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輸就不會贏!實在適合成為所有求勝之人的座右銘。
郭泰源這個名字你一定聽過,即使你不看棒球。
在談郭泰源之前,先說他讓我嚇一跳的事,一九九九年我有機會和他一起合著棒球書,這本書的內容主要是藉由郭泰源的口、我的手,把郭泰源投球的技術,還有他的棒球理念傳授下去。
書的訪談工作大概進行了十天左右,從投手的熱身、傳接球,到各種球路的投球法等,有一天談著談著,我問起郭泰源:「你在日本職棒總共投了幾勝?」結果他的回答嚇了我一大跳:「我怎麼知道自己投了幾勝?」聽到郭泰源講這句話,不知你會不會和我一樣驚訝,而且是驚訝得說不出話來,我一直以為一位職業棒球的投手,知道自己的成績、到底投了幾勝幾敗、防禦率多少,就像我們一般人知道自己什麼歲數一樣,你該清楚自己活多久了吧?
可是郭泰源不知道,當我將手中的資料清楚地告訴他,成績是「登板二七二場,一一七勝六十八敗十八救援、防禦率三•一六」之後,他也只是淡淡說了句:「喔,是嗎?」
「喔,是嗎?」這簡單的幾個字,也許就是郭泰源能在台灣、日本揚名立萬的另一股神秘的力量,和郭泰源對談許多次之後,私下我常在想郭泰源在投手丘上能投得好,輕易地用手中的球讓打者出局,除了他超快的速球、詭異的變化球之外,他給我強烈的感覺是他在投手丘上的自信心、心臟強度,還有過人的EQ。
其實郭泰源的棒球路並非從投手丘開始出發的,他的「東方特快車」從高中才開出起始站;從青少棒的復興國中到長榮中學青棒,郭泰源都擔任游擊手,之後才走上投手丘,肩負勝敗的重責大任。半路出家加上不起眼的身材,卻能投出令人驚嘆的球速,一九八四年洛杉磯奧運對美國一戰,郭泰源飆出一五八公里的超快球速;不只是球速,郭泰源還有準確的控球力,這些條件加總之下,竟然引發了美國職棒的爭奪戰。
不是投球科班出身、又沒有出色的身材,但有這樣的表現,這一切的一切,有人歸於郭泰源的「天賦異稟」;然而就我的觀察,郭泰源和其他投手來做比較,他投球動作的協調性、身體的柔軟度等,的確是天生投球的料。但除了顯露於外的體能條件之外,能把球投好,又名列於日本職棒年鑑的「十大助人(外籍球員)」,恐怕還得加上他的心理素質吧!這就是我所謂的「過人的EQ」。
那本書的最後一章是關於他投球的理念,談到此時,他不只一次強調「怕輸就不會贏」是他在投手丘上的信念,他只知道上場就是要全力、全心的投球,一個老是記得自己投幾勝、老是擔心自己會敗投的人,在郭泰源眼中是成不了大投手的,所以他不知道自己投了幾勝這件事,看起來是有點合理了。
這讓我想到郭泰源和其他投手另外一點不同之處,一般投手當隊友在進攻時都會專注於場上的狀況,希望隊友能幫他多打點保險分,而郭泰源不會,他從不在意自隊在進攻時的情形,他的觀念是:「投手的工作就是投好每一個球,太在意隊友的進攻,萬一滿壘沒有得分,那麼帶著這樣的遺憾上場,不是會影響投球情緒嗎?」
郭泰源參與日本職棒的一九九○年左右,日本職棒開始加入了所謂的「助人」,那是指日本本土選手以外的外籍選手,而外籍選手的來源有兩大區塊:一個是過氣的美國職棒大聯盟球員,還有小聯盟三A那些不上不下的選手,另一個就是台灣業餘球員,至於韓國,雖然部份水準不錯,但韓國當時採行閉關政策,選手一個都不准跑,當然日本職棒也一個都要不到。
雖然台灣選手是日本職棒外籍球員的來源之一,像早年的郭源治、李宗源、高英傑,還有李來發。但說到外籍球員的助人,日本職棒觀念卻只有黑或白人才是外國人,黃皮膚的台灣人,抱歉,不論是待遇或福利,都不比日本本土球員好到哪裡去。
但沒有好的薪資卻得受到「第三外人限制」,是初到日本打拼的台灣選手必須接受的挑戰,更大的挑戰還得來自於語言、天候、文化差異的適應性,而郭泰源不但挺過去,最後還拿了超過百勝的紀錄,及億元年薪的超高待遇。「怕輸就不會贏」,我想他是抱著這樣的信念在日本闖蕩的吧,如果凡事都先想到失敗那面,還沒有投球前就先想可能會輸球,還沒去挑戰一個新環境就先想到會很苦,想到無法適應的困擾,也許我們就見不到後來發光發熱的郭泰源了吧!
150句難忘的棒球名言,40個棒球人的感動故事──《棒球驚嘆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