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8日 星期三

尖叫連線/青春期即是活生生的恐怖片


【Live 互動英語報】內容生動且生活化,讓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成為最好的學習教材,並讓你輕鬆開口說英語!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7/09 第113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尖叫連線/青春期即是活生生的恐怖片
從AI到智慧醫療/從0與1到生與死,AI正在翻轉醫療
看懂好電影的快樂指南/我們都需要的電影懶人包
瘋狂、恐慌與崩盤/一部投資人必讀的金融崩潰史
甘願綻放/半熟女子不藏私的靜心日常
閱讀筆記 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今天什麼都沒有發生

新書鮮讀
尖叫連線/青春期即是活生生的恐怖片
文、圖節錄自寶瓶文化
圖/寶瓶文化提供
青春期即是活生生的恐怖片。不是吃人,就是被吃。學校就是這樣的地方。如果你當過高中生,你就知道,教室裡有一個地方,那是洞,陽光照得到,但就是陰陰的。總有陰影蓋住它。似乎瀰漫一股氣味,動物屍體腐敗,或是食物正漸漸生出纖毛。不祥之處。

內容簡介:霸凌無所不在,校園即地獄──他媽的高中生活,比恐怖片更恐怖。「你知道有一卷錄影帶,看完七天後就會死掉嗎?」台灣爆發大規模傳染疾病「HLV」,從感染到死亡,最多只有三天時間。九○年代經典日本鬼片《七夜怪談》成為一世代的集體記憶,台灣總統府異想天開:如果詛咒影片是真的呢?詛咒規則是這樣的,看完的人在七天後一定會死掉,也就是說,在這七天內,怎樣都不會死。即使感染三天便會奪命的HLV。絕教高校蒐羅各種影視人才,提供場景,典藏各種電影道具。它本身就是一個博物館。那麼,有那卷錄影帶存在,不是很合理嗎?為了一卷詛咒錄影帶,絕教高校裡的一群過氣恐怖片演員要合力用恐怖片救台灣。但事實是,高中才是真正的地獄。在這個人吃人的小型社會,人際關係比任何詛咒都恐怖。

作者介紹:陳�曮C ,1983年台中生。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畢業。曾獲全球華人青年文學獎、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台灣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作品曾入選《青年散文作家作品集:中英對照台灣文學選集》、《兩岸新銳作家精品集》,並多次入選《九歌年度散文選》。獲《聯合文學》雜誌譽為「台灣四十歲以下最值得期待的小說家」。另曾以筆名葉覆鹿出版小說《小城市》,以此獲九歌兩百萬文學獎榮譽獎、第三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銀獎。另出版有散文集《Mr. Adult大人先生》。

搶先試閱:〈序曲〉

柏油路上殘留幾條剎車痕,開道警車半空旋出紅藍光線,摩托車居首,特勤車輛壓陣,後頭保持距離不快不慢跟上幾輛黑頭車,浩浩蕩蕩這麼長車隊,鳴笛聲震天價響,也只能堵在這。

熱天午後,大街兩旁店鋪鐵捲門拉下,墨鏡前映出緩緩上升的蒸氣,柏油路望去皆歪斜,空曠的三線道中央,人車皆無,只有那輛嬰兒推車橫斜柏油路中央。

摩托車踢起腳架。警車車門大開,擋不住後頭的幾顆頭顱。金魚缸一樣的全罩安全帽朝對方望去,彼此眼裡都是黑色遮光罩上那只小小的嬰兒車倒影。

但沒有一個人敢向前。

「前導車隊,確認。」

胡鐵軍對著耳機下方麥克風低聲說道。

耳邊迴盪只有無線電低頻回音。

胡鐵軍人中盈滿汗水,想要叫司機把冷氣開強一點,伸出手拍拍椅背,這才發現,整條手臂早都起了雞皮疙瘩。冷氣像煙霧一樣打在他臉上。也許,無關冷熱。是緊張的關係。

「前導車隊,邀邀八,洞洞拐,你們去確認。」

兩顆黑色安全帽回望,跟著對黑頭車做了手勢,外人不知道「老太太」在第幾台車裡,但所有人都知道國安局的胡隊長坐在第一輛。

「鐵軍,『老太太』問為什麼?」

為什麼要停下來?

因為要保住你的命啊。也就保住我的職位。胡鐵軍還沒回答呢,耳機裡先傳來一陣頻道切換雜訊:「天龍A呼叫天龍B,老太太問,他能否喝點水?」

不行──

耳機裡先傳來另一個聲音,很尖銳,應該是疾管署長羅胖子的聲音。胡鐵軍一手抓著耳機,任羅胖子在那頭嘮嘮叨叨複述各種可能傳染途徑,天啊真像是老太太,不,比我們選出的那個「老太太」還多話,胡鐵軍正要插話講個兩句,面前筆電螢幕畫面迅速吸引他注意,鏡頭裡出現嬰兒車影像,拱起的遮陽棚上蕾絲鉤花多細緻,安全帽上別著攝影鏡頭的洞洞拐正在靠近。

「食物和飲用水也可能是傳染源……」

耳機裡羅胖子的聲音斷斷續續,對,但誰知道到底是怎麼造成傳染的呢?胡鐵軍盯著影像,螢幕畫面晃動,洞洞拐小心翼翼,那麼短距離,此刻在胡鐵軍眼裡被走得多漫長──可能就是生與死的差別──胡鐵軍覺得自己也正走著,走在一條看不見的鋼繩上,他分神對著麥克風交代:「可以喝。」

水可以喝。

「可是……」

「我也喝了。」胡鐵軍一句話擋掉。我喝了也沒事。「老太太」可以喝。胡鐵軍的意思是這樣。

而胡鐵軍沒說的是。Lv3發動之前,那人就死了。

漂浮在水塔裡。

腦海影像還如此鮮明。水中散開的頭髮。鬆軟的四肢。他住那棟大樓喝了整整兩天屍體浸泡過的水。

直到胡鐵軍扭開水龍頭,在嘩嘩作響的水流裡發現一根很長的頭髮。

打撈後檢驗,雖然屍體因泡水而腫脹,但由胃部鼓脹並且被食物撐破的情況研判,屍體在生前已經感染HLV,並且進入Lv2末期。

HLV從感染到死亡最長不過三天時間,而從撈起屍體那刻到今天為止,喝下屍水的胡鐵軍身上並沒有出現任何HLV相關症狀。別說到達Lv1級別,就連感冒都沒有。胡鐵軍想,少數能證明的事情就是,我他媽的走運。以及,水不會傳染。

但HLV到底是怎麼傳染的?

那暫時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須讓車隊繼續往前。

電腦裡畫面鏡頭猛然拉近,「現在我要檢查嬰兒車內部。」耳機才傳來這樣的聲音,下一秒,畫面猛晃。

應該是洞洞拐往後一退。

這時前方出現騷動,大隊人馬蟻群一樣猛地散開。

胡鐵軍按下筆電暫停鍵。回放,螢幕裡畫面快速倒轉,他對著麥克風大吼:「報告,快報告,那裡頭有什麼?」

而電腦影像先一步告訴他答案。

倒轉。定格。回到嬰兒車頂蓋掀起那一刻。

畫面裡,嬰兒車裡頭,空空的,什麼都沒有。

「有,那裡面有……」而洞洞拐牙齒打顫,像一台老式打字機,答答答,敲擊半天,沒一個字有意義。

胡鐵軍再度審視影像。

沒有東西啊。

放大五十%,再放大三十%。滑鼠拉出縮放框局部放大。再放大。

只見嬰兒車的絨墊軟布上,剩下一具很精緻的,粉紅色的下顎。上面黏著一兩顆珍珠般,或者玉米似的顆粒。

那是人類兩歲大時的牙齒。

是HLV進入Lv3的症狀。

「防疫人員呢?」胡鐵軍問,而耳機裡羅胖子先一步喊:「請老太太不要搖下車窗,不能排除空氣感染。」

聲音實在太大了,鐵軍忍不住要把耳機拔下,卻在這時,光線探入,車門猛地被拉開。

老太太就這樣坐了進來。

「我可以坐這裡吧。」

當然,你可以坐在任何地方,因為你是老闆。

「當然不行,」胡鐵軍說:「太危險了,如果恐怖分子或是失控的民眾針對車隊,遭殃的通常是第一台。」

「現在還在意恐怖分子嗎?」老太太瞇著眼,有一種貓的神情。鐵軍發現老太太縮得更小了。雖然臉上妝容完整,鼻影打得極好看,讓臉部變得更深邃,但整體表情卻透露一股疲倦。

「列車翻覆。塑膠炸彈。」老太太說:「毒氣。水庫金屬汙染。食安問題。那些都比不上這個。」

「HLV。」胡鐵軍接話。必死的疾病。無解的傳染病。

「不,就算是HLV,也比不上的是,」老太太說:「恐懼。」

「我要車隊繼續往前開,不要再停下來,讓我們把這件事情了結了吧。」

胡鐵軍不知道要了結的,是HLV?是這趟任務?或者,是恐懼?

