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科技進步,目前市面上有琳瑯滿目的面膜產品,形式與功能各不相同。若以面膜形式區別,可分為: 一、貼片式面膜
這類面膜較盛行於華人社會,通常以單片式包裝銷售,需要利用載體吸附精華液等具有保養品性質的液體,使用的載體非常多樣化,有各種材質與名稱,例如針 織布、不織布、蠶絲布、木漿纖維布、水針布、洋菜(瓊脂)、生物纖維、奈米纖維等,精華液的成分通常採用分子量小或吸水力高的活性物質,例如維生素C(左型維生素C, ascorbic acid)、膠原蛋白(collagen)、維生素A酸(retinoic acid)等,發揮美白、保濕與抗老化功能。
優點:
1.攜帶與使用方便,使用後不需清洗,幾乎隨時隨地都可以使用。
2.由於通常為單片式包裝,不需如同使用塗抹式面膜時要頻繁開蓋,故對防腐劑的需要較低,甚至不需防腐劑。
缺點:
1.使用後不需清洗,故無法提供清潔作用,且與塗抹式面膜相比,較不強調清除角質與拔除粉刺的功能。
2.由於使用方便,用後不需清洗,若貼敷時間過久,例如使用過程中睡著而貼敷過夜,可能會造成接觸性皮膚炎,出現泛紅、刺癢、灼熱感的症狀,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面膜過敏」,但事實上未必為過敏反應,也可能僅為面膜載體接觸皮膚過久造成的刺激性反應。
二、塗抹式面膜
塗抹式面膜盛行於西方國家,利用瓶罐內的乳膏、凝膠、黏土或泥土狀等黏稠性物質,塗敷於全臉或局部皮膚,使用後常需清洗或剝除,但也有少數產品宣稱只需按摩至「吸收」(事實上僅為分布至肉眼看不見的程度)即可。
圖二 塗抹式面膜材料主成份包括玉米澱粉、海藻酸鈉、矽藻土、薰衣草精油等,廠商提出的主要訴求為「鎮靜舒緩」。使用方式:以適量的面膜粉狀材料,加水調成泥狀,均勻塗敷於全臉,於20分鐘後再將整塊面膜撕起丟棄。
優點:
1.可採用具有吸附皮脂能力的物質,例如高嶺土、火山泥等,製成清潔型面膜,這方面恰為貼片式面膜較不具備的功能。
2.具備使用彈性,可在不同部位塗抹不同功能的面膜成分,例如在額頭與鼻子這些較易出油的T字部位塗抹清潔型面膜,而在兩頰塗抹具有保濕性成分的保養型面膜。
缺點:
1.使用後需要清洗或剝除,便利性較不如貼片式面膜
2.塗抹式面膜以瓶罐盛裝,每次使用時都需要開蓋,故較易污染,通常需要添加防腐劑以抑制細菌孳生。
此外,根據使用完畢後的處理方式,塗抹式面膜可細分為:
A.清洗式面膜
使用後需要以水清洗,按照其功能包括清潔類與保養類兩型。
a.清潔型面膜:通常含有可吸附表皮油脂的物質,例如高嶺土、火山泥、死海泥等,使用時需在皮膚表面均勻地塗抹足夠的厚度,才能發揮清潔的作用。
b.保養型面膜:除了泥膏與凝膠外,還需要添加具有美白、保濕、抗老化、舒緩鎮靜、抗青春痘等作用的活性成分,在塗敷後需有足夠的作用時間,才能使某些活性成分通過角質層而發揮這些宣稱的效果。前述的活性成分,例如曾有研究採用荷荷巴油jojoba oil搭配黏土基質設計成輔助青春痘治療的面膜。
B.剝除式面膜
剝除式面膜(peel-off masks)常採用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 簡稱PVA)或聚醋酸乙烯酯(polyvinyl acetate,又稱作聚乙酸乙烯酯,簡稱PVAc)做為薄膜形成劑,塗在皮膚表面後可發揮封閉效應,並在乾燥後形成張力,改善皮膚的觸感。
配方中可添加保養品活性物質,塗抹後靜待一段時間,等面膜乾燥後,將面膜剝下撕除,可用於去除角質與拔除粉刺。添加的活性物質有多種配方選擇,包括植物萃取物,例如有些研究論文指出,剝除式面膜可加入由動物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animale)發酵後的大豆萃取物(soybean extract),此類發酵後的萃取物比未發酵時含有較高濃度的醣類、胺基酸、胜肽、蛋白質與大豆異黃酮類似物(isoflavonoids),可能提供抗老化、保濕以及改善皮膚外觀的效果。
剝除式面膜與清洗式面膜相比,具有較方便操作的優點,但若不當使用,可能會對角質層造成傷害,故較不適於敏感性膚質者。此外,由於塗敷後需等面膜乾燥才能撕除,較不適合在浴室等較潮濕的環境使用。
(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世界e學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