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東時間3月3日,聯準會意外地在非會期時間宣布降息2碼,為金融海嘯以來首見,降幅也是2009年以來僅見。聯準會此舉意在向全球金融市場表態,其會毫不猶豫、盡其所能地抑制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但這樣的大動作,也讓市場聯想到金融海嘯時期,且揣度聯準會是否知曉更多更嚴重疫情,令當日的S&P 500指數終場仍以下跌2.8%作收。問題是,有別於金融海嘯爆發,產生流動性不足的危機,目前金融市場並不缺資金。當前金融市場劇烈波動來自大眾對疫情擴散的恐慌情緒上升、市場信心崩跌。畢竟,現今爆發嚴重疫情的中國大陸、南韓及義大利等國,皆為製造業生產大國。這些國家為防堵疫情所實施的各項隔離及運輸管制措施,勢必造成勞動市場混亂,使其生產活動嚴重受阻。
再加上當代企業盛行及時交貨(just-in time delivery)經營模式(即低庫存模式,透過精準控制物流時間及採購數量以降低倉儲成本),當碰上供應鏈或物流鏈的某個環節出問題的時候,廠商便會因為缺少大量庫存支應而擾亂原訂生產計畫,進而導致眾多產業出現的斷鏈危機,如雪球般愈滾愈大,幾乎遍及整條產業鏈。例如日本汽車大廠日產(Nissan)、通用汽車南韓產線日前便皆曾因零組件短缺而停工。
縱使廠商一般多半有工廠備料、運輸途中材料、倉儲等三種庫存,應可度過短期危機,但若疫情繼續延燒,廠商與消費者恐慌情緒便愈加強烈,斷鏈危機使大陸、美國等主要國家經濟成長下滑的可能性也逐漸攀升。要再次重申的是,當前市場恐慌情緒與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不同,問題並非出在流動性不足,而是實體經濟受疫情影響而無法順暢運作。因此,新冠肺炎疫情雖難免抑制民間消費、投資及貿易活動,但其對全球經濟的損害主要還是來自供給面衝擊。
在這種情形下,此次聯準會試圖透過降息來穩定金融市場、激勵經濟,緩解疫情帶來的影響並不合適。一方面是聯準會所釋出的前瞻指引並不明確,甚至傳遞出疫情已威脅到美國經濟前景的訊號,使市場更加緊張;另一方面,降息並無法直接緩解因防疫措施所延伸出原料供給斷鏈及交通運輸不順暢等生產瓶頸。舉例來說,當前全球都急需的防疫物資──口罩,就需要政府整合相關業者緊急組裝機台、加設產線,提高產量方能成事,貨幣政策在此處顯然無用武之地。
更何況,在市場大幅下跌之際,聯準會降息雖未以救市為由,但實質上仍算是一種中央銀行賣權(central bank put)。差別只在於金融海嘯時期是為了那些進行高風險投資且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金融機構,開啟救命活水,如今則是因為市場似乎面臨到股市高到不能跌(Too high to fall)的現象而提前出手。因為,在美國股市不斷創新高,且金融機構與家計單位握有大量美股的情況下,一旦股市崩盤,對經濟造成的衝擊將難以想像。
要言之,本次聯準會緊急降息非但無法直接緩解疫情對經濟帶來的影響,還釋出中央銀行賣權大門再次被推開的訊息,加上美股高到不能跌的狀況,將導致市場出現極高的道德風險問題(投機者更勇於逢低承接)。因此,此次聯準會本欲透過降息提振市場信心的舉動,恐怕還會釀出更多後遺症。
(作者是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榮譽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