「車隊依照原定計畫,繼續往行天宮前進。」老太太說了算,前導警車重新發動引擎。

沿路店家的鐵捲門都拉下了,且路上幾乎沒有行人。仔細看的話,甚至連流浪的貓貓狗狗都沒有。只有樹影斑駁,日光是那麼強,太強了,打在鐵捲門和路邊停放的汽車車身上會閃出一種甲殼蟲般的金屬光讓人目盲。有幾秒胡鐵軍甚至有錯覺,這其實是午夜。或者,自己被養在水族箱中,一切都是造景而已。台北城已經沒人了。

「進入Lv2時,感染者會有嚴重的暴力傾向……目前沒有辦法透過檢驗確認感染與否,只能透過發作的癥狀判讀,加上……我判斷這嬰兒車可能是有心人所放置,建議改變行程……」耳機裡羅胖子的聲音斷續傳來。胡鐵軍望向老太太,卻發現他早就把耳機拿下,手指壓著嘴唇,給胡鐵軍一個共謀者般的笑。

司機點開駕駛座旁小螢幕:「新聞已經有報導了。」

「總統親往行天宮祭天。以行動破除疾病傳染謠言。」主播正報導本節重點新聞。

「……為了破除HLV爆發大規模感染已經無法遏止的傳言,總統預計今天正午前往行天宮祭天,要以行動表示,HLV疫情並沒有如坊間謠傳已經失去控制。總統並將發表演說,宣示防疫決心,據疾管署羅署長表示,他們已經初步掌握感染人數和相關防治措施,相信在……」

真的嗎?「已經初步掌握感染人數和相關防治措施」?胡鐵軍無聲望向老太太,他心裡想,為什麼主播都比我篤定,為什麼新聞知道的比我還多?

「這條路不能走。」然後他開口。

車隊必經的道路前方出現一輛嬰兒車,嬰兒車裡有感染者遺骸?這是巧合,還是示威?這是否代表已經有人掌握老太太的行蹤?

「可我必須要去。必須出現在所有人面前,這很重要。」老太太嘆了一口氣,「傳染途徑、治療方法、疾病生成原因,這些我們都還不知道,但我唯一知道的是,毀滅人類的,不是疾病,而是,恐懼。」

「所以我必須要去,只要我出現在人民面前,就能安撫他們。」

領導人必須去做一件事情,讓所有人的心像繩結一樣團結在一起。

「可是這條路……」

胡鐵軍回頭望,車窗外只有一式一樣的黑頭車緊隨在後,而這麼多武裝精良的特殊人員,燒掉幾百萬武裝起來的防護配備,卻讓一輛嬰兒車給擋下。那像是一個警告。總讓他心神不安。

「不然,」胡鐵軍說:「我有個建議。」

「反正只是要祭天,要總統露面安定人心,那去哪都是一樣的。」胡鐵軍說:「不如,改往,龍山寺如何?」

  ****

胡鐵軍還看著自己的筆電,但不管怎麼切換,不同的新聞其實播放一樣的畫面。只是角度不同罷了。應該所有的媒體都緊急移動了,在鏡頭轉播下,那個人,「老太太」正踏上龍山寺台階。在他身後跟著的是副總統。螢幕雖然小,但螢幕裡的龍山寺顯得比平常大多了,也許是因為人的關係,沒有人了。甚至不需要維安人員前往淨空,紅漆寺門後是空蕩蕩的廟埕,就算各家電視台出動記者和相關人員,但包含維安人員在內,胡鐵軍怎麼覺得,廟裡的神第一次比裡頭的人多。

但這麼多神,可有一尊,正護祐著這座島?

▶▶ 閱讀更多 陳�曮C《尖叫連線》

 
從AI到智慧醫療/從0與1到生與死,AI正在翻轉醫療
文、圖節錄自商周出版
圖/商周出版提供
當人工智慧遇上健康醫療,會碰撞出什麼火花?WHO科技防疫黑客松獲獎團隊領軍科學家透過9大面向 X 30個議題,帶領我們認識──結合醫療與科技的台灣新優勢,創造出的健康幸福生活!

內容簡介:從0與1到生與死,AI正在翻轉醫療「行動醫療」:藉由整合穿戴式裝置資訊,理解自己身體狀況,落實自主健康管理。「電子病歷」:AI自動分析工具,歸納、統整,協助醫師即時獲得所需資訊。「線上問診」:提高醫院營運效率,在流行病疫情蔓延時減少感染風險,更是醫療資源不足時的救命方案。本書作者蔣榮先教授為台灣資訊傑出人才,任教於成大醫學院、擔任成大醫院資訊長,從事醫療科技的尖端研究,並熟悉產業最新發展,深諳跨領域合作的必要性。

作者介紹:蔣榮先 ,當年剛頂著AI博士頭銜回國,發現所有人都已經替人工智慧寫好訃聞了,於是和醫學院合作分析醫療數據;近年AI鹹魚翻身,成為顯學,自忖也該到了將人工智慧的精華傳承給下一代去發揚光大的時候。平常喜愛閱讀、說故事,書寫資訊、醫療、歷史相關的科普散文; 是大學教授也是典型網路宅男,常願窮盡一生探索人性、心理與歷史上的好奇事物。過去任職於成大圖書館副館長時,每週閒暇時喜歡開車上山,講故事給台南、高雄一帶偏鄉地區的孩子聽,行李箱裝滿圖書館大學生讀完的過期《大家説英語》雜誌,送給英文資源匱乏的�W鄉孩子們,樂此不疲。

搶先試閱:〈情緒的五十道陰影〉

現代文明病日漸增加,有關心理狀態的議題持續受到重視,複雜難懂的心理狀態變化若能藉由資訊技術的科技,仔細記錄觀測,也許可提供學者進一步了解心理疾病的研究資訊,甚至令人期待未來能使憂鬱遠離人們。

我在大學教書,長年和二十來歲的大學生相處,常會聽到一些很有趣的網路用語,像是「3Q」、「很機車」、「業配文」、「5 樓的」、「洗版」、「很雷」、「超ㄔㄨㄚˋ 的」⋯⋯,這些有趣的用詞,完全沒有標準且種類非常多元,偶爾媒體會討論這些新興的次文化造成的影響, 不過這就是年輕族群間流行使用的融合式語言,久了也見怪不怪了。

幾天前在電梯裡聽到一句:「最近水逆,諸事不順。」讀者是否也曾聽過諸如此類的用語呢?

