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9日 星期一

前財長真心話…小蘇嗆大蘇:還稅於民「假議題」


看電影怕白花錢?電影痴必看的熱門影評及趣聞迭事,【火行者電影精選週報】週週推薦精彩好片不踩雷! 英文單字總是背了又忘、忘了又背?【TOEIC Power多益單字報】教你從字首、字根和字尾學起,輕鬆背單字。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部落格  u值媒  NBA台灣  網站總覽  
2023/01/10 第552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財經頭條
國際財經要聞
其他財經要聞
 
★ 台股重要指標:外資買賣超投信買賣超自營商買賣超融資增減排行融券增減排行
 
今日財經頭條
前財長真心話…小蘇嗆大蘇:還稅於民「假議題」
記者巫其倫、陳右豪、朱冠諭/連線聯合報
全國稅收連續兩年超徵逾四千億元,「還稅於民」聲浪排山倒海而來,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宣布全民普發現金六千元,去年底返回校園的財政部前部長蘇建榮昨天表示,「還稅於民」是假議題,有多餘的錢就該用來償還債務,否則等於是債留子孫,更何況現在總預算加特別預算還是財政赤字。

超徵今公布 高於預估

財政部今天下午公布去年全年稅收統計,據了解,去年稅收超徵金額高於預估的四千五百億元,至於是否接近五千億元,財部官員則不願證實。超徵金額高於預期,「超徵紅包」是否會再加碼?官員表示,這必須由行政院通盤考量。

前財長蘇建榮去年十二月廿五日以借調期滿為由離任,返回台北大學任教。台灣金融研訓院昨天舉辦「共享經濟成果!還稅於民是最好解方嗎?」研討會,蘇建榮以台北大學財政學系教授的身分出席發表演講。他表示,「我不知道今天媒體效應會有多大,但我還是要基於財政專業,把事實說出來」。

小蘇開嗆 引各界揣測

蘇建榮擔任財長期間,財政部官員私下都以小蘇、大蘇暱稱形容他與行政院長蘇貞昌,如今在超徵稅收的運用上,昨上演「小蘇開嗆大蘇」,究竟是小蘇卸下財長後的「老實說」,或是背後有政治動機,引發揣測。

針對外傳蘇貞昌搶先在曾文水庫聯訪時宣布普發現金六千元,讓府方措手不及,蘇貞昌昨天表示,在蔡英文總統主持的國安會議上已經明白裁示,稅收超徵金額其中的一千八百億元,除了預留因應不時之需外,還要全民共享,並請行政院規畫之後,適時向外界公布,「所有的作業我們都是這樣一步一步來。」

「下一代人也是民」

蘇建榮說,「還稅於民」是假議題,要看「民」的定義是什麼;「民」是這代人,也是下一代的人,我們這一代已跟下一代借很多錢來花,有多餘的錢就該用來償還,不能因有多餘的收入就多花。

他表示,更何況現在總預算加特別預算還是財政赤字,除非借來的錢用在下一代可享用的公共建設或服務上。

至於超徵稅收要怎麼用?蘇建榮指出,第一是優先用於減債,不必舉新還舊、實質減債,以增加未來因應重大事件發生時的財政韌性;第二是應該留供未來融通赤字預算財源,減少舉債融通壓力;第三是很多國際組織強調的「包容性成長」,讓弱勢族群獲得經濟成長果實,避免對已享有經濟果實的人「錦上添花」,以落實包容性成長的精神。

針對財政部遭批「行政失靈、違法超徵」,蘇建榮表示,「豈有此理」。他說,稅收實徵數多於預算數,是經濟成長帶來稅源擴增的結果,「絕不接受有心人士違法徵稅的指控」,這種說法是對所有稅務從業人員嚴重汙衊。

 
冷眼集/有錢就花 子孫埋單
本報記者賴昭穎、巫其倫聯合報
近兩年稅收大幅超徵,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宣布將普發現金六千元,對於超徵稅收要優先「還稅」或「還債」,甫卸任的財政部長蘇建榮提出不同看法,小蘇著眼的是當政府有錢就花、沒錢就借,對子孫是否造成世代不公,大蘇的選擇與其說是接地氣,不如說更在意蓄積自己的政治聲望。

當蘇建榮還在擔任財政部長時,一直被認為是蘇內閣中的乖乖牌,在蘇揆的強勢領導風格下,小蘇對長官的要求雖不到來者不拒,但以使命必達形容也不為過,只是為了求全,他也多次向外界表達「擋得很辛苦」,如今卸下財長身分,蘇教授得以毫無保留的說老實話,但如果還是蘇部長,恐怕也只有埋單的分。

