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女性友人,在朋友圈裡面是知名的「紀律媽」。
在外面聚餐,孩子到了吃飯時間還在追逐,沒在座位上,馬上聽到這位「紀律媽」大吼:
「過來!坐好!」
「還不趕快擦擦手,蛤?你在幹嗎?」
聲音震得餐盤嘎嘎響,連大人都嚇一跳,瞬間噤聲,氣氛還有點尷尬。
看到這麼恐怖的「紀律媽」,每個其他媽媽也跟著叫自己的孩子,小小聲的說,趕快,人家都在擦手了,你們也要聽話喔。
心裡一邊訝異,這麼兇,這個「紀律媽」的小孩,一定教得很好。
但有一天我們到了她家,卻嚇一大跳。
那整個家像是被炸過一樣,衣服亂丟,碗盤亂放,每一個桌上,從餐桌到書桌再到客廳桌,甚至地上,都混雜著食物、衣物、書本、還有塑膠袋,塑膠袋裡面還有吃一半的蛋餅。
「紀律媽」開門的時候就再三告訴我們,她家很亂,她家很亂。
看到了以後,真的很亂。但我們說,我們家也很亂。
是真的,哪個家是乾淨的嘛!
有小朋友,一定就會很亂。
不過,令我印象深刻的倒也不是「紀律媽」家裡有多亂,而是我們一打開門,「紀律媽」又開始吼她的一雙兒女。
「你你你,課本掉在地上,不會撿起來啊?」
「你你你,碗洗了沒?桌子擦了沒?」
「你你你,坐在那邊當大爺啊?還不快幫忙做家事!」
小朋友們,果然就像我們在餐廳看到的一樣,馬上就跳起來,開始整理。
顯然,這位媽媽不是第一次叫他們整理。
小朋友也不是第一次整理。
看到眼前這情景,我心中突然產生一個很大的「疑團」──
如果「紀律媽」這麼有紀律,也這麼有紀律的管小孩,為什麼家裡會這麼亂?
小孩一定經常幫忙做家事,一個家有好幾個人一起做家事,不會凌亂,至少不會食物亂丟。
這個「疑團」,也馬上就在眼前得到「解答」,因為,還不到1分鐘,小朋友隨隨便便揀了一兩樣掉在地板上的東西,隨便丟在桌上,就「放棄」,跑回去看電視了。
懶洋洋的。
我突然「懂了」──
為什麼有些「紀律爸」、「紀律媽」,看起來好嚴格好嚴格的吼孩子、罵孩子、兇孩子,但孩子仍然無法照爸媽的訓練做好?
問題不在孩子。
問題在爸媽。
沒錯,問題就在「紀律爸」、「紀律媽」自己本身。
在餐廳,不要跑來跑去、不要大聲吵鬧,的確,只要「紀律媽」吼一下,孩子久了,就知道「不該」這麼做。這是一種「制約」。
不過,如果要孩子「開始做」某些事,譬如主動的整理家裡、主動的寫功課、主動的關心別人……。用「紀律媽」那套是沒有用的。
事實上,要孩子寫作業,用罵的,只會愈罵愈「不想寫」。
孩子的書桌,愈罵愈「不想整理」。
孩子的任何興趣,愈罵就愈「不想做」。
也就是說,家裡會「愈罵愈亂」。
相信嗎?
我甚至觀察這些紀律爸、紀律媽,他們只會厲聲罵孩子不做什麼事,但自己呢?
自己什麼也「不做」。
講難聽一點,因為他們自己不想做,於是就命令孩子「幫他做」。
因為他們自己的父母當年也是這樣對他們亂吼亂叫命令他們做,現在,他們也繼續亂吼亂叫命令他們的孩子做。
一代傳一代,從小被罵大,從小就沒有興趣做。爸媽自己都「不想做」的事,孩子後天身教言教耳嚅目染之後,肯定也「不想做」。
這種事可以延伸到很多地方,比方說,你要孩子考醫科,換作是你自己,你想考嗎?
有些父母對孩子又罵又逼,其實根本就是要孩子幫他做爸媽自己不想做的事。
「紀律媽」專長叫孩子「不要」做什麼,但要孩子「開始」做什麼,不能用罵的,要先問問自己,換作是你自己被這樣罵,你會想做嗎?
所以,奉勸所有「紀律父母」,先讓自己有興趣做,再來罵孩子,好嗎?
(圖片來源:Paul A. Fernandez lin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