原來「水逆」這個字眼在日常生活中並不陌生。在占星學上水星象徵著資訊的傳遞與交流,水星逆行的期間,常容易被各種意外打亂陣腳。例如在感覺生活不順遂的時候,往往會感到沮喪,如過於頻繁,偶爾會使人陷入一種無法擺脫的負面情緒漩渦之中,像被日常種種細微煩人的瑣事慢慢地扼緊脖子,喘不過氣來,有時自己卻無法覺查。

憂鬱情緒的變奏曲

一般人了解「情緒」是一種複雜心理狀態的通稱,傳統上華人常用來表達自己心情的通俗說法,例如喜、怒、哀、樂,比較像是一種感情狀態表述的說法,也是容易與情緒混淆的概念;當然情緒還有許多更為細緻,包括正面與負面的表述,而這些我們與生俱來的心情與觀點每天發生在生活周遭,也傳承了千百年來人類生活上的精彩故事。

傳統價值觀崇尚「堅強」的美德,當過大的壓力造成情緒崩潰時, 常被認為是「意志力過於薄弱」,而非考量個人的承受程度差異,因此華人社群中,即使陷入情緒的漩渦中,也畏懼求助心理醫生。心情好壞或情緒起落不一定與憂鬱症有直接關係,然而現代人生活普遍緊湊,時常處於高壓狀態,很多人已壟罩在憂鬱症的高風險中卻仍不自知。

長時間的抑鬱如悲傷、憂鬱、焦慮等,甚至是身體功能失調、食慾減退、睡眠紊亂,都可能是憂鬱症的前兆。但因大多數國人對憂鬱症的認識不深,而誤以為這些毛病只是「心情不好」,不用理會它,過段時間自然會改善,不需治療。其實憂鬱症的成因包含遺傳、心理、 社會、環境等因素,並且有很高的復發率。

根據公衛組織之調查,憂鬱症患者中每一百名約有五十人會復發, 其中三十五人甚至可能面臨第三次復發。由於現代人文明疾病日漸增加,因此有關心理狀態、情緒狀態、憂慮與壓力等照護議題,也日漸受到重視。世界衛生組織(WHO)甚至預估,二○二○年因為壓力造成的憂鬱與其他相關疾病,在全球十大疾病與傷害排行中,將會攀升到第二位,僅次於心血管相關疾病。

憂鬱如何自我覺察?

根據公衛調查,平均每四個人中就有一人可能有憂鬱傾向且需要專業協助。「Science Daily」科學新聞網站的報導也指出,憂鬱情緒會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影響生活品質。由此可知,即使沒有確診為憂鬱症, 憂鬱情緒也已經干擾到日常生活了。

但憂鬱情緒等於憂鬱症嗎?其實兩者並不同。前者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壓力反應,當我們遇到不順心、難過的事件時,會感到挫折、情緒低落,但事件過後將雨過天晴,憂鬱情緒便會慢慢好轉;然而憂鬱症, 即使在事件過後許久,仍然難以從負面情緒與思維中脫離,對原本喜歡的事物會失去興趣,且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甚至出現生理劇變及心理障礙,對個人生活造成重大的干擾及傷害。倘若未能適時紓解憂鬱情緒, 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可能會造成周遭親友的困擾。若想避免惡化,自我追蹤與自我覺察是有效的方式。

在心理學有一種「生態瞬間評估法」 的憂鬱症療法,這種概念就是透過收集使用者當前的狀態、徵狀與心境,判斷使用者的情緒感知並給予適當的協助。另外,有許多研究利用額外的感測裝置連接到智慧型手機,藉著長時間收集使用者的生理資料,例如以心率變異度(HRV)之量測值,用來研究焦慮症、憂鬱症之間的關係。以焦慮症來說,HRV 的降低意味著副交感神經調控的減少,可能造成自律神經系統失去調控彈性,導致適應壓力之能力降低。目前已知憂鬱症患者的 HRV 值普遍偏低,在過去的研究也證實低的 HRV 值和抑鬱或焦慮之間的風險有直接的關係。

多年來心理學專家對情緒的分類做了相當多的研究,如情緒的分布以一個二維空間,由「正負感受」及「強度」兩個向量組成,是相關研究中較常使用的方式,這個量表很適合分析兩個向量的表現並加以分辨情緒。「正負感受」所表示的是情緒的強度,範圍高低從激動到冷靜,

「強度」則表示情緒的評價,範圍從正向到負向,不同的情緒會依照強度評價來做標記。

一般而言,量化情緒的專家常將人類的基本情緒分為:恐懼、生氣、快樂、悲傷、感謝、厭惡、期待與驚訝,認為常人的一切情緒都由這八種基本情緒組成。相關研究利用情緒在這八種元素上的變換來比較不同情緒表現的關係。另外有一些研究學者額外設計了一維指標,從「完全沒有」到「極度嚴重」,將情緒程度分為十一個等級。經過一段時間的記錄後,研究人員會與情緒低於平均值的受評量者討論,並安排其參加心理或精神科治療,以改善他們的情緒,並幫助他們提升自我的覺察能力。

情緒追蹤App

現代社會中,不管是街邊、公車捷運上或其他公共場合裡,常可見到人們拿著智慧型手機當「低頭族」,沉浸於螢幕另一端的世界。當人對手機的依賴性日益升高時,從手機操作習慣中可一定程度地反映出人的心情及感受,也因此近年來出現了不少分析手機使用者情緒狀態的研究議題。早期的研究多半以手機基本功能來分析,例如通話、簡訊等, 只有少數研究是透過使用者對手機螢幕的點擊,或拖曳動作來判斷使用者的情緒。智慧型手機除了有基本的手機功能外,貼近生活的App程式也是一個重要的聯外窗口。若能針對使用者在手機上操作的App特性及軌跡做分析,應能更有效地評估使用者的情緒狀態。

目前支援智慧型手機的應用程式中,已出現幾款情緒標記的App軟體,可幫助使用者了解自我的心理狀況,由此可見情緒相關議題已受到手機程式開發者的重視。以歐盟支持的 MONARCA 計劃為例,可利用智慧型裝置進行躁鬱症病患每日的自我追蹤,特別是記錄心情、睡眠時間、酒精攝取量等資訊。此外,智慧型裝置也會自動收集使用者的通話頻率、通話紀錄以及活動量,再透過這些資訊持續追蹤患者的心理狀態,當發現異常時,管理個案之護理人員就會即時介入。

當然一般更精準的情緒追蹤方式需要外接儀器之訊號,這類方式若應用在手機上,會有電池續航力以及外接儀器對使用者生活介入的困擾。因此目前相關的 App軟體都還是以使用者自行標記的方式追蹤,但這又可能造成了資訊遺漏或是資訊正確性的問題。

國外也有研究曾嘗試把傳統憂鬱症的療程移植到App應用程式中, 讓憂鬱症病患試用,實驗證明實作於智慧型手機平台的憂鬱症療程,確實可有效改善憂鬱症患者的症狀。例如微軟公司的 MoodScope 系統曾利用使用者對智慧型手機上的 App 操作紀錄,判斷使用者的心情,證明了使用者的內心情緒的確會反映在手機的操作上。另外,Mobilyze! App 則透過手機內建感測器量得的資料,加上使用者定時輸入的憂鬱情況資料來預測使用者憂鬱症可能發生的時間。

此外, 近年來有關身心健康的醫療技術以及心理學中「正念」(Mindfulness)之概念,也都強調讓使用者了解自身的情緒狀況,並加以引導治療或改善。現今已有許多研究致力於透過智慧型裝置來判斷人的情緒,但情緒判斷後的接續動作也相當重要,例如需適度提醒使用者或推薦紓壓活動等,因此這類型研究的重點也在於:當系統判定使用者確實是情緒低落時,會以引導式對話協助其舒緩情緒,並告知其近況當作回饋,以提高使用者的自我覺察力。

在醫學界目前仍有部分心理疾病尚未被完整探索清楚,希望可以藉由資訊技術的新科技,來輔助對於人類情緒或心理狀態的觀測;人的心理狀態變化因為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常常是瞬息萬變的,若能更加全面的記錄觀測,也許可提供更多讓專家進一步了解心理疾病的研究資訊。期待未來能透過相關技術,真正使憂鬱遠離人們。

▶▶ 閱讀更多 蔣榮先《從AI到智慧醫療》

 
看懂好電影的快樂指南/我們都需要的電影懶人包
文、圖節錄自大雁
圖/大雁提供
超級影癡+專業漫畫家=最到位的電影故事!300部經典名片大探索,表演學|導演論|意識型態|鏡頭美學|表現風格,不知不覺讀了小史、認識經典、分析類型,更懂了電影理論 Oh Yeah!

