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2日 星期三

NETFLIX誕生的故事/再瘋狂的點子,去做就對了!


【Sports觀點報】提供知名運動評論家的精彩體育賽事評論文章,讓你輕鬆瞭解比賽及體育界相關訊息。 【柿子文化心靈養生報】提供健康、飲食、旅遊等各種人生體驗,讓你不只照顧自己的身體,也疼愛自己的心!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4/23 第112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尋琴者/神用音樂將靈魂騙進肉體,靈魂從此失去自由
NETFLIX誕生的故事/再瘋狂的點子,去做就對了!
如何清空父母的家/走過喪親之痛
貞晴/演繹生命中最美但也最無奈的愛情
閱讀筆記 沈眠/抒情的極限,最濃與最淡

新書鮮讀
尋琴者/神用音樂將靈魂騙進肉體,靈魂從此失去自由
文、圖節錄自木馬文化
圖/木馬文化提供
「起初,我們都只是靈魂,還沒有肉體。」「神用音樂將靈魂騙進肉體,靈魂從此失去自由。」一位擁有過人音樂天分的鋼琴調音師,少年時的遭遇讓他放棄成為鋼琴家的夢想,人生也停留在逝去的時光與感情之中。一位年逾六十歲的生意人,因為妻子死後留下的一架鋼琴與調音師相遇,兩人結伴踏上尋琴之路……

內容簡介:王德威專文推薦:《尋琴者》是郭強生最好的作品,也是近年來台灣小說難得的佳作。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共鳴程式,「有人在樂器中尋找,有人在歌聲中尋找,也有人更幸運地,能夠就在茫茫塵世間,找到了那個能夠喚醒與過去、現在、未來產生共鳴的一種震動。」你的一生是否也在尋覓能夠共鳴的靈魂?

作者介紹:郭強生 ,優遊於文學與文化不同領域,其文字美學與創作視角成熟沉穩,冷冽華麗,從激昂與憂鬱之人性衝突中淬取恣放與純情,澎湃中見深厚底蘊。除小說與戲劇外,其散文出版作品包括《就是捨不得》、日記文學《2003╱郭強生》,以及評論文集《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文學公民》、《在文學徬徨的年代》等多部。

搶先試閱:

起初,我們都只是靈魂,還沒有肉體。當神想要把靈魂肉體化的時候,靈魂們都不願意進入那個會病會老,而且無法自由穿越時空的形體裡。於是,神想出了一個辦法,讓天使們開始演奏醉人的音樂。

那樂聲實在太令靈魂們陶醉了,都想要聽得更清楚一點。然而,能夠把那音樂聽得更清楚的方法,只能透過一個管道,那就是人類的耳朵。神的伎倆因此得逞了,靈魂從此有了肉體。

接下來的故事,或許應該就從林桑的耳朵聽到了拉赫曼尼諾夫開始。

那鋼琴聲是從二樓的練琴室傳來的。

林桑沒有聽過靈魂為了一雙耳朵而失去了自由的那個故事。事實上,他剛歷經了另一場的失去。

妻子過世三個月了,他好不容易打起精神,準備來處理妻生前在經營的這間音樂教室。

妻為這間音樂教室付出了那麼多心血,在這個社區裡也很有聲譽,為什麼直到臨終都沒有交代呢?也許是不忍心把這個繼續經營的擔子交給他,他想。妻知道,除非她真的開口託付,對於音樂只不過是業餘欣賞者的林桑,終究還是傾向結束的吧?

這樣的揣想,讓林桑的愧疚稍感緩和。畢竟在認識愛米麗之前,他連小提琴與中提琴都分不清。

三個月過去了,原本已開授的班級陸續到期了,老師與學員都已接到了不再開班的通知。

過去三個月裡他只進來過一次,這晚還特別挑了九點以後,算好了最後的一堂課那時候也該結束了,這樣他就不必面對老師們對他的責難。即便不會真當著他的面說出口,他也害怕看到被解雇者迴避不想與他接觸的尷尬。或許那是教他更無法忍受的。

