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出席中共年度對台工作會議的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指出,要逐步恢復擴大兩岸交流,「與台灣各階層人士交朋友」。北京訴求增進交流,對台基調偏軟,然而,交流應講求「實效」,關鍵在於「確保安全」和「追求多元」,如此才能推進真正有意義的交流。
中共年度對台工作會議其實無關乎對台大政方針,大原則和方向在中共廿大已定調,會議主要是召集中共黨、政、軍、群有關部門和各地涉台事務負責人出席,主要目的是傳達擬定的對台工作具體計畫,屬於戰術層面的部署。
今年會議受關注點有二。首先是通常在一月或二月召開的對台工作會議,今年拖到五月才舉行,可能是因為疫情和中共政府換屆。其次,王滬寧的表述較以往政協主席更具體和接地氣,「與各階層交朋友」,可謂統戰的最高境界。
然而,中共推動擴大兩岸交流並非新詞,而是其長期對台工作的一部分,若要從中賦予新意,應可理解為推進「有意義」的交流,而非只是行禮如儀或單方面表達主張的聯誼或會見,這類「走過場」的交流,只是徒具形式。
「有意義」的交流應至少包含兩項前提。首先是能夠確保參與者的人身安全,他們無須因為赴中國大陸交流而擔憂自身處境,如此才能真正打開兩岸交流的大門。
這般擔憂並非空穴來風。日前,中共人大常委會通過修正「反間諜法」,擴大間諜行為定義,就有台商坦言,過去被限制出境或調查,原因多和稅務有關,現在恐動輒被扣「國安」帽子,多少有些心理壓力。而如果相對熟悉大陸情勢的台商都有所顧慮,遑論其他台灣學者或專家。
八旗文化總編輯富察(本名李延賀)三月赴中國大陸遭捕,中共當局稱其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活動,在台灣文化界引起極大關注。北京如何處理此案,必將牽動未來兩岸文化交流活動。
今年三月初中共全國兩會期間,政大國關中心主任寇健文也在一場座談會指出,中共應思考,在恢復兩岸交流的同時,交流是否有保障、安全?
他舉例,過去曾有台灣學者拿著邀請函受邀赴對岸交流,卻受到騷擾,在學者間產生很大疑慮,陸方應有所表示,怎樣確保交流不受干擾,且在交流的同時,對彼此不同看法也有討論空間,否則在這樣的氛圍下,「怎麼進行大交流?」
此外,推動兩岸有意義的交流,除了要「確保安全」外,還應盡可能追求參與者和觀點表達的多元化。
大陸國台辦主任宋濤自上任以來,頻繁與在大陸的台商、台生交流,也積極接觸來自台灣的各領域代表,包括農漁民組織、基層社區、宮廟、青年、民意代表和政黨人士等。
不過,參與者身分的多元,未必代表觀點的不同。理論上,陸方所接觸到的台灣民眾,大多都是積極的兩岸交流參與者,他們固然代表著一部分台灣民意,但不可否認的,台灣社會也存在不同的觀點。如果雙方都有機會聽到「同溫層」以外的聲音,一定會產生更多火花,刺激更多思考。
增進交流可減少誤會和誤判,對當前兩岸情勢有重要意義。只不過,若要交流不流於形式,以產生更大效益,關鍵在於塑造安全、多元的互動空間。這樣的兩岸交流,才有可能讓雙方往「心靈契合」邁進一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