過去蘇建榮最以「遵守財政紀律」自豪,掌舵財政部四年多,至去年底為止,總預算實質還債共三千七百餘億元,因此被形容為「最會償債」的財長,但如今一有多餘收入就發紅包,看在「還債部長」的眼裡,心中感受自然五味雜陳。蘇揆打政治算盤、過度順應民粹予取予求,財政紀律被當成塑膠。而從權力鬥爭的角度來看,蘇揆搶在蔡總統之前宣布普發現金,被認為是政治算計的結果,如今「小蘇」開嗆「大蘇」,是否與蔡蘇之間的暗潮洶湧的矛盾有關,也頗令人玩味。

蘇教授昨天以「假議題」來形容還稅於民有其道理,因為稅收超徵是政府籌編稅課收入時失準,並非違法向人民多課稅,既然不是違法課稅,哪有「還稅」的道理。此外,他也以「豈有此理」回應外界抨擊財政部「行政失靈、違法超徵」,並認為這是對所有稅務從業人員嚴重汙衊,而他的說法也是在幫自清,畢竟這幾年無論稅收超徵或短徵,都是他在擔任財政部長任內,這樣的指控,他自然不平則鳴。

而蘇教授昨天最想表達的,則是超徵稅款應該優先還債,而不是先用來發現金,就算稅收有超徵,政府也不一定會有歲計賸餘,且根據預算法規定,編列下年度預算時,會把以前年度的賸餘,拿來編制未來預算財源一部分,如今政府提早把錢花掉,要把單年度剩餘拿出來,等於是沒有進入正常預算體系,形同「口袋有錢就花掉,不夠就向子孫拿」,發現金等於是給當前世代享用,卻要由後代子孫埋單。

最後是成效面,普發現金難以針對特定族群達到紓困振興效果,景氣低迷民眾拿到錢,多數可能只會存起來,難以看到任何經濟效益。

再者,民眾拿到錢可能視為「還稅」,不會因此感謝政府,政府此舉「吃力不討好」,未來若有超徵稅收,恐怕都要面臨一次還稅於民的壓力,當「潘朵拉盒子」被打開,不論誰執政,恐怕都將成為棘手議題。

 
回應蘇建榮…政院:非還稅 總統政治選擇
記者劉宛琳、鄭□/台北報導聯合報
針對前財長蘇建榮昨天表示,「還稅於民」是假議題,有多餘的錢就該用來償還債務。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表示,普發現金並非在還稅於民的概念下,是疫後經濟成長的果實與全民共享;總統是以國安高度盱衡國際情勢,所做的政策選擇。

羅秉成表示,去年有四千五百億元稅收的預算數實收超過預期,這些都是合法稅收,若有人說是違法是錯誤、扭曲的解讀。也請國人了解,稅收超徵、短少,或多或少都是常見的,在馬政府時期也有短收過,也未產生失靈與否的問題。而既然是合法稅收就沒有還的問題,普發現金的政策並非在還稅於民概念之下,是疫後經濟成長的果實與全民共享。就像未達課稅標準、未繳稅的人也很多,卻一樣可拿六千元,所以不會是還稅於民的概念。

羅秉成說,政府若有歲計賸餘,債務償還當然是政策選項之一,這必須在財政韌性上去評估,在蔡總統執政下,經濟表現良好,過去幾年皆有賸餘,還債數也是歷年來最多。針對中央可運用的三千八百億元,總統是用國安高度盱衡國際情勢,從總體經濟角度去因應變局。

他指出,疫情之後大家都很辛苦,讓經濟動能能夠維持也非常重要,財政必須兼顧,在政策選擇上,政府將稅收成果與全民共享,而兩千億元分別用於補強勞健保財務缺口,以及加強國家韌性、避免受到國際衝擊,這是總統在此高度上所做的政策上的選擇,每個時候這筆錢如何運用,仍有政策上各面向的考量。

國民黨團總召曾銘宗表示,蘇建榮離開財政部長位子沒有幾天,就直接打臉蔡政府。既然超收是事實,還稅於民也是事實,「我看蘇建榮打臉蔡政府才是假議題」。

 
藍加碼 綠批被勝利沖昏頭
記者劉宛琳、林銘翰/台北報導聯合報
針對「還稅於民」發現金政策,國民黨立院黨團昨天再度要求立法院延會到十九日審查相關程序及法案,並在過年前發放現金一萬元。立法院長游錫□表示,他當然希望愈早能夠領到愈好,但這應該要問行政院。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則表示,國民黨團要提案怎麼做,他沒有辦法阻止,但「後續還有很多流程要走」。