第一次的婚姻維持了六年以離婚收場。這次的婚姻更短,不過四年,短到愛米麗還沒來得及把林桑調教成一個真正的古典音樂愛好者。癌症來得意外凶猛,六個月不到就把妻帶走了。

他比妻的年紀大了足足二十歲,當年對於再次步入婚姻,他不是沒有疑慮,擔心自己有一天成為少妻的拖累,沒想到最後竟是這樣的結局。

琴房的門應該只是半掩,那婉轉的琴聲在空迴的夜裡顯得格外清晰。

被愛米麗拖去聽過不少音樂會,也包括愛米麗自己的獨奏會,但是能讓林桑瞬間辨識出的曲目並不多。二樓傳來的鋼琴聲讓他吃了一驚,停下了與班主任的對話,不自主仰起臉朝向了音樂的方向。

那是拉赫曼尼諾夫的〈無言歌〉。

這曲子他最早聽到的,是愛米麗的小提琴版。

那是結婚一周年的前夕,他為她準備了一份驚喜的禮物,不是珠寶不是名牌包,而是一場由他贊助的獨奏會。那時她開心極了,在自家客廳裡要他坐好當聽眾,把預訂曲目先為他奏了一回。他沒什麼特別感想或意見,只有到了拉赫曼尼諾夫的這首,那弦聲聽在耳裡異常悽楚,不曉得是否因為讓他想起了幾年前才過世的母親,他當下便說:太悲了吧?

果然愛米麗就很體貼地換掉了這首〈無言歌〉。但是偏偏那旋律從此刻進了他的腦海,或是成了像過敏源一樣的東西,感覺不時總會聽見,從女高音的吟唱到大提琴的演奏,從汽車廣告到電影配樂,這首曲子彷彿不停地變換成不同的形體,在他身邊縈繞不休。

但是這一晚,在這個充滿著人去樓空之感的屋裡聽到的鋼琴版,不知為何,不但沒讓他感覺沉�說A反倒有一種失重的空茫。

「怎麼會有人在這時候彈琴?」他問班主任。

臉圓圓有點矮胖的女士從林桑進門開始,便努力想在自己天生喜氣的那張臉上能擠出一些愁容,總算因為岔題的這句問話,讓她有了鬆一口氣的感覺。

「喔,那是我們的調音師。」

「沒有通知調音師,以後不用來了嗎?」

「有,但是他說,在這些鋼琴移走之前,他還是願意義務性來幫忙。」

林桑未置可否,微蹙了蹙眉頭。

(老天,還有那幾架鋼琴不知該怎麼處理……)

班主任繼續說:「這個調音師自己也有在彈琴,但是問他要不要來開班,他都說不要。有時候我們會讓他免費用我們的練琴室。」

「調音費用是怎麼算?」

「一個小時一千五。」

比起擔任鋼琴老師來,還真是寒酸啊!生意人出身的林桑,直覺反應地比較了一下兩者的收入。

沒有自己的鋼琴,也不願意教琴,情願當一個調音師傅,這在林桑聽來有點不合情理。

「彈得還不錯嘛……」

完全是出自他直覺的判斷,畢竟是在自己的地盤,就算說錯了也沒有失言的負擔。

「陳老師也是這樣說的。」

在這裡,愛米麗從來都是「陳老師」。林桑始終是陳老師背後的那個男人,那個幾乎像父親一樣的男人。員工們叫他「林先生」,喚愛米麗「陳老師」,好像對於他們的夫妻關係一直不那麼確定似地。

他循著琴音的方向慢慢爬上了樓梯。

確實是跟印象中的其它版本不同,多了一種夢境般的柔美,像是事過境遷後的記憶又被喚醒。

(遲早這些旋律也將會從我的生活裡消失吧?……)

▶▶ 閱讀更多 郭強生《尋琴者》

 
NETFLIX誕生的故事/再瘋狂的點子,去做就對了!
文、圖節錄自大塊文化
圖/大塊文化 提供
每一個好點子背後,都有一千個壞點子。再瘋狂的點子,去做就對了!<<<全球影音串流巨擘的崛起傳奇>>>

