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年SARS風暴,和平醫院封院、華昌國宅封鎖,鄰近的南機場一度是高度警戒區,里內多人染煞,甚至過世,忠義國小更是北市第一所停課的學校。當年,忠勤里摸索出一套社區防疫經驗,免於封樓封街命運,北市中正區忠勤里長方荷生延續這套防疫常規,因應當下的新冠肺炎疫情。
忠勤里 經歷SARS風暴
當年的恐慌,是社會集體記憶,南機場許多人在和平醫院就醫、工作,感受尤其強烈。方荷生說,突然封院,很多里民都被關在裡面,當年和平醫院染SARS過世的楊姓護理書記,就住忠勤里。
方荷生清楚記得,當年社區國宅裡一位老奶奶是SARS通報病例,就在前幾天,住老奶奶對門的婦女,才從醫院返家不久,就在家中暴斃,他想起老奶奶曾送餐給婦人,擔心因此遭感染。
老奶奶六坪大小的房內,同住著老爺爺和孫子,儘管老爺爺只輕微發燒,他仍請衛生所和民政局協助隔離子孫兩人,同棟其他住戶則強制量體溫。後來兩老確診感染,爺爺因病毒量高病逝,奶奶撿回了一命。
方荷生說,當年市府考慮封鎖南機場社區,他力阻,最後只發隔離單,隔離者未發燒,解除社區感染危機。
社區互助 日量千人體溫
「當時忠勤里幾乎沒有人敢走進來。」方荷生回憶說,社區彼此互助,只要衛生局通報可能染煞者,他們就到住處消毒,把住戶列管造冊,協助量體溫,人數最多時,一天要量近千人。至於SARS疑似病例家屬則隔離起來,他說,做好隔離,社區就是乾淨的。
早在SARS前,南機場社區就已建立獨居老人送餐服務,方荷生當時招募志工,除了送餐,還打電話詢問隔離者的健康,安撫情緒,不再被動等待衛生單位伸出援手。
方荷生請來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蔡篤堅,教大家如何防煞,學到「太陽底下沒有SARS」。除了防疫知識,因忠勤里長者、低收入戶多,對社會福利和醫療依賴大,方荷生因此和里民建立密切又信賴的關係,這分信賴也在SARS期間起關鍵性作用。
老者共餐 防疫動作到位
新冠肺炎來襲,忠勤里居家檢疫者累計廿、卅人,方荷生複製當年經驗,每天送餐、代買日常生活用品,還在開放代為領藥服務前,就幫從廈門返台的乳癌患者代領藥,以免斷藥。大陸返台里民若有不適,最先想到的就是向他求助,沒有一位居家檢疫者出門趴趴走。
沿用當年經驗,北市因新冠肺炎防疫暫停老人共餐,忠勤里仍持續募款共餐,服務兩百位長者,課輔也未中斷。但他要求防疫動作要到位,每位長者旅遊史瞭若指掌,早中晚三次消毒室內環境,長者吃飯前要先把手洗乾淨,飯後要洗完手和臉才能返家。他說,長者只要有一點不適症狀,就改成送餐,不能一起吃飯。
防疫靠基本功 非一刀切
他說,若北市有社區爆發感染,就算政府不停止共餐,他都會停,但以目前北市情況,政府應該教民眾把公共空間弄乾淨,而不是一刀切,把關懷據點全關起來,以為這樣就可撇清責任,這根本不叫防疫。
「政府要相信,社區有能力建立健康防疫體系。」他說,中正、萬華區里長曾和和平醫院合作,找出許多結核病患,不管是社區關懷,或疾病預防和衛教,鄰里系統透過平常建立起的鄰里關係,結合區公所、健康服務中心和醫療院所等,建立起健康防疫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