國民黨團昨天舉行「年前『還稅於民』 蔡政府不會 國民黨教你」記者會,提出「稅收超徵全民共享發放特別條例草案」,主張單獨立法,在春節前發放現金一萬元。

國民黨團總召曾銘宗並稱民進黨團不想主導審查法案和特別預算案,就交給國民黨團,力拚春節前發現金;柯建銘嗆,曾銘宗班門弄斧,不要因為一場勝利沖昏頭,當立委講這種話太過簡化、自以為是。

 
學者:成立捐助平台 讓政策增效
記者巫其倫/台北報導聯合報
去年稅收超過預算數初估約四千五百億元,政府拍板每人普發現金六千元。國發會前副主委、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昨天說,政府最後選擇發現金,導致政府連日窮於應付、影響正常施政,而政治人物、民意代表忙著估算得失分,局面已演變為非零和賽局,而是是負和賽局。民進黨立委鍾佳濱則說,面對敏感議題,政府應從感性出發、然後用理性決定,但民眾對於還稅於民有高度期待,政府決定也感性凌駕理性。

金融研訓院「共享經濟成果!還稅於民是最好的解方嗎?」研討會,應邀出席的邱俊榮表示,超徵被帶風向成為政府「強取」屬於人民的財產;而政府採取紓困與否,須視是否有實際需要,向來與稅收超徵或短徵沒有必然關係。

出席研討會的前財長蘇建榮則說,不可否認,稅收推估技術有可以改進的地方,不過如國際上知名經濟學者所言,很多事情突然就發生,包含通膨在內,以致近年經濟和政治預測表現都不是特別好,即使是昨天與會的中經院長葉俊顯,也是隨時上修、下修經濟成長率。

邱俊榮指出,發現金作為安慰劑並非良策,也無學理依據,此例一開將後患無窮,若未來有超徵是否就要還稅?有短徵是否就要補稅?

邱俊榮受訪表示,政策既然已定,政府短期可想一些有創意的政策,例如政大財政系教授連賢明提到,成立捐助平台,並由政府再加碼,透過事後更創意想法,讓未來將發出的錢發揮更好效果;而長期要注重政策背後的效益分析,透過國內研究機構、學者合作,政策政策擬定可降低失誤率、減少資源浪費,成熟民主社會應朝向這樣發展。

綠委鍾佳濱指出,面對敏感議題,政府應從感性出發、然後用理性決定,但由於民眾對於還稅於民有高度期待,感性凌駕理性之上,政府決定也變成感性凌駕理性。

 
國際財經要聞
陸遊客回來了 泰國高官親往機場歡迎
德國之聲德國之聲

周一,泰國迎來中國放開新冠防控措施後第一批遊客,伴隨著鮮花和禮物,3名泰國內閣部長由副總理率領親自前往接機,此舉顯示中國遊客對於泰國這個旅遊大國的重要意義,外國遊客中,中國人大概佔到三分之一。周一的這個航班來自廈門。

機場迎候大廳裡,中國遊客收到花籃和禮品袋。懸掛的歡迎橫幅上寫著:「中泰一家人」,「曼妙的泰國永遠歡迎我們的中國家人」。

一名中國遊客對美聯社記者說,「感覺很好,感受到泰國人民的好客之情,以禮物歡迎我們」。問他來泰國干什麼,他說,「吃!玩!欣賞泰國的文化。」

泰國副總理兼衛生部長阿努廷(Anutin Charnvirakul)在機場對記者說,中國以及其它國家的遊客人數在持續增長,「對泰國旅遊業來說,是一個好跡象,增加收入,推動經濟增長,擴大就業以及其它機會」。

泰國不要求中國遊客出示接種疫苗證明。但就在兩天前,泰國交通部公布了針對境外遊客的入境要求,其中包括出示疫苗證明。該要求等於宣布廢止10月以來的措施,10月份,泰國對境外旅遊取消了幾乎所有防控手段。