內容簡介:Netflix共同創辦人暨第一任執行長馬克•藍道夫,娓娓道來Netflix如何從一個「概念」變成貨真價實的「企業」。這間二十一世紀最具破壞性的新創公司,一開始沒有太多人看好,跌跌撞撞。藍道夫紅著臉請母親擔任早期投資人,借用簡陋的飯店會議室充當最早的辦公室,開業第一天伺服器就當掉。還有一件事人們也津津樂道:Netflix當年曾厚著臉皮請百視達(Blockbuster)收購他們。這段醜小鴨變天鵝的旅程顯示,只要肯拚,有恆心有毅力,堅持心底的聲音,即便全世界都唱衰你,還是有可能改變世界。

作者介紹:馬克•藍道夫(Marc Randolph) , Netflix(網飛)共同創辦人,擔任Netflix創始執行長與Netflix網站策畫人,二まま四年退休前亦擔任董事。雖然馬克最出名的事蹟是成立Netflix,他擁有超過四十年的矽谷創業經歷,單獨或共同成立至少另外六家成功的新創公司,輔導創業新秀,也投資無數成功的科技創投。馬克平日前往全美及全球各地的大企業與產業活動演講,定居於加州聖塔克魯茲。

搶先試閱:〈一切始於靈機一動,但不是我想的那樣〉

(一九九七年一月:距離推出倒數十五個月)

  我第一次見到瑞德,兩個人一起搭機從美西的舊金山,一路坐到美東的波士頓。瑞德當時剛買下我的公司,但我們不曾真正獨處,好好說上幾句話。我坐在登機門旁,等著上飛機,讀著活頁夾裡雜七雜八的資料,有記憶體洩漏檢測器,有軟體版本管理;突然有人拍我的肩膀,是瑞德。「你坐哪?」他問,皺眉看著我的紙本機票。

  我告訴瑞德我的座位,他拿走我的機票,大步走向櫃台,把我升級到頭等艙。

  太棒了,我心想,這下子有機會讀點東西,放鬆一下,甚至還能睡一會。

  然而,我在這趟旅程中,學到有關瑞德的第一課。空服人員過來時,瑞德叫他們拿走免費的含羞草雞尾酒,身體整個轉九十度,眼睛凝視著我,在接下來的五個半小時,滔滔不絕講著我們公司的狀況,巨細靡遺,甚至幾乎不必停下來喝口氣泡水。我一個字都插不進去,不過沒關係,因為那是我聽過最精彩的商業分析──彷彿連上了一台超級電腦。

  我們今天人不在頭等艙,而是困在一台需要洗車的富豪裡,但我依舊感到瑞德的頭腦令人著迷,風度讓人耳目一新。我感激這些日子以來,在「翻山越嶺」來回於矽谷的車程中,瑞德免費提供諮詢。我是如此幸運,居然和瞭解我的願景、能提供無價協助的人在同一家公司──還剛好住在同一個鎮上,更別提還省了油錢。不過,聽到自己整整研究一星期的點子完全不能用,依舊令人沮喪。一部分的我開始想,該不會我所有的事業點子,都蓋在不可靠的流沙基礎上,一如前面那台卡車載的沙。

  順道一提,那輛卡車依舊慢條斯理占據著左線道,害所有人都開不快。我覺得好煩,閃了閃車燈,但卡車司機用後照鏡瞄了一眼,就當我不存在。我低聲講了幾句不理性的髒話。

  「你需要放鬆。」瑞德說。他指了指前面的車陣。瑞德已經告訴我,我習慣一直切換車道,但欲速則不達,一連講了兩遍。我的開車方法讓他抓狂,外加有點暈車。「會到的時候,就是會到。」

  「我要瘋了,好想拔頭髮,」我說:「但我頭上沒剩幾根毛了。」我的手指插進僅存的一點鬈髮,接著靈光一閃:我很少冒出那種有如神助的時刻,一切豁然開朗,太陽從烏雲中露臉,綿綿細雨消失。載沙車清醒過來,駛進自己該開的車道,交通順暢起來。我感覺自己能望見前方好幾哩路,一路看到聖荷西密密麻麻的心臟地區:民宅、辦公大樓,樹梢迎風搖曳。我們加速前進,紅杉消失在後方,遠方的矽谷最高峰漢密爾頓山(Mount Hamilton)映入眼簾,山頂新降下的瑞雪亮晶晶的。我想到了!我想到那個終於能成的點子!!

