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兩岸兩會(海基會和大陸海協會)香港會談卅周年,當年經函件確認、之後被歸納提出的「九二共識」,一度成為兩岸政治基礎,如今情勢劇變,八月更因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引起共軍反制,掀起危機。美中台新局下,香港會談的折衝與「求同存異」精神,對兩岸有何啟發?兩岸未來還有「坐下來談」的契機嗎?
戰略模糊或清晰 民眾要選擇
被視為「九二共識」名詞創造人的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直言,回到過去已不可能了,「九二共識就是個符號,有時代意義,要就要、不要就算」。以前是爭辯九二共識,民進黨從來沒有提出對案,但現在有了新局面,就是「九二共識 vs. 互不隸屬」。「九二共識代表戰略模糊;互不隸屬代表戰略清晰」,台灣老百姓要選擇,但「清晰可能會打仗,模糊不會打仗」。
不過,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認為,蔡總統拋出的「互不隸屬」,還需細究到底講的是治權的互不隸屬,還是主權的互不隸屬,「如果是主權的互不隸屬,就是明確的兩國;如果是統治權、管轄權的互不隸屬,理論上還有模糊空間」。
兩岸缺乏溝通 可能發生誤判
台海緊繃下,雙方缺乏溝通,產生誤判可能性大增。曾在民進黨執政時擔任海基會董事長的洪奇昌就示警,美中縱使在政治議題上有對抗和競爭,仍有合作妥協,美中爆發意外衝突的可能性相對不高;反而台灣因缺乏有效溝通管道避免誤判,「誤判會出現在兩岸間,不會出現在美中之間」;強調「兩岸必須坐下來談」,以控管風險。
洪奇昌建議,雙方可回到一九九二年香港會談的思維,從事務性和功能性的議題開始,比如防疫交流,或者疫情緩和後的觀光、人員互訪、航點航班和恢復小三通等。在政治層面,他認為蔡總統提及「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條例」,及兩岸會談事實和既有政治基礎,「就是蔡政府的建設性模糊」。
不過,北京當局顯然認為這樣的表態是不夠的,堅持兩岸對話需有「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作為前提,對北京來說,九二共識最重要意義是「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性質」,即兩岸非國與國的關係。
陸學者:「九二共識」繞不開
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強調,當前兩岸關係,繞不開「九二共識」。有「九二共識」這個重要基石,兩岸關係才有所謂破冰、融冰,和較好的發展前景。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也說,陸方還是充分肯定九二共識在兩岸的政治價值。
從台灣角度看,淡江大學大陸所榮譽教授趙春山形容,九二共識就是「對於『一中各表』心照不宣的理解」。他還說,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我沒有看到好處,只看到壞處」,兩岸不相往來,容易誤判,包括領海問題、海峽中線、國際水域等。
穩定兩岸關係 應提替代方案
海基會前副董事長高孔廉強調,民進黨若否定九二共識,就應提出替代方案,執政者有責任穩定兩岸關係。
兩岸僵局下,雙方如何「相向而行」?張五岳認為「負面表列」是較好的方式,雙方應考慮什麼樣的表述不失自身立場,又讓兩岸關係不是背道而馳。他提到,中共廿大後,雙方疫情管制可能鬆綁,恢復人員交流能夠發揮作用,「政治上有分歧可容忍,但雙方民眾不斷走向對立仇恨,是最大隱憂」。
李義虎認為,兩岸民眾需「良性互動」,真實了解對方,而不是受「假消息」影響,才有利兩岸關係發展。(系列五之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