不過,泰國衛生部長阿努廷強調,交通部尚保留的唯一規定是,來自有新冠檢測要求的國家的遊客,應出示健康保險證明。大部分人均可滿足這一要求,而且它並不針對中國。

1月8日中國持續了近3年的入境隔離措施宣告結束。估計不久後國外返鄉潮就會掀起。現在的問題是缺少航班。

周一,記者查詢之後發現,國外機場來自中國的航班並未增多,飛行最頻繁的航線是中國和韓國之間。

因中國國內疫情升溫以及取消防控措施,美歐以及東亞很多國家收緊了針對中國遊客的防範措施,要求他們出示48小時內核酸陰性證明。北京譴責這類做法具有歧視性。為不得罪中國,泰國政府強調該國措施針對所有國家的遊客。馬來西亞和印尼對所有入境遊客測量體溫。

周一抵達曼谷的北京遊客王志英(音)說,她在疫情前每年都來泰國,「聽說其它國家的防控措施還很嚴格。如果僅僅對中國人這樣做,那讓人感到很不舒服。泰國很友好,可以辦落地簽證,允許出國後,泰國成為我們的首選。」她說,在曼谷住幾天後,會前往南部海灘。

新冠疫情爆發前,中國每年有1100萬人前往泰國旅遊,而該國的旅遊收入佔GDP的五分之一。泰國旅遊部門原本預測,今年外國遊客的數量可以達到2000萬,但中國放開後,這個數字向上修正成2500萬。他們估計,在今後兩至三年內,國際遊客將達到並超過疫前水平,在2025年泰國甚至可能迎來4000萬外國遊客。

(美聯社等)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本文章由德國之聲授權提供】

 
市場盼陸經濟反彈美國停止升息 歐股收盤上漲
倫敦9日綜合外電報導中央社
歐洲股市今天收盤揚升,這是因為市場期盼中國經濟將隨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管制措施的放寬而反彈,還有美國聯準會(Fed)會因為通膨率放緩停止升息。

倫敦FTSE 100指數上漲25.45點或0.33%,收7724.94點。

法蘭克福DAX指數揚升182.81點或1.25%,收14792.83點。

巴黎CAC 40指數上揚46.41點或0.68%,收6907.36點。

 
思科大裁員 灣區已減近700人
編譯組/灣區7日電世界日報
思科(Cisco)在去年底宣布將進行裁員後,灣區這家堅挺的電信公司目前證實,它已經在灣區削減了近700個職位,這包括在舊金山公司的80個職位。□

根據提供給媒體SFGATE的「員工整頓及再培訓通知」(WARN Notices),作為其在11月宣布的 「有限業務重組」舉措的一部分,這家科技公司在12月總共裁減了673名員工。

這次重組還包括減少其房地產投資組合,除了舊金山的公司受影響外,還波及其聖荷西總部和密爾比達公司的技術和商業區塊。在其總部有371名員工受到影響,包括兩名思科副總裁。密爾比達公司被解雇的主要是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共有222名員工(包括一名副總裁)被裁。

思科發言人布倫(Robyn Blum)在11月告訴SFGATE,裁員不是 「為了減少我們的勞動力」。事實上,她在一份電子郵件聲明中稱,「在本財政年度結束時,我們的員工數將與我們開始時大致相同。」

目前還不清楚思科是否會進行更多輪的裁員。在11月的通知中,該公司說它將在全球範圍內裁減4000多名員工。根據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SEC)去年7月的一份文件,其全球員工有52%以上在美國之外。

雖然這些裁員是在11月宣布、一個月後發生的,但裁員發生之前的一周,對科技界來說也是特別艱難的:Salesforce(及其子公司Slack和Tableau)宣布它將對其員工進行大整頓,而亞馬遜確認它將裁減約1萬8000個工作崗位(這是大型科技公司中報告的最大一輪裁員)。

 
「胡椒博士」風味獨特 力抗兩大可樂品牌 躋身全美第三大汽水公司
周芳苑/綜合報導世界日報
美國有一款飲料Dr. Pepper,中譯為「胡椒博士」,將23種味道巧妙綜合成獨特風味,銷售量尚不如兩大品牌可樂,卻有廣大顧客,供應商靠著這款飲料與可口可樂(Coca Cola)、百事可樂(Pepsi)龍頭大廠並列全美三大碳酸飲料(汽水)公司。

美國汽水市場規模約370億美元,市調業者NielsenIQ在零售及便利商店調查後發現,Dr Pepper 已成Keurig Dr Pepper 公司(KDP)旗下的英雄品牌,也讓這家飲料業者躋身飲料業大廠。

KDP引述市調業者IRI及飲料文摘(Beverage Digest)的資料表示 ,以銷售金額計,「胡椒博士」2003年到2021市占率擴大9%,同期全美碳酸飲料市場萎縮26%;「胡椒博士」在全美排名第四,僅次於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及百事公司旗下的汽水「激浪」(Mountain Dew)。