  「郵寄客製洗髮精。」我說。

  矽谷愛死精彩的創業故事──那個讓世界就此不一樣的點子,那個半夜教人靈機一動的對話:要是我們改成這樣呢?

  一切都是怎麼來的企業故事,通常與靈光一閃有關。故事,那些說給疑心的投資者、謹慎的董事會成員、追根究柢的記者,以及最終說給大眾聽的故事,通常會強調一個特定的時刻:那個讓一切豁然開朗的瞬間。布萊恩•切斯基(Brian Chesky)與喬•傑比亞(Joe Gebbia)因為負擔不起舊金山的房租,靈機一動打起充氣床墊,和睡在上面的人收錢──那是Airbnb的起源故事。崔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在跨年夜整整付了私家司機八百美元,覺得應該有更便宜的交通方式──Uber於是誕生。

  Netflix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據說瑞德因為太晚把租來的《阿波羅13號》(Apollo 13)還給百視達(Blockbuster),被罰了四十美元。瑞德心想:要是取消晚還片的罰金呢?砰!Netflix的點子冒了出來。

  那個故事很精彩,效果十足。套用行銷的術語來講,那個故事感覺對了。

  然而,本書將帶大家瞭解,那只說出一部分的故事。的確是有一卷逾期未還的《阿波羅13號》,但Netflix的創業點子和逾期費一點關係也沒有──事實上,我們在初期也收逾時的罰金。更重要的是,Netflix的點子並非出現在神明突然降下啟示的某一刻──我們並未在剎那間,突然得出一個完美、實用、就是它了的點子。

  靈機一動的時刻鳳毛麟角。此外,當創業故事中出現這樣的時刻,通常過度簡化,或者根本是編造出來的。我們喜歡這樣的故事,它們符合我們對於靈感和天才的浪漫幻想。我們希望在蘋果掉下來的那一刻,牛頓真的坐在樹下。我們想要阿基米德坐在浴缸裡。

  然而,事實通常比那些場景來得複雜。

  事實是,每產生一個好點子,就有一千個壞點子,而且有時你很難分辨到底是好是壞。

  客製化的運動用品、量身打造的衝浪板、替你家的狗兒特別調配的狗食,全是我向瑞德推銷過的點子。我花了無數個小時發想那些點子。經過數個月的研究、數百小時的討論、在家庭餐廳開的馬拉松會議,我原以為,那些點子勝過最終帶來Netflix的點子。

  我不曉得什麼會成功、什麼不會成功。一九九七年時,我只知道自己想開公司,還有我想在網路上賣東西。就那樣。

  聽起來很荒謬,一間全球最大的媒體公司,居然源自那兩個願望,但那是真的。

  這本書要講的故事是,我們如何從想賣量身訂做的洗髮精,轉而成立Netflix。不過,這個故事也會講點子的生命週期是多麼不可思議:從夢想化為概念,再變成眾人一起努力的現實。此外,這則故事也會探討,我們在那趟旅程中學到的事,是如何改變了我們的人生──從我和瑞德兩個人在車內互拋點子,變成十二個人坐在前址是銀行的辦公室裡打電腦,接著是數百名員工緊盯著股票報價機,看著螢幕跑出我們的公司代號。

  我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破除部分迷思,那種附著在Netflix這類企業故事的迷思。不過對我來說,還有一件事也很重要。我想帶大家看看,我們在初期做的某些事是怎麼成功的、為什麼會成功──通常是無心插柳柳成蔭。自從我和瑞德最初一起開車上班,已經過了二十年。那段期間,我開始明白我們一路上發現的某些事,要是廣泛應用,將影響計畫的成敗。那些事不算法則,甚至不算原則,但確實是吃足苦頭後明白的事實。

  舉例來說:不要相信靈光一閃。

  最好的點子,很少來自你人站在山頂,石火電光間突然被雷打中。最好的點子,甚至不會有一天當你人在山邊,或是塞在車陣裡、前方有一輛載沙的卡車時,曙光乍現。最好的點子會過了好幾個星期、好幾個月,慢慢地、漸漸地出現在你面前。事實上,當你手邊已經有好點子,你可能過了好久還渾然不覺。

