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因神經內分泌細胞過量分泌荷爾蒙導致的惡性腫瘤。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110年癌症登記資料,台灣約有1,219個新增案例,研究顯示,近20年確診人數快速成長約13倍,遠超過同時期的肝癌成長率1.29倍、肺癌1.56倍、腸癌1.83倍與乳癌2.75倍! 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發生在全身17處以上器官,且隨著發病位置不同而有變化多端的症狀,早期診斷困難造成拖延,統計顯示病友自發病到確診平均經過6年,且5成病友確診時已是發生腫瘤轉移,治療更複雜。
在所有器官中,最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原發處是胃胰腸,比例約5-6成,蘋果創辦人賈伯斯便是因為罹患胰臟部位的神經內分泌腫瘤而過世。民眾若莫名出現十大症狀警訊,例如熱潮紅、盜汗、低血糖飢餓感、腹瀉、反覆性胃潰瘍、發熱、咳嗽、氣喘、心悸與皮膚炎等,且症狀持續數個月,應盡快就醫詳細檢查與對症治療。
目前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以手術切除病灶為主,無法手術的人可依疾病嚴重程度、腫瘤位置與是否轉移,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包括: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與精準放射標靶治療等。
新一代的精準放射標靶治療為「核醫精準治療」又稱為「核醫診療合一」。
核醫精準治療具有「診斷」與「治療」二合一的特性。「診斷」是指將標靶與放射線同位素結合的複合藥物,注射進入人體後,搭配核醫攝影掃描就能精確定位出癌症病灶,幫助臨床醫師做出正確的癌症分期與擬定個人最佳的治療計畫。「治療」則是將此藥物的放射線同位素導入腫瘤組織,精準殺滅腫瘤細胞。
相較於傳統的治療方式,新一代核醫精準治療所結合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同時放射出影像掃描所需的伽瑪射線以及消除腫瘤細胞的粒子(阿法或貝他粒子),因而達到在診斷的同時能精準的治療、治療的同時又可以清楚地看到藥物的分布。提供涵蓋診斷、治療規劃、腫瘤消滅以及後續追蹤等多面向的臨床運用。
近年核醫精準診療已陸續被運用於多種癌症的診斷,像是治療前腫瘤位置的偵測、區別良性或惡性腫瘤、診斷腫瘤是否復發與遠處轉移的可能性;在癌症治療的運用則包括神經內分泌腫瘤、攝護腺癌、肝癌、淋巴瘤、甲狀腺癌與癌症骨轉移。
以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為例,過去治療後維持疾病不惡化通常僅能2-3年,但目前病友經荷爾蒙治療無效後接續核醫精準治療,有機會維持更久的疾病穩定期,整體存活期也有機會超過4年。
(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e世界》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