飲料文摘編輯斯坦福(Duane Stanford)說,20年來,美國汽水市場銷量衰退,胡椒博士是少數逆勢成長的亮點之一。

胡椒博士1885年在德州成立,是19世紀新興汽水公司崛起風潮下的第一家。

★汽水老前輩 藥劑師發明□

這款飲料發明人並非飲料或食品業專家,而是藥劑師奧爾德頓 (Charles Alderton),該藥劑師在莫里森 (Wade Morrison) 的藥店工作,飲料發明後,老闆莫里森申請專利並負責命名。

根據「胡椒博士」官網,莫里森以他心愛女人父親的名字為飲料命名,但胡椒博士博物館副館長桑瑪-史密斯(Joy Summar-Smith)說,命名故事有若干版本,但這個愛情故事站不住腳,莫里森在「胡椒博士」推出時已婚並有一個兒子。

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各在1886年、1890年代問世,百事可樂到1898年才命名。「胡椒博士」是汽水市場老前輩。

汽水業者1800 年代末、1900 年代初仍在摸索。

可口可樂因推出優惠券,消費者憑券可免費享用新飲料樣品;百事可樂則以低價自我定位為可口可樂的對手。

汽水業專書作者多諾萬(Tristan Donovan)說,兩大可樂掀起波瀾時,「胡椒博士」只不過沒有那麼努力;20 世紀初,「胡椒博士」鼓勵人們日飲 3 次以保持精力,推廣奏效,但從未聚焦在該飲品的獨特「非可樂」風味。

★標榜非可樂 拓展新市場

20 世紀初,「胡椒博士」因全美各地與兩大可樂業者合作的裝瓶商都深怕違反合作協議而紛紛走避,難以打通全美各地通路,只能集中耕耘德州和鄰近幾州。

1960年代,百事公司指控 「胡椒博士」 商標侵權,「胡椒博士」逮著機會,反駁指責百事可樂拒絕讓「胡椒博士」進入分銷平台。 1963 年,一法官作出有利裝瓶廠的裁定,從此為「胡椒博士」打開拓展全美市場的大門。

德州達拉斯休閒雜誌D Magazine於1984年撰文,「胡椒博士」在美國地方法院信誓旦旦辯稱該飲料並不是「可樂」,打贏官司後如虎添翼,也正如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所說,裝瓶商向「胡椒博士」張開手臂歡迎,銷售隨即增加。

1970 年代,「胡椒博士」向全美消費者強調獨特風味,宣傳方向一轉,身分大不同,D Magazine分析,獨特風味可能是這款飲料的最強大資產。如今,「胡椒博士」使用 Lil' Sweet 小吉祥物打廣告,另一活動 Fanville設定虛擬世界,人們沉迷大學橄欖球和「胡椒博士」 ,將這款飲料定位為狂熱份子的最愛。

「胡椒博士」 儼然已成主流可樂的替代品。

1980 年代掀起大型合併浪潮,可口可樂企圖收購「胡椒博士」,百事可樂1986年宣布有意收購7Up ,可口可樂不久後表示同意收購 「胡椒博士」。但兩大併購計畫雙雙被阻止,聯邦貿易委員會認為恐構成反壟斷威脅。

★緊追兩可樂 市占率上升

後來,一系列旋風合併、收購和分拆接踵而至。「胡椒博士」和7Up在1980年代後期合併;多年來,吉百利怡泉公司(Cadbury Schweppes)持有整併後公司股份,最終擁有這些品牌,2008年將北美飲料部門獨立出去成立另一集團,又過十年,Keurig Green Mountain與之合併,成立目前的KDP公司。

KDP手中握有「胡椒博士」大籌碼,雖落後兩大可樂,差距正在縮小。

根據飲料文摘 ,依銷量計,可口可樂2022年前九個月約占全美40%零售市場,居冠軍寶座,其次是百事可樂約29%、KDP約25%;與前一年相比,百事可樂市占率下降1%、KDP卻上升。

多年來,「胡椒博士」一直蓬勃發展,對手卻舉步維艱。

「胡椒博士」有其優勢。餐飲業者通常在飲料供應站提供可口可樂或百事可樂,只能二選一,「胡椒博士」自然成了可樂之外的另一選項,可搭配可口可樂及百事可樂,開發空間更大。

 
去年全球股債齊跌 瑞士央行虧損破成立百餘年紀錄
編譯陳律安/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瑞士央行(SNB)9日公布,初步估算2022年虧損1,320億瑞郎(1,430億美元),寫下該行成立116年來最慘澹的一年,主因去年全球股債齊跌,導致瑞士央行的資產價值嚴重縮水。