▶▶ 閱讀更多 馬克•藍道夫《一千零一個點子之後:NETFLIX創始的祕密》

 
如何清空父母的家/走過喪親之痛
文、圖節錄自寶瓶文化
圖/寶瓶文化提供
寫給成年孤兒。他們不會就這樣從我們的記憶裡消失。每一個人,都會以各自特殊的方式,來經歷這場喪親的情緒風暴,而且只能自己面對。

內容簡介:喪禮之後,我們回到父母不在了的家。弔詭的是,一切看來如常,除了重壓心上的空蕩。該從何理清呢?丟了嗎?維持現狀嗎?怎樣才不會輕輕一觸,被回憶刺痛得崩潰?!喪親之痛,是全然孤獨的,孤兒們戴上各自的面具,在虛空中前行,邁向第二次長大的旅程。而春天終會來的,那已逝的,將在我們身上重生。

作者介紹:莉迪亞.阜蘭(Lydia Flem) ,她擅長書寫親子間的關係,以敏銳且細微的觀察,為許多讀者道出深藏內心卻不易言說的情感,著有《情書遺產》等多部散文、小說,筆法細膩深入,在國際間引起廣大迴響。瑞士《Payot-L'Hebdo》雜誌視之為「法語文學一個獨特的聲音」,並讚譽「沒有人比莉迪亞.阜蘭更懂得如何用文字描寫生命中的不同季節與風暴」。《如何清空父母的家》已售出德文、英文、義大利文、波蘭文、荷蘭文、西班牙文、日文、韓文等十五國語文版權。本書動筆於她成為成年孤兒之後,那翻騰的繁複感受,化為敏銳觸角,將內心所依戀、衝突的每一個微細分子,全都揭示了出來。而從首篇〈情緒風暴〉至尾篇〈走過喪親之痛〉,慰藉了讀者的是:每一個人都會深陷進去,但哀傷有時,喜樂亦有時。

搶先試閱:〈情緒風暴〉

我們在任何年紀都有可能會變成無父無母的孤兒。就算已經過了童年,失去雙親,並不會因此而變得較不嚴重。若這種事情還沒被我們碰上,也是遲早的問題而已。即使大家都知道誰也躲不掉,但就如同我們自己的死亡彷彿還很遙遠一樣──其實,是根本無法想像。父母親會死,這個事實,長久以來在我們意識中受到生命長流的屏蔽,我們拒絕知道,寧願相信他們長生不死,將永遠在我們的左右,即使早已接收到疾病或衰老所發出的警訊,我們還是會被那突如其來的死亡給嚇得目瞪口呆。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碰到兩次、要克服兩遍的這件事,過程並不相同。當第一位至親去世後,至少第二位還活著。此刻我們的心糾結著,痛苦著,也許哀慟逾恆,久久無法平復;但等到連第二位也去世後,我們就真的成為一個「沒有家」的人了。雙親在墳墓中聚首,而我們則永遠地被隔離開來。於是,伊底帕斯將自己的眼睛挖出,而納西瑟斯開始放聲大哭。

也許婚姻和友誼這兩種關係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骨肉至親,甚至可能更令人舒適自在。儘管如此,當我們的祖父母和父母都相繼去世後,我們的背後就再也沒有靠山了,我們會覺得後面涼颼颼的,因為少掉了兩層屏障。父母親的死,意味著我們的某一部分也將隨之而逝;人生中最初的那些篇章,自此畫下句點。那些將我們創造出來,賦與我們生命,並最先見證到我們存在的人,從此必須入土為安,而隨著他們一起埋葬的,還有我們的童年。

我們之中,有多少人,只是默默地承受著父母親的去世,而從未能道出那些隨之而湧現的、其強烈程度足以將人弄得心慌意亂或元氣大傷的各種情感?有多少人,覺得自己被一波波、經常是無法說出口的情緒浪濤給捲走?誰敢輕易地吐露出心中那把剪不斷理還亂的亂麻?像一鍋彷彿摻雜了憤怒、壓抑、無盡傷悲、不真實感、反叛、悔恨和莫名解脫感的大雜燴,而我們就在其中載浮載沉?