內容簡介:大大腦補你的電影常識為何我們總能在「美國隊長」、「007」等男性英雄的肉體受難中,獲得最大的愉悅與救贖?布魯斯威利的《終極警探》如何突破場景與建築學常識,排名史上最偉大「建築電影」?為什麼時間是電影的核心,也是最具決定性的元素?高達如何用「跳接」解放電影時間?諾蘭《記憶拼圖》如何讓觀眾過了一次「非線性時間」人生?最偉大的時間與記憶影像是哪一部電影?《發條橘子》開場男主角的單純瞪視,為何足令全世界影迷心裡發寒?80、90年代的「不完美」電影特效(例如《駭客任務》),為何反更深植人心?《致命武器》中經典的雙人搭檔,如何潛藏積習的種族歧視暗流?恐怖電影的核心其實是對「身體的厭惡感」?《鬼店》「場景」如何敘事,甚至成了能動的故事主角?《原罪犯》的一鏡到底窄廊格鬥,如何讓人聯想到電玩遊戲?《黑暗騎士》希斯萊傑的小丑「聲音表演」,就足以說明這角色裡裡外外的一切?

作者介紹:愛德華•羅斯 Edward Ross ,  主修電影,是影癡也是專業漫畫家。曾為大學、博物館、慈善機構與研究機構創作出許多科學主題漫畫,並有一個漫畫創作工作坊。目前居於愛丁堡。在愛丁堡的「電影之屋」(Filmhouse)工作多年,愛德華•羅斯看了他生命中一些最奇怪與最美好的電影。如果沒有「電影之屋」,就不會有《看懂好電影的快樂指南》,就像影帶出租店之於昆丁•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的電影,愛德華•羅斯如數家珍悉數那些無數在戲院中看過、深埋心頭的電影,以漫畫形式傾訴他的電影狂愛。對愛德華•羅斯來說,電影不僅僅是娛樂──對那些願意前往人跡罕至處的電影探索者來說,它們是引人入勝的財富寶藏。

搶先試閱:〈性別、種族議題無處不在!《看懂好電影的快樂指南》帶你輕鬆理解經典電影背後默默置入的意識型態〉

性別意識、種族歧視都是一直以來備受社會討論的話題,近期又更是因為南韓的N號房事件與WHO秘書長譚德賽等等吵得沸沸揚揚。為什麼這些議題總是不斷地重複呢?正是因為他們無處不在!甚至連我們熟悉的電影,其實也無聲無息地「置入」了某種特定思想……

(圖/《看懂好電影的快樂指南》)

「只要能控制美國電影這個媒體,我不再需要其他東西就能將整個世界轉變為共產主義。」

我們都知道,電影遠不只是娛樂,在它的表面之下還藏著意識型態, 對於形塑我們看世界的方式發揮著巨大作用。它們大部分可能看起來是無關政治的,但在表面背後,藏著你應該過某種生活的暗示。

不論是核心家庭、異性戀、民主或父權制,主流電影中這些價值都被呈現為佔支配地位的意識型態,就好像它是「對生活的一種真誠而自然的表現」,而非硬加在社會之上的一套體系。

能讓男性「安心」的浪漫!西部牛仔歷久不衰的原因

在 1950 年代與 1960 年代,西部片是好萊塢極為興盛的類型,令觀眾著迷的,是影像裡的白人男性拓荒者為保護家園和家人,而與野蠻的印第安人、不法之徒以及惡劣環境進行抗爭。

政治理論家史蒂芬•梅克薩(Stephen Mexal)指出,西部片為當代觀眾提供了一個神話化的美國歷史,讓他們更能理解美國在冷戰時期所扮演的角色。

西部片將美國歷史展現為一場代表文明與自由的正義鬥爭,這為也為冷戰背書,將意識型態戰爭轉變為道德戰爭。同時,隨著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Civil rights movement)與女性主義興起,西部片則在這個「男性權勢衰敗」的時代裡,提供了令人安心的父權社會景象。

利用正直的男性英雄,好萊塢西部片提供了一幅反動的美國圖景:一片由白人而建、也為白人而建的土地,一場將當下的不平等與歧視正當化的神話。

《俠骨柔情》(My Darling Clementine, 1946)中的亨利•方達 (圖/My Darling Clementine)

在雷根當政期間,好萊塢電影充斥著反映政治形勢的故事,「圍繞在反女性主義、暗中的種族歧視、階級特權、保守宗教、傳統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

1980 與 1990 年代早期的電影則被肌肉猛男主導,他們極為暴力地將法律握在自己手中,以保護美國利益,並強化保守的家庭觀念。

同時,像《致命的吸引力》(Fatal Attraction, 1987)和《第六感追緝令》(Basic Instinct, 1992)等片,利用性解放的、殘忍的職業女性角色,將女性獨立與不負責任、甚至是精神錯亂劃上等號。

多年來平權之路已取得大幅進展,而這些保守影像仍在重新提倡性別角色與發揚傳統家庭觀念,將主流娛樂當成自己的意識型態藍圖(ideological blueprint)。

為了結婚拋棄自己?迪士尼不會說出口的意識型態

即使是最無傷大雅的闔家歡電影,也有著重要的意識型態作用。迪士尼的動畫電影被全世界的大人與小孩喜愛,這些電影在塑造年輕人的世界觀方面有著重要影響。

從《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1937)到《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 1991),迪士尼將它的女性角色刻畫成需要拯救的少女,對她們來說婚姻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如蘇珊•懷特(Susan White)所說,《小美人魚》(The Little Mermaid, 1989)中愛麗兒被展現得「跟一個養成中的快樂家庭主婦差不多」,而她對艾瑞克王子的愛情渴求,必須付出「無言的」代價。為了嫁給艾瑞克王子,愛麗兒必須放棄她的家、她的朋友、她的家庭,此外,或許還有最重要的:她天生的美人魚形態。

就像懷特所說,在這個「對女性魅力的期待,比以往更強調以削切肉體的方式達到完美體態」的時代裡,這是一幅令人擔憂的畫面。

在迪士尼電影中,種族歧視也佔據著重要位置。從《小飛象》(The Dumbo, 1941)裡非裔美國人風格的烏鴉,到《阿拉丁》(Aladdin, 1992)裡的阿拉伯人,迪士尼電影經常繪以露骨且負面的種族刻板印象建立他們的角色。

本畫格中的烏鴉,其中一個名字就真的叫作「吉姆•克勞」(Jim Crow,crow 即烏鴉之意),在種族隔離時期的美國,這是一個被廣泛認為是代表黑人的種族主義詞語,將黑人與白人隔離開來的法案就以這個名字命名(譯註:即吉姆•克勞法〔Jim Crow laws〕,也稱黑人法,是 1876 年至 1965 年期間,美國南部各州以及邊境各州對有色人種〔主要針對非洲裔美國人,但也包含其他族群〕實行種族隔離制度的法律)。(圖/《看懂好電影的快樂指南》)

不論有意與否,在這些種族刻板印象與保守性別角色裡,迪士尼電影促使年輕人建立起種種期待,很多孩子甚至在學齡前,就被灌種族、性、性別等意識型態價值觀。

湯姆和印地安人、同性戀與阿拉伯人,永遠在英雄的對立面

電影英雄們代表並符合主流意識型態,反派們則經常反映出主流價值對邊緣族群的焦慮。

從殘忍的同性戀、好色的黑人,到瘋狂的職業婦女、野蠻的美洲原住民,主流電影反覆將邊緣族群描繪成是對社會與現狀的一種威脅。這是最簡單的社會控制,一種具象化的暴力形式,它告誡邊緣族群,他們因為不順從而應受懲罰;並告訴主流族群應該去恨誰。

對文化批評家傑克•沙欣(Jack Shaheen)來說,很少有族群像阿拉伯人那樣被肆意貶低,他們常常被描繪成「野蠻的、殘忍的、未開化的宗教狂熱分子和貪財的文化『他者』,執著於恐嚇文明的西方人」。

關於電影史上對非裔美國人進行的種族主義式描繪,這本頗具啟發性的著作提供了絕佳的洞見。在書中,唐納德•柏格爾(Donald Bogle)列出了 5 種主要的種族主義原型:

•湯姆(The Tom):奴隸式的、忠誠善良的角色,以博得白人觀眾的喜愛,為非裔美國人做出一種「好榜樣」。

•黑鬼(The Coon):頭腦簡單、懶惰、懦弱的角色。

•黑白混血兒(Mulatto):通常是一個悲劇的、有自毀傾向的混血女性角色,她既無法融入黑人,也無法進入白人的世界。

•黑人姆媽(The Mammie):通常是個身材肥胖、舉止粗魯的女性,像母親一樣照顧白人角色。

•巴克(The Buck):身形十分健碩的黑人男子,好色、暴力以及不向白人意志低頭組成了他的角色性格。

很不幸,許多這樣的原型在今天仍繼續被使用。也許不像以前那麼普遍,但仍一如既往地潛伏在電影中。

主流電影裡,從《法櫃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這樣的動作大片到《阿拉丁》這樣人人喜愛的動畫片,阿拉伯人長期以來都是方便的僵化反派,這是一種想像上的異域文化,其可見的差異使他們輕易成為被污蔑的標靶。

