視上做廣告,而是轉向Instagram(IG)和TikTok等社群媒體以及亞馬遜、沃爾瑪等大型零售商的網站。該公司想要訴求的對象是不太看電視的族群,包括Z世代、多元文化受眾,以及有小孩的家庭。

億滋消費者體驗全球資深副總裁哈爾沃森表示,很少有電視節目能像「六人行」或「歡樂單身派對」吸引這麼多觀眾。億滋今年的美國廣告預算中,只有約15%用於電視,低於三年前的42%,另有9%將用於串流媒體,這意味著逾75%廣告支出將流向其他地方。

這是個重要的轉捩點,隨著龐大的觀眾不再收看電視節目,電視廣告已漸漸失寵。巧克力巨頭好時(Hershey)表示,五年內花在電視廣告的費用占比已從約80%陡降至約30%。

許多品牌都希望串流媒體的興起能彌補此一差距,但迄今這種情況並未發生。廣告分析師威瑟說:「很多人認為串流媒體可能是救星,但事實並非如此。」億滋的哈爾沃森也說,串流媒體不僅廣告收費過高,而且尚未觸及到夠多的受眾。市場專家表示,另一問題是串流媒體觀眾無法容忍過多廣告。

好時的美國媒體及分析主管里納爾迪說,YouTube和Meta(臉書和IG的母公司)是接觸大量受眾的最佳管道。啤酒製造商Molson去年的美國廣告預算約有40%花在傳統電視上,低於五年前的50%及十年前的85%。電視廣告支出大多都轉移到IG和Snap等數位通路。

YouTube、Meta和TikTok等社群媒體及亞馬遜和沃爾瑪等零售巨頭,已成為串流媒體未能攫取傳統電視廣告收入的主要受惠者。速食連鎖店Taco Bell已將更多電視廣告資金轉向社群媒體廣告,主要是TikTok。

億滋的哈爾沃森說,該公司今年將把約20%的美國廣告預算花在「零售媒體」上,包括零售商的廣告平台,因為零售商擁有客戶購物習慣的龐大數據。廣告業者GroupM表示,明年美國零售媒體領域的廣告支出將超過傳統電視廣告支出。

 
蘋果製片部門 擬改給薪方式
編譯陳苓/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彭博資訊報導,蘋果的好萊塢製片部門近幾周告知商業夥伴,有意改變該公司的付費方式,將以影集或電影的表現給薪,不再一視同仁預發大筆薪資。

據彭博看到的備忘錄,及數名人士的談話,蘋果會晤業界人士,提議依照表現給薪。影視人員將按積分來分紅,計算準則有三,包括為觀賞影片而加入Apple TV+的用戶數、觀影時間、節目成本相對於觀影人數。前三大熱門影集的相關人員,每季最多可分到1,050萬美元。

此一改變可望減少蘋果的預付成本,以降低整體製作費用。目前蘋果依循Netflix作法,無論節目是否受歡迎,都預放大筆費用給與編劇、製作人、演員。

在此同時,Netflix和亞馬遜也花費好幾個月,研擬依表現支薪的方案。儘管兩家公司均尚未對外公開,但都打算在未來幾個月試驗新的薪酬模式。

Netflix剛加入好萊塢時,為贏取片源,提議預付高額資金,但該公司不會授權第三方業者播映,等於買斷所有權。傳統媒體的影集每次重播,或授權給其他電視台播放時,相關人員都能拿到分潤。

 
科技巨擘股 抗通膨首選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最新調查顯示,投資美國大型科技股不但可以押注創新,或許也可以抗通膨。

根據彭博Markets Live Pulse(MLIV)最新調查,46%受訪者認為,數十年來被視為具有避險地位的黃金依然是抗通膨的首選,但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科技巨擘是他們的抗通膨避險首選。

這份調查凸顯出,隨著輝達(Nvidia)、亞馬遜和Meta等企業擴大對眾多經濟領域的影響,它們在美國金融市場中逐漸扮演主導地位,使得它們能產生穩定的獲利,股價上漲,讓投資人相信它們能繼續作為穩健收益的來源。

舉例來說,自2021年3月美國通膨率首次超過2%以來,輝達股價已經飆升超過五倍。即便是今年來表現相對失色的蘋果,在此期間的表現也勝過大盤,上漲超過50%,而標普500指數同期漲幅僅約30%。不過,和其他成長股類似的是,科技公司對於通膨和利率的變化較為敏感,因為它們的估值主要取決於未來的獲利。

物價上漲是投資人最擔心的事。在這項對393位受訪者的調查中,有59%表示通膨復熾是金融市場年底前面臨的最大尾部風險。約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美國經濟衰退是今年的最大風險;若經濟衰退,美國公債可提供較佳保護,而非美股。

 
要聞
和泰車好猛…Q1賺逾一股本 全年新車銷售挑戰新高峰
記者邱馨儀/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龍頭車廠和泰車(2207)昨(13)日公布第1季財報,單季獲利一個股本落袋。和泰車第1季合併營收720.7億元,創歷史同期新高,年增6.06%,稅後純益58.9億元,為同期新高和單季第3高,年增16.23%,每股純益(EPS)10.56元,比去年再多1.47元。