誰能夠坦然而毫無罪惡感地說出這股由各種強烈情緒所形成的漩渦,若它們混亂得教人無以名之?而我們將一直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因為它讓我們覺得很尷尬、困惑不安,以致沒辦法給它一個名字?當一個人心裡其實是對已逝者滿懷憤怒、舊怨甚至恨意時,連我們也會不諒解自己吧?那接踵而來或蜂擁而至的被拋棄、掏空和撕裂的可怕感覺,那種比悲傷更為強烈的求生意志,以及因能夠存活下來而產生的喜悅和勝利感,生命和死亡詭異的共存──這些都是正常的嗎?

多少小生命的形成──也許包括我們自己在內──都要歸功於那想要用肉體歡愉來對抗死亡及喪親之苦的念頭?誰又敢承認自己曾如何瘋狂地尋歡作樂,甚至耽溺其中,放浪形骸,如飢似渴,揮霍無度?每一個人,都會以各自特殊的方式,來經歷這場情緒風暴的入侵、掠劫,而且只能自己面對。

▶▶ 閱讀更多 莉迪亞.阜蘭《如何清空父母的家:走過喪親之痛》

 
貞晴/演繹生命中最美但也最無奈的愛情
文、圖節錄自麥田
圖/麥田提供
回首當年,誰是傷妳最深的那一個……我們之間,到底還有多少珍貴的記憶被改變或遺忘?雖然我們是一對不被祝福的戀人,但曾經的妳信誓旦旦說:「不管要等多久,我們都要在一起。」如今妳卻能如此決絕的離開?

內容簡介:二篇故事,五個為情所傷所苦的戀人,演繹生命中最美但也最無奈的愛情……純愛小說教主蔡智恆,第一本書寫「情傷」的中篇小說集。蔡智�畯漲葬捊g情感背叛的男女糾葛、婚外情的無奈掙扎;不一樣的情感書寫,一樣的痞子蔡風格:冷靜的文字表面下,是熾熱包容的初心。中年後的愛情書寫,不再風花雪月,但更顯生活磨礪後的幽遠韻味。

作者介紹:蔡智恆 ,網路上的暱稱是痞子蔡。1969年出生於台灣嘉義縣,成功大學水利工程博士。1998年在網路發表第一部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造成全球華文地區的痞子蔡熱潮,從此被譽為「漢語網路文學旗手」、「華人網路小說家第一人」。

搶先試閱:

從初吻開始,我和涵貞當了四年半男女朋友。

前面三年半在同一間公司當同事,剩下那一年我離職,她還待著。

雖然這段感情有四年半,但最後那一年,

卻像籃球比賽的垃圾時間一樣,幾乎毫無意義。

其實離職應該不是重點,只代表不再是同事而已。

我和涵貞都在同一座城市,也還是男女朋友。

然而當同事有個好處,就是如果鬧不愉快,她不想理我時,

我還是可以在公司裡找機會化解,而且還有其他同事當緩衝。

可是如果不當同事呢?

離職後那一年,我們都是靠手機互通訊息。

剛開始她偶而會打我手機,聊聊生活近況,也抱怨工作中的不如意。

「我也想換工作。」她在手機中問,「你覺得好嗎?」

『換也好、不換也好。』我回答,『妳喜歡就好。』

「我想聽你的意見。」

我是鸚鵡,只會附和,不會有意見。

即使有,如果我表達的過程讓她誤解,那我是自討苦吃;

如果順利表達完整,那麼我建議A,她通常就會選B。

這些過往的經驗教訓讓我不敢開口,選擇當隻安全的鸚鵡。

因此我來來去去就那一句:『妳喜歡就好。』

「我知道了。」她最後說,然後掛斷手機。

我也知道了。我知道她不高興了。

之後她就隔比較長的時間再跟我聯絡,而且只用Line傳訊息。

她也不聊工作了,簡單跟我互傳個幾句就結束。

雖然很想主動約她碰面,但我早已當慣了鸚鵡,完全不敢有作為。

這一年的時間裡,我只跟她碰過一次面,就是那年的烤肉聚會。

她依然如大家眼中的她:熱情開朗,聚會的氣氛一如往常熱烈。

而她跟我的互動也沒比較熱絡或冷淡,與她跟別人的互動一樣。

離職滿一年那天清晨,我剛起床就看到她傳來的Line。

有好幾頁,手指得滑好幾下才看得完。

而在這之前,她大概兩個月沒傳Line了。

她說她想了一整夜,才終於打出這些文字。

整篇洋洋灑灑的文字,我只記得一段:

「我們就此分手吧。但分手後還是朋友,以後每年的烤肉聚會你一定

 還要來哦,可以嗎?」

『可以。』我只回傳這句,這是當鸚鵡的本能反應。

我以為我跟她早已心知肚明,我們之間應該結束了。

畢竟在同一座城市的男女朋友搞得這麼清淡,其實已經盡在不言中。

不過她好強、愛面子,她得先說分手,才能讓人覺得是她先不要的。

也許是因為最後那一年垃圾時間的消磨,磨去了許多痛苦和難過;

因此我對於分手沒什麼感覺,也不覺得痛,頂多有些感慨而已。

對於剛結束四年半的戀情這件事而言,我很驚訝我的反應如此淡然。

分手至今五年半了,感覺始終淡然。

這世界很不公平,有些情侶要分開,需要很大的外力,

沒被硬扯開,就自然繼續在一起;

但有些情侶卻是需要很大的力量才能在一起,

沒用力在一起,就會自然分開。

我和涵貞屬於後者。

有些情侶分手是因為做了什麼,但有些情侶分手卻是因為沒做什麼。

我和涵貞還是屬於後者。

▶▶ 閱讀更多 蔡智恆《貞晴——痞子蔡的情傷小說》

 
閱讀筆記
沈眠/抒情的極限,最濃與最淡
沈眠聯合報
《羅曼史作為頓悟》書影。(圖/宇文正提供)
推薦書:夏宇《羅曼史作為頓悟》、《脊椎之軸》(夏宇出版)

一直以為夏宇是雙生的,不止是因為她擁有另一個發表流行樂詞的李格弟之名,而是詩集的呈現往往也有雙生裝置感,譬如《摩擦.無以名狀》係從剪拼《腹語術》得來,《這隻班馬》與《那隻班馬》根本是同體分身,《第一人稱》每張照片下僅得一行詩,最後將之集結成一小冊作為附贈書,《詩六十首》後是《88首自選》(2013年的初版到2017年的四版在內容上幾乎完全不同,乃是綿延生長的連續狀態),根本就是數字連體嬰,還有粉紅色中文與黑色英文一起現身的《粉紅色的噪音》,以及詩集前後顛倒念都是一樣的《Salsa》等等。

《羅曼史作為頓悟》、《脊椎之軸》為夏宇的第十、第十一本繁體版中文詩集,我也覺得有雙生性,主要是兩本詩集的主題充滿著情感的描繪,恍若一部分成上下集的愛情電影,以靜默的形態在顱內播放──我不禁聯想起奈德班森(Ned Benson)編導、潔西卡.雀絲坦(Jessica Chastain)主演的《因為愛情:在離開他以後》、《因為愛情:在她消失以後》,經由男女主人翁的雙視角去望穿悲傷、生活與情愛的本質。

《羅曼史作為頓悟》與《脊椎之軸》亦有關於愛情並混合了詩歌探索的兩種視野。

前者非常鄰近現場的去寫各種現代的日常場景、詩歌和色情的直擊,以及強烈的情緒反應,如〈羅曼史作為頓悟〉:「要知道事件正進入一種雕塑性/真實緩慢如同人體脂肪的堆積或剷除//羅曼史作為脂肪就像脂肪作為羅曼史」、〈混凝土興奮〉:「生活傾向水/攪拌混凝土/樂於顯示是不可穿透之物/被道德風俗和戒律保護/話題是為了覆蓋和包裹/共同完成此一不可穿透」、〈反音樂性:我的詩無所事事〉:「我的詩無所事事/單純渴望詞語」、〈反音樂性:重新安置翻新或更改〉:「可是你一定知道讓夜浮起來的我/那是些無所事事的詩//不適合抱歉/不適合惆悵/不適合抵抗」、〈反音樂性:過度盛大〉:「我們一次需要幾億個精子嗎/過度盛大而無益的社交/只有一個被選中了/不幸孵出一個擬人派大師//一邊讓自己置身於那些美妙的矛盾中/一邊與填充浣熊說話/保持與這熊形填充物狂熱的眼神接觸/填充浣熊保證視你為謙虛的蕩婦」……

