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垃圾「含金」量高,寫下拾荒致富的傳奇,也惹來各路人馬割據鬥爭。據統計,北京拾荒者曾多達十五萬,目前仍有十萬大軍,分為多個「幫派」獨霸垃圾山,宛如武俠小說裡的「丐幫」,全盛時期人均月收入甚至高出公務員七倍。中國青年報報導北京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副總工程師王維平,多年來一直和拾荒者打交道。他指出,北京拾荒「野戰軍」分布在北京八十多個地方,大多以「同鄉」形式聚集, 分割各自的利益區域。
一九八七 幫主誕生
首名「幫主」是來自四川巴中的杜茂洲,一九八七年他拿著政府部門開的字條來到王維平的辦公室,說「想進垃圾場撿垃圾」;有人自願上門撿垃圾,何樂不為?王立即答應。杜茂洲便帶著家鄉弟兄湧進北京一處垃圾場,幾乎一夜之間,在一千多畝的垃圾場圍牆邊上搭起窩棚,五百多人開始在那裡生活。
在北京一座座垃圾山上,這些巴中人每月人均能「撿出」一千五百元人民幣,是不折不扣的高收入階層;當時王維平一個月的收入僅二百多元。
各路淘金 齊聚北京
拾荒致富消息傳開,大陸各地爭相加入垃圾場拾荒行列。當時戶籍人口四十七萬的四川巴中,有廿五萬人散布在各城市以撿垃圾為生。到一九九○年代,河南、河北、安徽、內蒙古、江蘇等省分紛紛進駐北京垃圾場,夢想複製巴中人的發財之路。
來自河南的秦先生在老家做生意失敗,被鄰居拉來北京撿破爛,廿七萬元的債務,在北京垃圾場拾荒四年就能還清。如今,他還搖身成為廢品收購站的老闆。
爭搶資源 鬥毆四起
當四川人、河南人、河北人等紛紛占據垃圾場搶掠資源,每個人都想多占點,各幫派間的競爭也日益激烈,幾乎每天都有打鬥事件發生,每個幫派甚至還成立「飛虎隊」,由一批最能打架的年輕人組成。這群丐幫成了當時北京治安最不穩定的因素之一。
丐幫大會 分配資源
為控制混亂局面,王維平找來北京十多個拾荒幫派坐在一起商討解決方案,最終促成各幫派分工合作。如四川幫有五點七萬人,負責撿垃圾,河南幫一點七萬人負責收廢物,河北幫一萬人分類垃圾,僅一千七百人的江蘇幫則回收地溝油。
這場「丐幫大會」大致奠定北京拾荒者的格局,不少幫派至今仍沿用。
政府整治 拾荒寒冬
不過,這種「京城垃圾王」占據垃圾場局面已愈來愈少見,因為當局近年積極治理垃圾場,不准拾荒者進入。當年勢力龐大的四川幫逐漸被河南人取代,但新的拾荒者只能沿著大街翻垃圾桶,或在建築工地撿廢棄建材,不少人只得被迫「改行」,二○○九年全北京的拾荒者高達十五萬人,二○一四年已減至十萬人。
拾荒受阻,回收廢物也面臨「產業寒冬」。國際原油價格下跌影響塑膠價格,鋼鐵產能過剩導致廢鐵沒人要,廢鐵業者還賠了上百萬。不過拾荒仍可算得上「鐵飯碗」,業者相信政府不會讓這個行業消失,畢竟,「只要我們停業一個星期,你信不信全北京滿大街都會堆滿瓶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