車市第1季較去年並未成長,但和泰車第1季的獲利創下歷史同期新高,和泰車設定「今年全年新車銷售要再創新高、獲利較去年成長」的目標,第1季的獲利表現符合公司預期。

去年此時,和泰車因為日本原廠將原本大陸的LEXUS 配額轉給台灣,大量而且高價的LEXUS LM大量交車,LM車款屬於長期供應不足的車款,大量交車除了挹注營收之外,對於獲利的助益更可觀,去年第1季、第2季的獲利基期相當高。今年少了LEXUS超額的配額挹注,獲利卻仍然較去年成長,表現超出市場預期,並因為本業的獲利表現強勁,全年的表現也更加樂觀。

和泰車去年全年EPS 41.03元創下歷史新高紀錄,和泰車對今年車市規模預估為45萬台,比去年全年的47.7萬台保守,但和泰車今年仍設定銷售與獲利都要持續成長,原先市場也被認為這項目標不易達成,畢竟和泰車的市佔率已相當高,業界認為很難再成長,但和泰車藉由產品組合調整,擴大商用車的產量,補足去年的缺口,持續獲利成長。

依據和泰車的分析,今年第1季受惠TOYOTA車系Yaris Cross等銷售狀況佳,RAV4去年缺車的情況已獲得改善,挹注本業獲利表現;另外在金融資產部份, 包含所持之有TOYOTA股票的評價利益,也是提昇獲利的主因之一。

轉投資事業中, 組車廠國瑞汽車因Yaris Cross,TownAce 銷售良好帶動製造台數成長,增加營收及獲利。

在關係企業, 和泰產險受惠於投資收益增加,和泰興業因處份資產認列利益,車美仕因國內外車用品需求增加帶來獲利成長。而和潤與和運則分別因升息及投資收入減少影響獲利表現,大陸和通則受電動車削價競爭使整體市場變化劇烈,獲利稍有衰退。

 
潤泰雙雄本業夯 房地產、紡織喊衝
記者魏鑫陽/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潤泰雙雄今年本業、業外雙美,其中,潤泰新(9945)受惠今年房市熱度走高,預售市場推案量居高不下,推升該公司營運表現。不只轉投資表現亮麗,潤泰全(2915)紡織本業今年也是持續好轉,台灣也將恢復展店步伐。

潤泰新指出,現階段在缺工、料漲,又有綠色通膨的議題下,未來新建案房價難有下修的空間,其中雙北市老舊屋齡眾多,近期因為403大地震,重建話題再度受到重視,市場上有不少購屋族都有迫切換屋的問題,未來仍有龐大的剛性需求。

潤泰新今年完工量方面,預計有四大案可完工入帳,合計完工量約56.5億元,四案幾乎都已經完銷或銷售約八成以上,其中已有一案開始認列,另有兩大案預計近期就可取得使照後交屋入帳。

 
壽險業者看解約潮…可控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保發中心統計,今年首季壽險解約金衝破4,000億元,加上滿期與理賠金等,總給付達6,123億元,高於總保費收入5,593億元;對於今年壽險解約狀況能否緩和,壽險業高層說,還得視市場利率與匯率走勢而定,不過今年首季解約狀況尚屬可控,壽險公司現金水位依舊十分充足。

今年3月受到ETF之亂影響,壽險解約潮捲土重來,展望今年保費收入前景,大型壽險高層表示,對今年的保費收入「審慎樂觀」,但仍需繼續觀察美國聯準會何時降息、美債殖利率高低,及新台幣匯率的升貶概況。

壽險業者認為,業界若要徹底擺脫「保費收入低於保險給付」的窘境,美國聯準會何時降息是一大關鍵,因美元「雙率雙降」,有助抑制美元保單解約意願。

另外,新台幣匯率過度貶值,容易引發保戶解約美元保單,匯率強弱,對美元保單解約潮也有一定影響。

壽險業高層指出,雖然今年第1季保費收入還是低於保險給付,但情況不至於像前兩年這麼嚴峻,3月的ETF熱潮只能算是「特例」,且壽險公司還有龐大的投資收入可支應,流動性不成問題。

壽險業者表示,隨著美國聯準會停下升息腳步、預計下半年啟動降息,金融市場恢復平穩,今年壽險業的保費收入可望擺脫2023年全年的低迷情況。

 
轉投資南山人壽助攻 潤泰雙雄淨值重返千億大關
記者魏鑫陽/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南山人壽助攻,潤泰雙雄獲利衝。潤泰雙雄昨(13)日公布第1季財報,在轉投資的南山人壽獲利強旺加持下,潤泰新(9945)單季每股純益(EPS)達2.46元,潤泰全(2915)首季EPS 4.28元,雙雄淨值同返千億元、攀上近八季來的最高點。