CNBC報導,瑞士央行去年的虧損規模相當於瑞士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8%左右,因此要上繳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金額以及要配發的股利,都會受影響。該行先前虧損紀錄為2015年所創,當年也僅虧損230億瑞郎。2021年SNB則是交出260億瑞郎的獲利。

去年的虧損幾乎都源自持有的外匯部位,總計達1,310億瑞郎;持有的黃金部位則讓央行獲利約4億瑞郎。

□瑞士央行的盈虧會影響到上繳政府單位的金額,而這是該行1906年成立以來第二次無法上繳任何盈餘給中央與地方,不過經營狀況並不會影響該行的貨幣政策,只是瑞士央行有個與其他多數央行的最大不同處,瑞士央行是公開上市公司,半數股權由公共部門持有,其餘則在企業和民間個人手裡。

瑞士央行9日公布的是初估數據,預定3月6日公布最終結果。

 
要聞
無薪假降溫 大減4,993人
記者江睿智/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勞動部昨(9)日發布最新減班休息(俗稱無薪假)統計。目前有2,017家企業, 1萬3,499人實施無薪假,較上期大減4,993人;各業中,以製造業較上期減少近1,800人最多;隨著農曆年前內需回溫,旅行社減少1,600人,批發零售業、運輸倉儲業、住宿餐飲業無薪假情勢皆呈降溫。

不過,全球經濟成長明顯趨緩,製造業就業情勢依然險峻 。勞動部指出,目前製造業有235家、4,439人實施無薪假,較上期減少72家、1,798人。另方面,無薪假持續燒進科學園區,中科一家工具機大廠通報236人實施無薪假,每月最多四天,為期三個月。三大科學區目前僅中科這家工具機業通報實施無薪假。

據悉,實施減班休息的業者是亞崴機電,這項措施主要配合客戶組裝出貨略為放緩,調整員工每周放一天,可以申請教育訓練,或無薪休假。公司財務穩健正常,亞崴今年年終獎金1.5個月,同集團程泰機械也有2.2個月。而總投資金額約30億元的大埔美園區新廠,也按原訂計畫將於4月動工建廠。

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長黃維琛坦言,雖然這期製造業無薪假人數減少,但部分公司是先前實施三個月到期,進入勞資協商階段,未來恐會接續實施;還有部分業者,考量1月農曆春節連假長達十天,工作天數已減少,所以乾脆本月先暫停實施無薪假,等2月再說。他指出,農曆年後,製造業無薪假情勢不排除會再有一波升溫。

隨著農曆年前內需回溫,內需產業如批發零售、運輸倉儲、及住宿餐飲業等無薪假人數,分別較上一期減622人、367人、279人;支援服務業(含旅行社)較上期減少1,626人最多。不過,目前支援服務業(含旅行社)仍有高達6,092人實施無薪假,換言之,旅行社停止實施無薪假情況並未如預期多。

黃維琛解釋,一些比較小型的旅行社仍持續無薪假,主因是航空公司機位沒有完全恢復,此外,以中國大陸為主的旅遊市場,因疫情升溫,團體旅遊仍未回復。

黃維琛表示,在運輸及倉儲業中,國籍航空本期全都停止實施,境外航空(以中國大陸航線為主)仍有部分實施。

勞動部統計顯示,目前實施無薪假人數仍以支援服務業(含旅行社)6,092人最多,製造業4,439人次之,批發零售業1.024人排第三。

 
政府擴大對俄管制 不利工具機
記者宋健生/台中報導經濟日報
政府今年1月4日起擴大對俄羅斯與白俄羅斯的出口管制,並將工具機納入高科技貨品出口管制清單,台灣機械公會理事長魏燦文昨(9)日表示,這項措施將對我國工具機出口產生衝擊,建議政府應妥善因應並協助受影響的廠商。

台灣機械公會昨日公布去年台灣機械設備出口統計,其中工具機去年出口俄羅斯的金額為1.14億餘美元(約新台幣35億元)、年增10.2%,排名第五大出口國,占台灣機械出口總金額的3.8%。

經濟部4日宣布,對輸往俄羅斯、白俄羅斯出口產品管制範圍擴大,其中工具機品項包括電腦數值控制車床、綜合加工機、電腦數值控制磨床、放電加工機、五軸加工用之複合迴轉工作台、擺動式主軸、控制器等。