對沙欣來說,這種「具有破壞性的描繪變得如此流行,以至於觀看這類刻板印象影視作品的觀眾,會逐漸認為作品裡的阿拉伯人就是現實生活裡的阿拉伯人」。

藉由《魔鬼大帝:真實謊言》這類電影,好萊塢極大地扭曲了美國人對阿拉伯人的觀感,或許在這過程中,也讓美軍捲入的中東戰爭正當化。

同性戀謀殺犯的隱喻是電影史上的重要元素,甚至到了今天,這種隱喻的形式仍然《007:空降危機》(Skyfall, 2012)中的洛烏•西法身上找到。

電影的力量是無可否認的。電影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儘管不會直接導致暴力、歧視、伊斯蘭恐懼症、種族屠殺,但也確實在塑造我們的世界觀。

就像馬修•阿爾佛德(Matthew Alford)所說:「不是所有人在離開戲院後就會馬上從軍或去搶劫外國人。但積累在人們身上的影響確實是顯著的──而且自電影誕生初期,既有的權力系統就已如此假設了。」

當核心家庭、異性戀情侶、以暴力解決問題等畫面在銀幕上被千萬次地強調,電影在我們面前就攤開了一幅為我們打造「正常」生活方式的藍圖。

不過這幅藍圖並非固定的,而主流電影呈現給我們的畫面也是多面的、矛盾的,且永遠在變化。

因此,電影的力量不只是教導我們去遵從,而是讓我們去探索不同的世界觀,為我們傳播思想,並挑戰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社會規範。

▶▶ 閱讀更多 愛德華•羅斯《看懂好電影的快樂指南:我們都需要的電影懶人包,讀了小史、認識經典、分析類型、更懂了理論》

 
瘋狂、恐慌與崩盤/一部投資人必讀的金融崩潰史
文、圖節錄自樂金文化
圖/樂金文化提供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席勒 研究「金融泡沫」的重要參考書!在投資人陷入瘋狂、股市一片樂觀的時候,小心金融危機說來就來!每個投資人最關心的就是自己投資的報酬獲利,因此汲汲營營於尋找新方法、新投資目標,為的就是「創造最大獲利」,卻忽略了一件事:「影響你獲利最大的因素,不是你的方法,而是全球金融環境!」在美股跟台股走了10多年多頭的現在,聰明的投資人除了大膽行動外,更會注意金融危機是否已產生跡象。

內容簡介:金融市場的激情與瘋狂,讓金融危機永不會中斷作者透過解析歷史上的金融危機與模式,爬梳一套對金融危機的解讀,他提到,模式通常包含三個階段:瘋狂、恐慌與崩盤。瘋狂是指過度投機、恐慌是對突如其來的資產價格下跌的恐懼,而崩盤則是資產價格崩跌,並解釋這樣的模式下,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包含貨幣政策與監管。他企圖回答幾個問題:金融危機如何出現?為何金融危機難以預告?市場出現激情或瘋狂時,政府為何不加以干預?銀行監管的困難性在哪?最終貸款人設置的必要性?

作者介紹:查爾斯•金德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 ,已故的查爾斯•金德伯格,是美國史上最著名的金融歷史學家,曾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麻省理工大學經濟系資深教授,並曾擔任麻省理工學院的福特經濟學教授長達33年,並撰寫了30多本書。經濟學家稱他為金融危機的「流派大師」。他曾進一步研究了國際金融,並幫助制定了國會批准的馬歇爾計劃,以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重建。在麻省理工學院任職期間,金德伯格曾多次擔任聯邦政府的顧問,多數時候擔任財政部和美聯儲的顧問。 1985年,他也曾擔任美國經濟協會主席。

羅伯特•艾利柏(Robert Z. Aliber) ,羅伯特•艾利柏是美國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國際經濟與金融榮譽教授。他曾任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經濟發展委員會和貨幣信貸委員會的研究人員;以及美國國務院經濟發展局的高級經濟顧問。最暢銷的出版物包括《國際貨幣安排的重建》、《國際金融管理手冊》和《全球投資組合》。艾利柏在聯準會和其他美國政府機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擔任顧問,並在國會各委員會作諮詢顧問,並在美國和國外進行了廣泛的演講。

搶先試閱:〈瑞幸咖啡的造假,歷史上案例多,最有名的是這兩家〉

大陸本土品牌瑞幸咖啡5月底自爆財務造假,直到日前(6月29日)從美股下市,這讓許多投資人損失慘重。但其實這樣的事情並不少見,歷史上就出現不少。例如:號稱美國第七大企業的「安隆」和二十世紀末成長最大的電信公司「世界通訊」。

在一九九○年代的下半葉,美國發生許多騙局、行騙和詐欺事件。在牽涉到與股市榮景有關的詐欺和詭詐的企業裡,排行榜的榜首就是安隆。

案例一:安隆

安隆是由兩家受監管天然氣管線合併而成。安隆有兩「臂」:「安隆重工」大舉投資印度的發電廠以及英國和墨西哥的水力系統;「安隆輕工」則快速擴張來生產和交易電力、天然氣、寬頻,以及其他任何能在批發市場上交易的東西。在放鬆電力市場管制的舉動上,媒體大幅報導安隆是最重要的企業。安隆的雙臂快速擴張,需要高額的錢來投資廠房和設備、交易設施和軟體系統。安隆銷售了許多債券,並為主要的投資銀行業者美林證券和所羅門兄弟帶來了大筆的營收。安隆的市場資本額觸頂時為二千五百億美元,一股一百美元的股票市值超過二千億美元,公開持有債券的市值也達四百億美元。

安隆一度被(自家公關的花言巧語)吹捧為美國的第七大企業,並被《財星》(Fortune)雜誌形容為年度最具創新力的企業之一。但隨著美股的價格在二○○○年開始急挫不久後,它便聲請破產。股票的市值歸零,債券的市值急跌。

華爾街的股票分析師們也關注到安隆公司基本面的變化。他們對安隆公司的盈利預期越來越不樂觀,並認為其盈利狀況會逐漸降低。很多最終走向破產的企業的盈利預測都不準確,它們的股價會以一○%至二○%的速度下跌。因此,安隆及其他公司的財務總監迫切需要編造利潤,來迎合股票分析師們的分析。

安隆為了實現盈餘成長,因此以奈及利亞的一些發電駁船為標的,與美林和摩根大通簽訂了售後回租協議。美林和摩根大通為駁船所付的價格高於市場,使安隆能實現出售獲利,以貢獻安隆當年的申報獲利。不過美林和摩根大通可不是慈善事業,由於為駁船所付的價格高於市場,它們對應收取的年租金也較高。從安隆的角度來看,雖然第一年的獲利增加,但卻是以接下來幾年的獲利為代價。

隱藏債務數字

安隆搶著去增加今年的獲利,而不管對未來獲利的負面衝擊。明年的盈餘成長問題可以明年來解決。安隆對一些獨有的期貨合約所開出的市價非常高,到期日為五到十年,而且因為過於艱深而沒有現成的參考市價。安隆一年接一年提高對這些合約所開出的價值,這些提高的價值,便貢獻了安隆的申報獲利,精巧對應了一九九○年代的比利.索爾.艾斯提斯所誇大的出租肥料槽數目。安隆的金融欺瞞導致申報獲利增加了超過十億美元。同時,安隆還把巨大的債務隱藏起來,掩埋在資產負債表外的融資合夥中,就是所謂的特別融資工具或平台(SFV)。很多銀行和產業公司會用這些特別融資平台,把債務移出資產負債表,使自己更有本錢來增加所能借款的額度。會計規則認定,只要特別融資平台裡的權益有三%是由「不相關個人」所持有,這些特別融資平台便可視為獨立分錄。安隆擁有合夥企業九七%的股份,持有剩下三%的個人有些是資深員工,有些則是公司的銀行業者(這些個人屬於不相關的機率似乎小到微乎其微)。這些銀行業者熱中於投資這些合夥並對它放款,因為安隆是龐大承銷收入的來源。這些合夥的名稱是取自《星際大戰》(Star Wars)─例如絕地武士(JEDI)、丘巴卡(Chewco)等。合夥企業會向銀行和其他放款方借款,彷彿它們是獨立於安隆,然後把資金投入安隆。(這些放款方知道安隆涉入騙局的機率是多少?)

