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中國作家莫言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這頂桂冠近10年都落在西方人頭上,今年是否會令人耳目一新?瑞典學院將於7日揭曉得主,全球都關注他們如何實現多元性承諾。
瑞典學院(Swedish Academy)於2018年捲入性騷擾醜聞,導致那年諾貝爾文學獎延後頒發,之後也不斷因男性和以歐洲為中心的作家較獲青睞而飽受抨擊。
瑞典學院兩年前承諾採行新標準,要讓諾貝爾文學獎的觸角更廣、更重視性別平等。
在那之後,有兩名女性獲獎,分別是2018年的波蘭小說家奧爾嘉□朵卡萩(Olga Tokarczuk)和2020年的美國詩人葛綠珂(Louise Gluck)。
但2019年得主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PeterHandke)就引發爭議。他支持塞爾維亞的立場擴及塞爾維亞前總統米洛塞維奇(Slobodan Milosevic),這名卸任領袖曾因涉及種族滅絕而受審,逝於2006年。
此外,瑞典學院承諾給予不同地域的作家更多關注,目前也未實現。上一名來自歐美以外的得獎者是中國的莫言,已經是9年前的事。
瑞典大報「每日新聞」(Dagens Nyheter)上週末問道:「是諾貝爾文學獎該清醒清醒的時候了?」
外界很難理解瑞典學院的喜好。過去50年來,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和討論過程一直是在保密中進行;但這阻止不了文壇熱烈猜測誰會是下一名得主。
瑞典諾斯德出版社(Norstedts)文學總監巴文傑(Hakan Bravinger)告訴法新社:「他們意識到自己必須非常低調,非常保密,因為這會讓這座獎更神祕,更令人興奮。」巴文傑個人今年最看好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獲獎。
瑞典學院的諾貝爾獎委員會有5名成員,任期3年,負責蒐集並討論各方提名人選,然後向另外13名學院成員呈交5名入選者名單。經討論後,這18名成員會於10月初投票決定得主。
瑞典「每日新聞」文評藤特(Jonas Thente)說:「我相信他們真的想從過去忽視的地區發掘人才。」藤特猜想瑞典學院可能會選擇匈牙利作家納達斯(Peter Nadas)為今年的得主。
藤特個人希望奈及利亞小說家阿迪契(ChimamandaNgozi Adichie)以她的「跨文化經歷」作品獲獎,但也坦承44歲的阿迪契要得諾貝爾獎「可能還太年輕」。
歷來諾貝爾文學獎最年輕得主是英國作家吉卜林(Rudyard Kipling),他於1907年得獎時才41歲。
優秀的非西方作家所在多有,肯亞的提恩戈(Ngugi wa Thiong'o)、索馬利亞的法拉(NuruddinFarah)和莫三比克的科托(Mia Couto)就一直是各界猜測的熱門人選。
韓國詩人高銀在捲入性醜聞後,光環可能已淡去,但印度的塞斯(Vikram Seth)和中國的殘雪、閻連科、廖亦武都曾被提到有獲獎希望。
西方強國都已有多名得主,以法國15人最多。而全球人口最多的中國和印度,目前僅各有一名作家獲獎。2000年得主高行健雖出生於江西,但獲獎時已是法國公民。
除了非洲、亞洲之外,加勒比海國家安地卡及巴布達(Antigua and Barbuda)作家金凱(JamaicaKincaid)和法屬瓜德羅普(Guadeloupe)作家康得(Maryse Conde)也常被提及。若這兩人之一中選,將是自1993年美國作家莫里森(Toni Morrison)以來,又有非裔女作家獲獎。
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Adonis)和日本的村上春樹長年是賭盤上的紅人,卻一直未得瑞典學院垂青。他們的書迷擔心這兩位文人會步上美國作家羅斯(PhilipRoth)等人的後塵,直至辭世都得不到獎。
至於法國暢銷作家韋勒貝克(MichelHouellebecq),他的煽動性風格和個性或許不符瑞典學院的口味,但前述彼得.漢德克的例子證明,如果瑞典學院認為整體作品值得認可,掀起文壇爭論也在所不惜。
藤特說:「可能有人以為瑞典學院會想避開醜聞,但這只證明了諾貝爾文學獎從未如此難以預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