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研究員:李啟榮
改良式敏捷硬體開發(Modified Agile Hardware Development,MAHD),其概念衍生自軟軟體敏捷開發(Agile development),藉由硬體開發流程中各項機能團隊不斷衝刺和整合,以達到跟軟體敏捷開發類似的用途;但硬體敏捷開發受到先天的資源、規格、架構等影響,比軟體敏捷開發較難與時俱進擴充功能和效能,故硬體敏捷開發需考量產品各項功能的一次到位,以減少後續開發維護過程中的負擔。
【硬體敏捷開發之步驟】
硬體敏捷開發跟軟體敏捷開發一樣有Iteration(迭代、任務循環),也有各機能團隊內部的Sprint衝刺活動,但硬體開發得要做好產品功能和框架的基礎,即「起步(Ramp-up)」階段,從使用者的產品需求角度探討產品需要具備何種功能和框架,除了符合使用者期待外,也能讓日後進入產品開發階段時更快速流暢。MAHD改良型硬體敏捷開發共有如後五個起步階段:
1.用戶故事(User Stories):以使用者為角度確立產品定位和任務目標
2.產品需求:包含結構性、機能性、規格等需求指標,以回應用戶對產品的期待
3.聚焦矩陣:將不同的用戶故事情境結合在一起,藉此了解產品開發最需要、最多用戶關注的功能和需求
4.任務循環規劃(Iteration Plan):決定每個任務循環需要實施的長度(通常1~4週不等)與產出成果,以完成硬體敏捷開發流程中不同功能和任務的環節
5.建立待辦清單(Backlog):在每個Iteration中,建立循序階層式的Backlog,依照不同功能和任務的優先層級讓工作順暢進行
在完成五階段起步流程後,就進入各項功能和框架的Iteration,每個Iteration執行為期2~8週,包含整合、驗證、展示和下期Iteration規劃的循環,提升產出速率,促使各項功能和框架能迅速一次到位。
【軟硬體敏捷開發之差異】
MAHD改良式敏捷硬體開發,雖同樣沿用了Scrum軟體敏捷開發的敏捷要素,但因為硬體敏捷開發需要講求框架和功能的一步到位,並未如軟體能與時俱進新增功能或改變框架,因此硬體敏捷開發往往比軟體敏捷開發更久,以產出具有完整功能和框架的雛型產品為目標,並進行使用者實際驗證,使硬體產品在起步階段完成規劃後,藉由使用者反饋與需求,逐步改善功能和框架的完整性。
硬體開發完成及產出後,由於難以跟軟體開發一樣,對整體架構做出「重構(Refactoring)」,因此功能更動或追加的成本,也比軟體敏捷開發來得高;若藉由謹慎規劃硬體產品的機能和擴充需求,除了可以減少開發的時間和資源成本,也能與軟體敏捷開發流程整合,來提升交付和改版效率。
【小結】
經由硬體敏捷開發,可讓開發團隊更能從使用者需求角度,了解使用者最關注和最迫切的需求,並在起步階段時決定好硬體產品的各項功能及框架;另一方面,硬體敏捷開發專案通常也配合各項功能的配套軟體協同作業,在開發專案起步後,經由介面設計、低中高機能模擬、完整機能雛型,並在雛型產出前與軟體敏捷團隊進行最終整合,進行硬體敏捷專案的評估和驗證,除能解決在雛型開發中遇到的問題外,也更有利於日後產品釋出後的維護,減少產品故障、功能異常和性能瓶頸,增進軟硬整合效率、為雙軌並行的軟硬體敏捷開發團隊締造雙贏。
資料來源:
1.Simpson, D., & Hinkle, G. (2018, September). MAHD Modified Agile for Hardware Development - Intro and Toolkit. Retrieved March 11, 2020, from Agile for Hardware: https://agileforhardware.org/wp-content/uploads/2018/09/An-Intro-to-MAHD-Ebook-Complete-with-Templates-Final.pdf
2.Simpson, D., & Hinkle, G. (2020). Modified Agile for Hardware Development. Retrieved March 11, 2020, from Agile for Hardware: https://agileforhardware.org/about_mah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