借錢、找信譽良好的會計事務所造假

安隆利用一部分從特別融資平台的借款中所拿到的現金,來支撐本身的股價。這或多或少與尼克.李森孤注一擲的策略有異曲同工之妙──萬一股價下挫,那合夥企業的價值就會下跌,它們就會「陷入困境」,而安隆並不會受到牽連。但這是傳統作法,美國鐵路在十九世紀就用過。安隆崩解導致了原先最受敬重的美國大型會計事務所安達信(Arthur Andersen)滅亡,事實上,在前幾年,安達信就遭到了亞歷桑納浸信會醫院(Baptist Hospital of Arizona)、廢棄物管理(Waste Management)和其他好幾家掛點查帳客戶的債權人提告。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啟動對安然公司的調查後,安達信仍然在幫助安隆藏匿檔、銷毀證據,終於遭到了起訴。

安隆一年付給安達信二百萬美元的查帳服務,以及二千五百萬美元的諮詢服務費用。也就是說,安達信或許是保住諮詢收入,而影響到它對安隆的審慎查帳立場,而且這是委婉的說法。二○○二年六月時,安達信遭定罪妨礙司法,而它的數百家客戶可不想跟名聲污損的公司扯上邊,該公司就倒台了。

案例二:世界通訊

世界通訊是一九九○年代成長最快的電信公司之一,透過超過六十樁併購案,成為美國通訊業龍頭。柏納.艾博斯(Bernie Ebbers)出生於加拿大,是密西西比州傑克森(Jackson)的前高中體育老師暨籃球教練,一手造就了它的快速擴張。對於世界通訊的每股盈餘快速增加,水準高於被收購的企業。世界通訊的收購方式,是以新發行股份去交換所收購企業的股份。

世界通訊的每股盈餘以很快的速度增加,是因為它把股價較低公司的盈餘給「買下來」(假如世界通訊收購本益比高於自家企業的公司,就會讓自家企業的盈餘成長率降低,除非所收購的公司小到微乎其微)。很快的,艾博斯就陷入騎虎難下的境地:世界通訊的股價要維持高檔,就必須繼續收購其他股價較低的企業。隨著企業規模越來越大,盈餘要能保持快速成長,唯一的辦法就是收購越來越大的企業。問題在於(這是每個靠收購來擴大每股盈餘的企業都會遇到的問題),隨著世界通訊變得越大,市場上剩餘的潛在併購標的也變得越少。

誇大盈餘超過一百億美元

世界通訊最後收購的是MCI,這是美國電信業最創新的企業之一:MCI 為微波發射塔發展了龐大的基礎建設,而打破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所壟斷的長途電話服務。MCI 是一家大企業,因此合併後被更名為MCI 世界通訊。為了努力保持盈餘成長,MCI 世界通訊後來企圖去合併美國史普林(Sprint),但這項擬議的收購案遭到美國的監管主管機關擋下。此後過了不久,MCI 世界通訊就聲請破產了,當時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破產。後續的調查透露出,該公司的財務長誇稱了盈餘,把四十八億美元的日常開銷列為「投資成本」,最終的捏造數字共計達一百億美元。

這起會計詐欺的主因是要保持盈餘成長來支撐股價。世界通訊的兩名高階

主管遭到了逮捕與起訴、認罪並入獄。後來變得眾所周知的是,MCI 世界通訊對柏納.艾博斯提供了超過四億美元的帳外貸款。艾博斯是用他的MCI 世界通訊股票來當成貸款的擔保品,貸款用途也是買進更多MCI 世界通訊的股票。由此可知,艾博斯的投資第一課就不及格─資產要分散。

安隆和世界通訊成了本身成功的受害者。華爾街的股市分析師每季都會對各企業下季度的盈餘進行預測,假如企業沒能符合盈餘目標,股價就會下跌一五%至二○%,對企業的打擊很大。這時高層財務幹部就會採用兩種方式來應對:假如實際盈餘很可能比預判要高得多,他們就會預付開銷或延緩收款,等同是延後認列盈餘。理由是,盈餘高時,華爾街的分析師會把標準調高,即使只是一次性的盈餘激增,也可能會變成更高的新標竿。反過來說,假如公司所申報的盈餘低於估計,他們就有強烈的誘因向未來「借」盈餘,而延遲付款或預先收款。這樣做會使問題到下一季變得更加緊迫,但他們寧願把問題留到兩、三個月後再煩惱。

▶▶ 閱讀更多 查爾斯•金德伯格, 羅伯特•艾利柏《瘋狂、恐慌與崩盤:一部投資人必讀的金融崩潰史》

 
甘願綻放/半熟女子不藏私的靜心日常
文、圖節錄自皇冠出版
圖/皇冠出版提供
甘願等待,等待雨停,等待花開。暌違4年,《臺北女生》許菁芳耐心醞釀,半熟女子不藏私的靜心日常

內容簡介:穿街過巷的速度裡,反省與紀錄生活的光影。在在忙碌中,學習踏實度日的平安。許菁芳以四季為經,以觀察與感思為緯,建構出質地細緻的生活風景。縱然曾有困厄,心有願即有力——城市裡的風可以令人自由,城市裡的生活可以豐盈實在。甘願有一點過日子的意思,在城裡過日子就有意思。

作者介紹:許菁芳 ,1986年生,高雄人,作家,學術工作者。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中文創作出版有散文集《臺北女生》、《甘願綻放》,近有政治、書籍評論散見報導者、端傳媒、女人迷、OKAPI。

搶先試閱:〈失戀有益身心健康〉

失戀當然是不分季節的了,該失戀的時候就會失戀。人一生總是有幾次天崩地裂的失戀。

失戀這事很有意思。跟感冒一樣,感冒了第一次不代表沒有第二次,這一次輕可能下一次重,但這一次重可能下次也重。類型滿多,症狀不定一樣。但是大體上每個人還是有些一致的弱點──有些人就是腸胃弱,有些人就是呼吸道狀況多── 人人身邊總有個友人就是在感情裡犧牲個沒完,另外再有個友人就是抽離又逃避溝通,怎麼換對象問題都一樣。每次傳訊來,你一看他起手式三個字,就知道他又撞在同一個問題上失戀。

最玄妙的一事是,失戀永不止息。在穩定的親密關係裡依舊有大大小小的心碎。失戀數次,痛定思痛,緣分來了,決定承諾一段長期的親密關係,結果是走上另外一個平臺繼續失戀── 結了婚也會婚內失戀的,醫生說 ── 就像以前老聽長輩說,哎呀小孩子就是比較容易感冒,後來成人了才納悶地發現,咦長大了還是有很多人很容易感冒。

少感冒的關鍵終究是提升免疫能力,不想失戀就得好好提升自己。而且,生而為人,有點抱歉,此生也得接受人就是會感冒的事實。再如何強壯的免疫系統皆非萬能,人是肉身,來地球一遭,這世間的諸多挑戰總是要體驗。

所以,總地來說,失戀有益身心健康。每一次失戀都是鍛鍊,來一次,長一點免疫力。一病一腳印,天色漸漸光,成做更加勇敢的人。

失戀的時候,當然是很難的。

失戀的症頭眾多,我呢,我的症頭是睡不好── 精確地說是起不來。醒不如睡,睡也睡不好,活躍的潛意識不斷在夢裡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場景,一層又一層地抽乾人的能量,難受非常。明明躺很久了,睜開眼就是難過,難過到頭又不想睜開眼,只能翻來覆去地蜷在床上當一坨廢物。我後來知道這是失戀的時候很常見的症頭(簡直跟感冒的時候喉嚨痛咳嗽一樣);有人建議一醒來就打給家人朋友啦(多吃維他命),有人說可以放音樂聽廣播(感覺像是多喝熱水熱茶 )。我則是有朋友很好心地送了薰香、也有朋友送了精油。(不是那麼直接,但其實滿有效果,類似用鹽漱口?)還有人跟我說可以在房間裡放仙人掌。(這似乎進入民間偏方的領域了,可能像是吃熱橘子?)