據了解,此次新增管制貨品換算約為工具機出口額近30億元。包括台灣機械公會與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都坦言,由於許多廠商都已陸續接單,確實讓廠商感受到經營上的挑戰。

 
機械設備出口值 突破兆元
記者宋健生/台中報導經濟日報

台灣機械公會昨(9)日公布去年12月機械設備出口值27.3億美元、年減8.7%;累計去年全年機械設備出口值達348.13億美元、年增5.1%,以新台幣計價約1兆323.68億元、年增11.2%,不但創歷史新高,也突破兆元大關。

另外,去年台灣機械總產值達新台幣1.45兆元,亦創歷史新高紀錄。

展望今年,台灣機械公會理事長魏燦文不諱言,面對美中貿易戰、俄烏戰爭及全球通膨等不利因素,「今年能夠持平就阿彌陀佛了!」他說,3月台北國際工具機展將是重要觀察指標,目前報名要來看展的國外買主已超過1,200人。

機械公會統計,去年機械出口值前三大,依序為電子設備50.84億美元、占比14.6%,年增5.2%;檢量測設備49.19億美元、占比14.1%,年增9.3%;工具機30.23億美元、占比8.7%,年增8.6%。

機械出口國前三大,分別為中國大陸90億美元、占比25.9%;美國89.04億美元、占比25.6%;日本21.28億美元、占比6.1%。魏燦文說,在地緣政治影響下,台灣機械設備出口市場分布已有明顯改變。

魏燦文指出,全球景氣不佳、需求趨緩下,去年12月機械出口值27.3億美元,年減8.7%,月增4.9%。

延伸閱讀》

政府擴大對俄管制 不利工具機

 
潘思亮促政府儘速開放移工
記者嚴雅芳/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服務業缺人成為疫後觀光產業的困境,尤其隨著國境開放後,愈來愈多觀光客、商務客來台,能否備足人力展開新局,成為最大考驗。對此,晶華(2707)董事長潘思亮也再次呼籲政府,應儘速開放移工,這不僅是觀光產業的問題,也是國安危機。

潘思亮以晶華為例,目前人力缺口達20-30%,職缺上看500-600人,疫後觀光業的復甦力道,端看有多少人力願意回到服務業。他指出,觀光是鞏固台灣國際地位的重要產業之一,觀光業在聯合國的認定中,是全世界最永續的產業,也是與在地連結最深的產業,同時也保存很多歷史和天然遺跡。

台灣的觀光產業還肩負一項特殊任務,那就是讓世界可以看見台灣。因為國際關係的因素,台灣很難在正常體制下被看見,但觀光產業的發展讓世界和台灣交往,將使得台灣更加安全。進一步來說,台灣應該視觀光業為戰略性的產業,它結合了經濟發展、國防外交、教育,甚至醫療衛生,尤其目前觀光產業百廢待舉,卻又是機會最大,建議政府應建立觀光業總指揮官,並由副院長級的國家官員擔任。

潘思亮也提到,全世界先進的經濟體都有開放移工,缺人缺工的危機約有三分之一的因素來自少子化的結構性問題,這種供需失衡或可透過薪資、產業提升來解決,但有些基層房務人員、清潔人員的工作,很難找到人力來負擔,若能開放移工從事基層的房務清潔服務,並想辦法留住來台的外籍人士、外國學生,再輔以中長期的移民政策,就有機會解決服務業基層的人力問題。

 
陽明去年營收3,759億元 再創高
記者黃淑惠/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陽明海運(2609)昨(9)日公告去年12月營收約為163.6億元,月減16.5%,年減53.4%;不過,2022年全年營收仍達3,759.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414.5億元,增幅為12.4%,續創歷史新高紀錄。

陽明總經理杜書勤也表示,2022年的營收是航運業史上最好的一年,希望不只是「空前」,仍對未來市場抱以期待。面對運價走跌,陽明總經理杜書勤昨日說,雖然市況不明,但陽明當前還是可以獲利。

對於今年貨櫃海運市場,陽明海運表示,可從三大指標來看今年市場變化,首先根據IMF總裁近期接受CBS專訪表示2023年全球仍然籠罩在俄烏戰爭、物價飆漲、利率升高,與大陸新冠疫情再次擴散等重大不確定因素,都可能衝擊全球經濟。

其次,市場供需變化迅速,難以掌握2023年度整體發展,依目前市況,不利因素包括全球性通貨膨脹壓力影響購買力;第二,地緣政治如俄烏戰爭延續的不確定性風險;第三,中國大陸疫情發展導致需求回溫推遲,勞動力短缺干擾供應鏈,還有工廠普遍提前關廠放假,以因應訂單削減之衝擊。

