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大學部學生「A及A+」占比高達五成九,台灣師大A以上占比六成四,「高教成績通膨」嚴重,影響學術聲譽,求職與申請國外研究所也會被質疑。台大擬調整A+分數區間和人數比率,其他頂大也在考慮是否加入。
台大稱 拿高分不一定代表優秀
台大教務長王泓仁表示,台大實施成績等第制十三年來,A+及A的總和比率從四成六增加至五成九,主要源自於A+的增幅。國外大學通常規定A及A+的比率總和約三成。
台大分析成績通膨影響,包括失去鑑別度、不利追求卓越、影響修課規畫和降低信賴度等。王泓仁解釋,對雇主或國外學校而言,台大學生的高分數不一定就代表優秀表現。
台大教務處建議調整方案包括:調整對照百分制分數,例如,以往九十分以上就是A+,有可能調整成九十五分以上才是A+;訂定A+人數比率(例如百分之十至十五),小班有例外彈性。台大正在尋求共識,計畫於一一四學年實施。
王泓仁說,上述調整計畫目前尚未定案,仍在向各學院溝通說明並徵詢意見,希望未來學生在決定選修什麼課時,能回歸專業需求考量,減少分數考量。台大學生會日前已展開「A+分數區間調整政策看法調查」,目前在問卷回收尾聲。
清華大學也曾出現「成績通膨」,推動「T分數」與「等級制」並用。學生修「太甜」或「太涼」的課程即使拿到高分,T分數反而偏低,反之若修的課很難,即使分數低,但T分數反而會偏高。
清大憂□難以鑑別學生實力差異
清大教務長巫勇賢說,如果學生認為容易取得較高分數,可能降低學習的積極性,影響學習的深度和品質。過於寬鬆的評分標準可能導致課程挑戰性下降,學生更傾向於選擇容易得高分的課程,而不是以興趣為導向選擇修習科目,不利於跨領域學習推動。
巫勇賢指出,GPA學科成績的平均績點過高,導致優秀學生與普通學生的成績差距縮小,難以鑑別學生的實力。尤其對於研究所招生、求職等場合,GPA可能失去原有的參考價值。
陽明交大建議 各大學聯合行動
陽明交大教務長陳永昇說,各大學或至少頂大應該聯合推動,比較有機會成功,否則學生抱怨,其他學校成績打比較高,不利於本校學生出去跟他校學生評比,這樣的怨言會形成強大阻力。台灣科大教務長陳素芬也認為,成績通膨不是單一大學可以改善,成績是學生攻讀研究所重要的依據,公平對學生很重要。
成大表示,就一○八到一一二學年度學生修課成績等第分析,成大A+與A的占比平均為百分之三十五,占比與國外大學評分相近,唯文學院及電資學院的「A+與A」占比略高於其它學院,總體來看成大並無分數膨脹的問題。
據了解,台大、台師大、台科大與陽明交大等校教務長約定,將於本月針對成績通膨開會討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