想來,失戀與睡眠失調的高相關度也很合理。失戀的時候還真是個夢醒時分。愛情總有夢幻的一面,幻夢無比舒適,比真實更真實,因虛構的真實具有一切瑰麗色彩卻毫無根基,真真是一場令人不願脫身的夢境。失戀是打破夢境,認清真實。真實無論多難堪,永遠是扎實的;但扎實的事物當然有重量,剛醒的人扛不起,都只能爬著滾著。更多的人是寧可受苦,都還捨不得離開。

可是,活在夢裡的人終將魂飛魄散── 人終究得要扎實地活在生活裡。夢靠著人的能量餵養,卻沒有回饋的機制,也無法成長。活在幻象裡的人終將也隨夢而去,幻化成魑魅魍魎。

愛情這一場鏡花水月,也不過是來幫助人映照出自己真實的樣貌── 在愛裡,所有的艱惡純情都被照射得尖銳非常,清楚無比── 而真正的愛將會幫助你面對所有深層的問題。一隻一隻鬼浮出鏡面,一邊尖叫流淚一邊超渡淨化,因這每一個卑微的軟弱的膽怯的不安的全都是自己。

別無他法,只能接納。接納的靈魂不再是鬼,不再騷動,只是一股又一股色彩奇異的能量安放在心內。

說來簡單,失戀這門課,有一大半是來學接納。可是接納一事,真是個說易行難。雖是心的功課,卻也得靠身體修行。上一次失戀後,聽聞朋友推薦小班的瑜伽教室,我開始去上瑜伽。(失戀不都要去上瑜伽嗎?)

先是有一搭沒一搭地上。第一次上課後挫折感很深重,只想回家抱頭痛哭。倒不是在於上完課後全身痠痛,而在於發現自己的身體狀況有多差。瑜伽課不過一個小時,大約是少時練舞前整套暖身動作。想及當年勇── 若在當初,這一整套做完才正要開始排練呢── 就忍不住又是一番自我批判。到底是怎麼退步到這步田地的。

幸好瑜伽並不是一個助長我競爭習氣、批判性格的練習。瑜伽只是陪伴,調整,逐步釋放壓力。所有動作都在有跟沒有之間,不過就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進入與離開,更深刻地體會自己原來如是。原來我的手在這裡,到這裡,原來我的手還可以是這裡。瑜伽的各種體位讓人見證到,原來也沒有什麼做到、或者做不到,我的身體就是在現在這個位置,我無法逼迫她,也不需要評價她。唯一一種與她相遇相知的方式就是與她停在這裡。一次次深呼吸,一次次讓陪伴變得更加扎實,讓我與她的共同存在變得更加清晰、深入。

原來我的身體在這裡。只是這裡,就在這裡。想來人間凡事也如此。

大約是因為不忮不求的性質,瑜伽也不排拒我也無所追求,迷迷糊糊間我就在瑜伽裡待下去了。

年餘來,我也不太清楚自己進步多少── 唯一的明顯差異是我可以安穩坐在自己的金剛坐姿上、不扭來扭去了── 因為瑜伽老師K走的是仙氣路線,不時興做可以IG照的高難度動作。課上的花樣雖然多,但心都很安靜,透過每個動作逐漸認識自己的習性,調整、支持。

K有很多名言,比如說,「看身體哪個地方先放棄,然後很多地去支持她。」

雖然大多數時候我都是卡在身體裡有口難言。

「啊!」

「怎麼了,感覺很強烈嗎?」

「啊啊!」

「我看看。」K出手調整。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一開始上課,我注意到瑜伽老師甚至不太使用痠、痛來描述感覺,頂多說某感覺很強烈。(不過多數時候我確實感覺就是,痛!)後來才理解,確是如此,痛還真的不是痛,不過是不習慣。身體需要一點時間去消化、承擔新的挑戰,只需信任她、等待她自然成長。初次做有支撐的橋式,K讓我們在薦骨下放一個瑜伽磚,體重放下去的瞬間,腰後好痠,臉皺成包子。聽著K的聲音,跟隨她的引導,一遍又一遍深呼吸,一點又一點地捲尾骨,感覺到身體逐漸吸納刺激。離開動作後居然感到腰間輕鬆卻充滿力量,是前所未有的體會。(老師說那是釋放。)

瑜伽動作會揚起身體裡的東西,因此要仔細感覺身體裡產生的變化,給她一點時間,對衝擊作出回應。

我體會到:失戀不過是一場很巨大的衝擊。內在經歷絕大的摧毀,絕不是毫無原因的,必然是要帶來根本性的成長。猛烈的失戀是先把心炸出一個大洞來(就是心碎嘛),這巨大的空洞,其實就是要扎穩新型基礎的空間。越是巨大的空洞,越是為下一步準備好深厚的基礎。面對深不見底的黑洞當然是害怕的,不過一邊害怕,還是可以一邊翻土種花。恐懼不妨礙人躺下來靜心,數算眼前有多少情緒,一抹又一抹地飄過。

瑜伽練習的最後總會來到修復體式。白話文說就是躺著睡一下。K通常放一陣音樂,然後以一小段冥想作結。那段沉靜的時間我偶爾哭泣,但都是安靜宣洩的眼淚。不外乎是眼前浮現過去的傷害啦、難以放手的糾結啦,愧疚怨恨委屈等。但那些情緒逐步失去了宰制我的力量;眼淚流過如同情緒流淌過我。

於是體會了如是的另一個層次:原來我有這麼多情緒,原來身體幫助我收納了這麼多還沒有過去的過去。記憶存放在身體不同的位置── 有些細微的感受總在某些特定動作時升起── 以一種和緩、清晰但不強勢的姿態浮起。我知道那是身體在提醒我,那一刻還沒有過,有一部分的妳還在那裡;但妳已經不在那裡,妳可以在這裡。

越做瑜伽,越感覺到人真是有千百萬個碎片,緊抓著過去未來。這諸多碎裂在時間線各處的我,像是深陷蛛絲中的獵物,動彈不得,枉論前進。心裡的事過不去,身體出來幫助化解── 那一刻過不了的事,這一刻讓身體來涵納── 在三角式裡多一分扭轉,在前彎裡多一分擁抱,在八肢點地裡多一分匍匐。每涵養一分,地裡的水多澄澈一分,終有汩汩源出水到渠成的一刻。現下每一刻都扎實地活進去,活過去再活過來,到底會發現自己裡面也有一片浩浩湯湯的海洋。

逐步接納自己的身體,也逐漸接納自己的心思意念。批判身體的念頭少了,或者批判浮起來的時候不與它當真。感謝身體忠實地記錄著我的一切,一路支持我── 幸好有瑜伽,身體開了心也開了。

「想像你是天空。你的情緒如雲飄過。雲起雲散,天空依舊清澈。你不是你的情緒,你的情緒是你的一部分。」

失戀的這一課,不是偶然。多年習性,各方偏執撞在一起,大筆清償,重新做人。感謝失戀送我上路。

▶▶ 閱讀更多 許菁芳《甘願綻放》

 
閱讀筆記
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今天什麼都沒有發生
言叔夏聯合報
《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書影。(圖/寶瓶文化提供)
夢中的一切無法侵入現實,那麼,你將能否從夢中醒來,成為「我們」、共同介入那當下的現實?又或者,你反覆地為那些夢的痕跡被發現時的羞恥,一一抹以新的油漆……

推薦書:謝曉虹《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寶瓶文化出版)