展望未來,潤泰全表示,景氣持續溫和復甦,全年展望可望優於2023年;潤泰新指出,台股表現持續亮眼,在股市支撐房市下,未來房價沒有下跌的理由。

潤泰全副總經理李天傑表示,今年第1季本期淨利達44.78億元,主要是來自業外轉投資的南山人壽約28億元、以及潤泰新約16.23億元,兩家公司合計貢獻達44.25億元,其餘則是來自紡織本業等的獲利。

潤泰全第1季合併營收7.02億元、年減6.4%;營業毛利2.19億元、年減3.9%;稅前盈餘45.13億元、年增2,186.6%;稅後純益44.67億元、年增3,046.3%;EPS 4.28元。期末歸屬於母公司業主之權益(淨值)1,031.4億元,每股淨值回到93元以上,是近八季最高點。

李天傑指出,可以感受今年景氣呈現緩步上升趨勢,而第1季獲利表現比去年同期、第4季都來得好,主要是因為第1季新台幣匯率比較穩定,推升南山人壽獲利,加上美國市場也穩定恢復中,因此較去年同期明顯好轉。

南山人壽4月自結稅後純益到60.7億元,累計前四月稅後純益195.5億元,年增 377%,每股純益1.41 元,南山人壽表示,保險本業表現穩健,加上受惠穩定的經常性收益,及掌握市場實現資本利得,同時新台幣兌美元續貶有助緩和避險成本壓力。展望今年,最壞時機已過,2024年在全球升息近尾聲,認列金融資產損失可望縮減,全年展望可望優於2023年。

潤泰新昨日也公告第1季財報,稅後純益67.29億元,年增2080%;每股稅後純益2.46元。另,在南山人壽回穩下,潤泰新期末歸屬於母公司業主之權益回到1,031億元,每股淨值逾36元,創近八季以來的新高。

潤泰新指出,今年首季主要是認列潤成(南山人壽)約30億元、建設及商場本業獲利約9億元,其他主要為因玉成段出租約六成後投資性不動產認列公允價值評價約40億元,其餘差額主要為所得稅費用。

展望未來,潤泰新指出,台股表現持續亮眼,在股市支撐房市下,未來房價沒有下跌的理由。因此,未來營建事業將持續整合交通樞紐、精華地段合建案,商用不動產將穩健獲利。


延伸閱讀

潤泰雙雄本業夯 房地產、紡織喊衝

 
公益團體結餘款計畫可變更
記者許如鎧/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財政部北區國稅局表示,《所得稅法》針對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訂有免稅適用標準,不過針對未達標準的機關團體,若當年度結餘款超過50萬元,可編列該結餘款用於次年度起四年內,經主管機關查明同意的使用計畫,仍可適用租稅優惠。

北區國稅局表示,依所得稅法免稅標準規定,若機關團體用於與創設目的相關活動支出,不低於基金每年孳息及其他各項收入的60%,就可享免納所得稅優惠。

至於支出占比未達標準,且當年度結餘款超過50萬元的機關團體,雖當年度不適用免稅標準,但可就該結餘款,編列用於次年度起算四年內,創設目的相關且經主管機關查明同意的使用計畫,並仍可適用租稅優惠。

國稅局提醒,若機關團體結餘款使用計畫支出項目、金額或期間須變更,最慢應在原使用計畫期間屆滿次日起三個月內檢附變更後的使用計畫,送主管機關查明同意,但使用計畫以四年為限。

 
上海銀下半年手收拚增30%
記者林勁傑/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上海商銀(5876)昨(13)日舉行今年第1季法說會,展望下半年營運策略為企個金理財並重,放款成長5到7%,拓展財管業務,提升非利息收益比重;對手續費收入樂觀,目標年成長30%以上。財務操作則提高股息收益,優化債券部位提升債息收益。而2月雖有兩筆較大額逾放產生,但現無其他潛在不良放款,仍維持每月1億元提存。

法說會由上海商銀總經理郭進一主持,說明營運概況及下半年營運展望。主要策略以「低耗資本業務」為重點,善用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機制,加強推展中小企業融資,同時亦加強推展高資產財富管理業務,持續提高零售性存款及活期存款占比,降低資金成本。

上海商銀第1季合併淨收益123.4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8.3%,主要業務的收益均維持成長動能,利息淨收益較去年同期成長6%、手續費淨收益較去年同期成長24.8%;其中主要是財管手收大幅成長73.9%。投資及兌換利益年成長5.7%,惟因呆帳費用及營業費用亦增加,致第1季合併稅後純益43.3億元,年成長1.7%,EPS為0.89元、略優於去年同期的0.88元。

此外,重要子公司香港子行首季獲利衰退,上海銀副總呂紹宇表示,主因放款減少,淨利差相對降低,放款較去年底減少約2%。資產品質方面,逾期放款比率至去年底為0.57%,今年第1季呆帳提存略多,但目前已無需要一次性增提。港行放款目標維持2023年水準。

法人關注台美貨幣政策展望,呂紹宇指出,較樂觀的估計是美國降息一到兩次,且幅度不大。至於台灣由於房市及股市持續熱絡,央行是否升降息端看CPI走勢,預期對該行淨利差(NIM)較去年些微降低,但希望透過降低資金成本,以盡量維持NIM。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