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國家統計局今年首場經濟數據發布定在1月17日。這次發布會有很多懸念,比如說去年經濟增長會否險些「破六」,今年經濟增長要不要「保六」等等。但有兩個數據已經不是懸念,十多天後會大講特講,那就是「破百」即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突破人民幣100兆元,以及「過萬」即中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破百」和「過萬」,兩者的共同點是都有很多意義,但有點不同的是,「破百」之後只有增多增少的問題,而「過萬」既是一個標誌又是一道坎,那標誌是中國進入中等收入國家,再向中高收入國家努力;那坎就是中國會不會就此盤桓,要看能不能越過「中等收入陷阱」,也即就此真正強盛或跌回過去那是一道大坎。
人均GDP 1萬美元,被視為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分界線,又似乎是一個有魔咒的坎,很多國家一到這個指標,經濟就開始出問題。看相關的統計資料,人均GDP 1萬美元左右的小型經濟體有模里西斯、多明尼加、格瑞那達、赤道幾內亞等。而人均GDP接近或超過1萬美元的大國有俄羅斯、巴西、墨西哥、土耳其。
小型經濟體看來與「中等收入陷阱」關係不大,但稍大點的國家,似乎都脫不了陷阱魔咒,典型的是巴西,2013年時,巴西GDP總量是2.47兆美元,人均為1萬2,200美元。但這些年公認巴西跌進陷阱,巴西2018年GDP總量1.87兆美元,人均8,900美元,跌回去了。
於是,當2019年中國終於過了人均GDP1萬美元這道坎的時候,就喜憂交織了。那喜就是進了中等收入體,那憂則是行到了陷阱邊上。不過到了這時,研究經濟的人有兩種說法,值得聽聽,一種說法,中國真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經濟體,所以對人均GDP過1萬美元不要太認真,既跟別的國家路徑不同,又有可能結果不同,到了這道坎,中國不見得跌落陷阱,中國民眾不見得收入就中等起來。
這是因為,中國統計方法跟發達經濟體不同,採用的是「生產法」,即將GDP按照產業分為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然後分別計算其增加值,再加以匯總。而多數發達國家用的是「支出法」,即將GDP分解成固定資產形成、最終消費、凈出口等口徑,進行匯總統計。統計方法不同,當然會影響到結果和未來,「中等收入陷阱」的大小寬窄以及跌落方式,中國跟巴西不會一樣。
同時出現的一種說法,是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對中國民眾來說效果也不一樣。有人舉例,說中國深圳房價收入比全中國第一,只要一放手房價還能漲,但大多數人根本買不起房。因為深圳的勞動者收入在GDP的比重很低,稅收占比也低,有大量財富流入少數人手中。所以在深圳,人均GDP的的意義不那麼鮮活。中國人均GDP過1萬美元這一數字,證明中國還是個發展中國家。
雖然有這些無法對比的說法,但中國經濟界還是有人在深入探討「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還有結論,說一般國家遭遇陷阱魔咒,一般要用十年時間來跨越,而能跨越過去成為發達經濟體的不多。
舉個近點例子是俄羅斯和墨西哥,都是從2000年前後人均GDP高速增長,用了十年左右時間翻了三、四倍,在2008年至2010年間突破人均GDP 1萬美元,接下來近十年,就跌入陷阱。中國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中就提出要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今年中國要制訂第十四個五年規劃,配合2019年的人均GDP過1萬美元,未來六至十年間,是中國與陷阱搏鬥的階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