後者則拉得很遠,再大的傷痛都變得淡薄,好像從來不曾存在,從激烈張揚的情感表現,退向更遼遠廣大的邊界,致那些消失的傷心史,句子變短,文字也轉為輕描淡寫,詩名且以每一首的第一行姑且定之,似乎隱約指出詩題不過詩外之物,於是整體顯得更為簡練潔淨,如「撫摸袖子/尋找紡織品顆粒/撫摸身體/尋找呼吸的顆粒/聽一把弓拉響幾排纖維」、「你說你的心有一個窟窿/我就挖我的心去補你的窟窿/窟窿補好了你離開/剩下我的被挖空的窟窿/僧侶餵養/整夜狂風」、「行李丟到火��/看船遠去/落日一秒一秒/要直到/月光下/才擁有被遺忘的權利」、「這物遍布毛細孔微血管/因快樂和悲傷這物痙攣/這物體體積不變/可容量變大了/與自己的深奧相反/只想去更淺/這物分泌大量眼淚/在正面/在最表面」……

兩本詩集也就有濃淡遠近、互相辯證對話的層次,但同樣都是將抒情催到了極限。且《羅曼史作為頓悟》的開卷與終尾為〈羅曼史作為頓悟〉與〈反音樂性〉,都是長詩,《脊椎之軸》相反,每首最多不過10行,明顯可見是長與短兩種版本的變奏。而頓悟是一種長久的體驗累積、卻僅在瞬間綻裂開來的領悟,它是短的,還是長的呢?至於脊椎,分為33節骨,在人體中僅只一段,但又堅固又能具備柔軟的彈性承受著大部分重量,是身體主要結構,《脊椎之軸》也收有33首短詩,夏宇將詩歌看作人生命軸的巧思寓意,教人嘆服不止。

兩本詩集裡對詩歌抑或更本質的語言的凝望,前者有〈一長串的獎勵從現在開始〉:「生活充滿隱喻/保證你作為一個普通的人」、〈明誠〉:「只有詩露出破綻/詩作為破綻近乎完美」,後者則有「我想把人類的言語/比作磨坊�堛瘋j/可這比喻使我羞愧至極/言語配不上苦難/對不起那驢/無法描述 於萬一」等,在在都能明曉儼然現代詩母神的夏宇,始終沒有視詩歌為最神聖之物,也因此其詩歌也總還在推進演化中。

兩者的書封亦有奇異的距離,《羅曼史作為頓悟》相對平凡溫暖,紅色手套守護如心,《脊椎之軸》則處處驚喜,白紙白字,像是無字天書,得找對的角度與光線才能閱讀,而且內頁獨特的凹凸設計,使得正、反面都足以成詩,也如同雕刻,每個字都是對白紙的重擊。另外,老是能將非常普通的成語變化得極其特出的夏宇,在《脊椎之軸》更是寫出「重要的是你的悲傷/你沒有帶走/留給了我/悲傷的奴僕喜愛成語/我喜新厭舊好逸惡勞/我作繭自縛/鑿壁引光」,所有舊的詞語都被她發明為全新的光啊。 ▶▶ 閱讀更多 夏宇《羅曼史作為頓悟》

 
社會新鮮人投保 四點不漏
今年社會新鮮人步入社會除了面臨低薪窘境外,更要面對連番降息的超低利率環境,錢更要花在刀口上,保險專家建議青年「先保障後儲蓄」,手頭緊、預算不足的青年可先從四大投保重點著手,輕鬆用保險轉嫁人生風險。

「寄生上流」後 美國人克服了一英寸字幕障礙?
在美國,帶有字幕的外語電影很少像《寄生上流》那樣受到歡迎。對美國的外片迷來說,這是個震撼的夜晚。當地影迷向來較喜歡通俗的英語電影。這讓一些人納悶:「那一英寸高的字幕仍是一道障礙嗎?」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