至今我仍常翻動書櫃深處、沾滿舊灰書斑的《好黑》。那是許多年前,從舊書屋裡拾獲的香港青文書店的版本。多年以來,書頁裡夾雜的全黑書頁,隨著時間河流的澱積,變得更深更黑了。有時那些濃重的黑色裡,會方舟一樣地浮出一行未見過的字跡。字上幾個小人,在黑色的河裡跟我招手。他們要將船駛向哪裡?意義划過河面,流星一樣地消逝在遠處的光亮裡;而有時那些字,會隨著屋裡光影的變化,被漸漸沉沒入河底。好黑。邊揉著眼睛、邊下意識地發出這個單詞時,遂忍不住發笑了。像終於覺察作者隱埋在小說裡的一個輕快的詭計──這可愛的詭計無非透過文本外部物理性的各種介質,讓人抵達一個書名。我一直喜歡這個版本,勝過於它後來漂洋來台的寶瓶版本許多許多。也許是因為那些穿插錯落在小說正文旁側的另一個故事,岩洞一樣地洞開了小說的甬道;那些黑幕般忽然垂降在小說文本與文本之間的扉頁,故事裡的時間被遮蔭了;還有那些看似與正文無關、滑移開來的詩句:比如「他們最討厭我/常帶一瓶一九八二年/下午燒的開水」;比如「那一年有一扇窗在旁邊/窗裡的孩子/在深谷處玩一種遊戲/聽說最終一個/也不可能起飛」。

它們是如此地讓我迷惑,同時又具有一種關於迷失的誘惑,令人想及了九十年代末用美工刀小心割過的夏宇,一種鑽木取火式的手感。九十年代的時候,字是被一根木頭摩擦以後竄生的火光,倒映在牆上。其實我第一次讀到謝曉虹,遠在《好黑》這本書以前。是零一年的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那時《聯合文學》雜誌還是大開本的橫式編排),關於一個家庭,在旅行之中紛紛脫隊離開的故事:變成蝴蝶的姊姊、遇劫而加入皮皮黨的父親、跟著流淚表演團離去的母親……還有那最終化作塵埃、被吹進風裡而再也沒有回來的祖母……故事裡的香港叫作巴巴齊。人們也搭巴車。也住大廈。小說名之為「旅行」,但隱約感覺那是一趟city tour(也許是因坐著的是雙層巴車);在小小的城裡幾條街上晃來晃去,遂把家給晃散了。

奇怪的是,那似乎也是我有記憶以來,憑藉電影與粵語歌曲裡印象中的香港,即使它選用了一個幾近中南美洲魔幻寫實的聲腔,仍不妨礙被辨識出那是九十年代乳與蜜的流淌之地,蜂巢裡熠熠發光的金黃。那種獨屬於香港的金黃裡有一本事:彷彿再悲傷的事,都自有它孑然的輝煌;小說的最末,所有人都消失了,只剩下夢中的「我」獨自騎著單車,拐繞在巴巴齊曲折的街道上。路面反射著陽光。遠處也許還流盪著維多利亞港。旅行下去吧。繼續旅行。再找到另一些家人。「旅行」裡無論拖帶或散佚的,都是「家」的形貌。它如同流水,四方散去,八面聚攏。Be Water。

一六年的時候我才第一次去到香港。九七已遠,傘後不久。許多人驚訝於我竟沒到過「從前的香港」,沒見過香港最好的時代。香港友人告訴我:這座城的陳皮已斑駁脫落了。作為發語詞:「從前不是這樣的……」;那麼,「從前」又是怎麼樣的呢?我脫走自一個會議,獨自去到上環與中環一帶,看滿街的叮叮車纜線從空中翻出,路面軌道一直一直延伸到一條街的盡頭,無論什麼時間都雜沓來去的人潮,東方臉孔,西方臉孔……遂油生一種奇異的陌生化之感:像忽忽從中文的語法邏輯裡掉落出去,掉進了那漢字、粵語與英文音節之間的裂隙。一九年去到香港,在高樓之上,滿街的黑衣之間,看得見與看不見的訊息(多是廣東話的書面語),在空中虛線般地散射、連結(那是另一種形式的纜線):數十萬人、一百萬人……有那樣一個瞬間,我忽然想起了《好黑》,想起那好黑的岩洞裡,陌異的語感攀爬成櫛比鱗次的岩壁;那因歷史的侵蝕而形成的語言的壺穴裡,某些時刻,或許也正棲居著避險的魚群。

寫於傘後與反送中期間的《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像是孵胎自那好黑的岩洞。但已離那最初的、彷彿芭蕾舞者般輕盈的手工藝感極遠了。也許走得太遠的不是作者,而是時代自己。謝曉虹說,這本書是寫給這十年以來的香港的。小說的語言仍保留了《好黑》時期極強的虛構性,內裡卻充填著幾近要撐破符號的膨大現實──不同於前一個十年的《好黑》,巴巴齊裡曲折曖昧的巷弄,充滿詮釋的時差之餘裕(啊那時的我們何其奢侈);《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裡,那些脫胎自現實的地名與事件:陌根地、先鋒黨、先鋒共和國、維利亞港……只要對香港知所一二,幾乎不必費心猜疑,都能輕易抵達它們的現實喻指──彷彿在小說的文本與現實之間,安插起一面既模糊、卻又極端清晰的毛玻璃;供人指認:那即是「香港」的「現場」。那是「此刻」,「正在發生的事」。

「此刻」的「香港」正在發生什麼?「我們」是被什麼共同沖刷到這一「此刻」?在時間下游的沖積扇上,擠挨著聚攏在這裡的人,拖帶著什麼樣各自的私史、屈辱、慾望或祝福?又是被什麼所梳理、馴化成共同體的「我們」?之於這座高效運轉、極早即已編制進現代性隊伍的城市,這部小說的裂縫正是洞開於那樣一個脫軌的、彷彿隱密春夢般的情境裡:看似正常甚至無趣的大學教授Q瞞著妻子、沉溺於與人偶的交往;小說最終的背景來到了抗爭的現場,當他被要求供出罷課革命的學生名單,那有著陰騭臉孔的官僚男人對他說:「有時,我也喜歡作作夢,好平衡一下苦悶的現實。但夢中發生的一切,無論如何是不能侵入現實的,如今,假借我們之手,正是毀滅你作過的夢、毀滅罪證的最好時機。」

這其實已經是一個卡夫卡式的命題了。來到小說的最末幾章。關於那些「現場」的煙霧與催淚瓦斯槍,終於島一樣地浮出。幾乎是憤怒之言,小說的聲腔在此忽衝破了虛構性的薄膜,是作者投擲予十年來香港歷史的一記直球:夢中的一切無法侵入現實,那麼,你將能否從夢中醒來,成為「我們」、共同介入那當下的現實?又或者,你反覆地為那些夢的痕跡被發現時的羞恥,一一抹以新的油漆:「只要一旦有什麼出現在牆上,我們便必須立即用油漆把它覆蓋。」;當教授Q故作鎮定地問他的妻子瑪利亞:「今天──可有什麼新聞?」瑪利亞告訴教授Q:「沒有,今天什麼都沒有發生。」

漆過的牆。彷彿如昨的日常。海裡的死人被打撈起來了,她好像一隻鬆垮垮的橡皮玩具;而房間裡的玩具人形卻眨著眼,在這部小說裡,很長的一段時間,你都一直以為她真正活著。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總想,這樣一部其實挾帶著大量現實泥沙與憤怒的小說,為何仍要召喚那些龐大的虛構技術呢?也或許,解謎與否,已不是這小說技術的真正核心了;我有時會想,這部彷彿布置出一座「虛構香港」的小說,或許只是為了招徠小說裡那位指路的魔術師,如同天聽;他對著那無論在過去或現在的兩種時間性裡、皆虛無地被掉落出來的教授Q說:「時間真的那麼重要嗎?重要的是你想要到哪裡去。」

2020,你想要到哪裡去?

 
OTT為什麼成為防疫新生活大贏家!?
根據尼爾森的統計,今年4月第3周,美國民眾花在OTT平台等串流媒體的總時間來到1,546億小時,幾乎是2019年同期紀錄的2倍。Kantar也發現,付費用戶對OTT平台有更多對於內容、個人化服務的期待。

情緒、決策力出了問題?醫師:關鍵在腸道
你經常失眠、憂鬱、注意力變差、記憶力衰退、決策力變弱,你以為是提早來的中年危機?其實,元兇可能來自你的「腸道」。近來醫學研究證實,人的情緒與決策力,不只由大腦決定,「腸道菌」更是另一個影響我們行為、心情的重要關鍵!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