至於市場的有利因素中,2023年IMO已實施新的環保法規,對於船速與船數均可能造成影響,在供給減少的情況下,有助於供需平衡。其次,中國大陸封控放寬後,港口作業較不受限制,同時為趕上經濟發展目標,後續經濟復甦所拉動的進、出口需求仍相當可期。

根據Alphaliner估計今年供需,貨櫃船噸增長率為8.2%,需求成長率為2.7%,但是船噸的增長需進一步分析新船實際交船時間對於運能的影響。

延伸閱讀》

陽明:年後可能還有旺季

 
高鐵年終獎金兩個月
記者黃淑惠/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台灣高鐵昨(9)日經董事會核定2022年度年終獎金為「個人基本薪資兩個月」。高鐵表示,下半年起國內整體防疫政策走向逐步解封,運量持續攀升,全年累計營收較2021年增加,已公告年終獎金為兩個月。

台灣高鐵表示,2022年高鐵還是受疫情影響,雖全年度累計營收較2021年成長,但評估未來高鐵營運狀況,董事會同意核予2022年度年終獎金為「個人基本薪資兩個月」,預計1月11日匯入帳戶。

國內去年10月開始解封,台灣高鐵載客率不斷攀升,去年12月因年底國內旅運需求旺盛,運量達621萬人次,乘載率71.5%,為去年度最高一個月分,營收也來到全年最高峰42.5億元,年增13.2%。

2022年高鐵公司上半年受疫情影響,第2季因國內感染人數上升,運量受到嚴峻影響,至第3季底,因政策明確朝向開放,使運量逐漸回升,第4季已漸回復至2019年水準。

累計2022年全年運量達5416.2萬人次,平均乘載率53.3%,全年營收371.3億元,年增22.8%。展望2023年,高鐵除提供旅客準點及優質的旅運服務外,持續打造令旅客安心且優質的運輸服務,並積極進行國旅產品及服務的開發,以期營運再衝高,隨著國內解封後,旅客增加,有信心比2022年更好。

 
美中電動車拚戰 搶台鏈產能
本報綜合報導經濟日報

美中電動車大戰啟動,搶台廠供應鏈產能。美國特斯拉擴大全球市場,另家美系大廠也積極開發新車;而中國大陸電動車市場爆發,比亞迪、小鵬近期強化與台灣供應鏈攜手,以比亞迪最積極,可望挹注台廠供應鏈營運表現。

與比亞迪合作的台廠中,零組件廠以東陽(1319)、英利、廣華、精確為指標;電子廠有胡連與凡甲,胡連供應汽車端子,凡甲供應電源管理線束方面的連接器,另有台半、強茂主要供應二極體。車用電子暨散熱廠元山也是比亞迪電動車供應商。

全球電動車蓬勃,大陸自主電動車品牌去年大賣,導致相關零組件供應吃緊,積極向台鏈合作。去年大陸新能源汽車市場爆發,估銷量650萬輛以上,年增逾倍,市場樂觀看待2023年銷量邁向900萬輛大關。

市調機構預估,2023年全球電動車銷量將成長35%至1,353萬輛,滲透率16.3%,其中,美國、大陸成長動能最強勁,美國年增率有望達六成,大陸將逾三成。

大陸電動車品牌比亞迪、小鵬等快速成長,業者指出,近期台灣供應鏈與大陸自主品牌攜手,強化合作關係,其中英利今年將在大陸增加資本支出。而廣華供應比亞迪「海豹」車款的內飾件產品,廣華也手握多款新能源車的新開發案,目前正與客戶共同設計與報價中。

針對大陸新能源車,東陽開發輕量化產品,主要鎖定新能源車,目前除特斯拉與一汽體系,也打入多家大陸自主電動車品牌,除傳統車廠新能源車外,也供應蔚來、吉利、小鵬和長城等。

美系電動車市場也大增,為因應需求,台廠積極擴增產能。和大的大埔美新廠即是為滿足美系大廠,新廠正在興建中。東陽的大陸新廠也是為特斯拉而擴建。

精確在去年底開始營收大增,主要是對多家車廠的電池盒出貨挹注,客戶對象包括小鵬、寧德時代、蜂巢能源和億韋鋰能等。新能源車已經推升精確的營收表現。(記者邱馨儀、蕭君暉、李孟珊、陳昱翔)

延伸閱讀》

歐系油車恢復接單 好消息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