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 = 生命,要活就要吃
◆ 食物提供身體活動所需能量 ◆
許多人被診斷罹患「富貴病」或「營養過剩」,彷彿都是「營養」惹的禍。營養治療就成為「限制營養,減少進食」的代名詞。其實這是一個嚴重的迷思。
食物提供身體活動所需的能量,人體的組織和器官,如骨骼、肌肉、牙齒、血液的生長發育,也需要食物提供「原料」,各種組織進行更新和修補時,也需補充來自於食物的能量。同時,食物還參與維持正常滲透壓、酸鹼平衡等生理活動,以保持人體功能的正常運作。
● 沒有能量就沒有生命
如同發動汽車需要燃料一般,人類一切生命活動,皆需要能量作為動力。因此我們可以說沒有能量,就沒有生命。
太陽能透過「光合作用」進入植物體內,並透過「植物—動物—人」的食物鏈進入人體。能量本身不是營養素,它是由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在體內經分解代謝所釋出。
食物釋放出能量,以維持體溫和進行正常生理活動。細胞的生長、繁殖和自我更新,營養物質的運輸、代謝,廢物的排除等都需要能量。即使在睡眠時,呼吸、消化、內分泌、循環系統等生命活動,也需要消耗能量。
在3大產能營養素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中,脂肪的單位產能最大,每克脂肪產能9大卡;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則均為4大卡/克。
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任務是提供熱量,蛋白質雖然也可供應熱量,但由於其是構成身體及生命活性物質(如各種酶、抗體等)的重要成分,和它在體內有限的含量,應盡量使它受到保護,而非拿來當作熱量消耗。
★認識3大產能營養素
蛋白質是組成人體最重要成分,主要來源為肉類、魚類、奶類及豆類;碳水化合物是熱量的主要來源,主要存在於蔬果、奶類和五穀雜糧之中;脂肪有「動物性」、「植物性」兩種,植物性脂肪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相較於動物性脂肪更有益於人體,玉米油、橄欖油、花生油等皆是優質來源。
● 蛋白質:生命的主要來源
人體包含各種蛋白質,各自發揮重要的生理功能。
◆ 促進生長發育和修補組織
人體組織是由細胞所構成,它們必須不斷更新,需要蛋白質提供源源不絕的「原料」。人體每天需要合成70克以上的蛋白質,如果不能滿足需要,體重將逐漸下降,造成生長發育遲緩。
◆ 調節人體生理功能
人體的新陳代謝活動需要「酶」做催化劑,如果沒有酶參與反應,生命活動就無法進行;體內的很多激素,如胰島素、生長激素、腎上腺素等,對人體的生長發育,能發揮巨大作用;血液中的抗體,則能抵抗外來細菌、病毒的侵害。這些酶、激素、抗體皆由蛋白質或其衍生物所構成,因此,蛋白質有調節生理功能的作用。
蛋白質是遺傳基因的主要物質基礎。在遺傳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核蛋白、RNA(核醣核酸)、DNA(去氧核醣核酸)等,都是由蛋白質參與合成的。
◆ 調節代謝,平衡酸鹼
當人體極度缺乏蛋白質時,體內的水分就不能回流到血管,而存留於細胞之間,造成身體水腫。
◆ 運輸營養物質
蛋白質負責使細胞間液進入血液系統,為細胞提供營養。鐵、維生素E等,也是以蛋白質為載體進入人體。當人體缺乏蛋白質時,許多營養素的吸收和運轉都會下降。
◆ 運輸營養物質
每克蛋白質在體內氧化分解時,可產生4大卡熱量。
因此,在飲食中,應盡可能藉由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提供熱量,以「保護」蛋白質,避免被「氧化燃燒」,讓蛋白質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 脂肪:產能高手
說脂肪是「產能高手」,因為它是3大營養素中,產生熱量最高者。每克脂肪在體內氧化,可產生9大卡熱量,比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總和還多。
脂肪也是構成人體器官和組織的重要成分。脂肪是熱的不良導體,皮下脂肪能防止體熱散失,阻止外熱傳到體內,有助身體保持恆溫,並保護內臟器官,使其不受損傷。
脂肪是脂溶性維生素的良好溶劑,可促進其吸收。當脂肪攝取不足時,可能導致脂溶性維生素缺乏,且脂肪特有的香味,能促進食慾,增添食物風味。
● 脂質(膽固醇):應控制攝取量
「飲食膽固醇攝取標準」建議每天攝取的膽固醇應低於0.3克。對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壞膽固醇)較高者,應進一步限制其膽固醇攝取量,使其每天低於
0.2克。同時,飽和脂肪酸的供能比例,應小於總能量的7%。
注意事項:膽固醇通常與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共存於動物性食物中,過分限制膽固醇,反而降低其他有益營養素的攝取量。欲維持人體健康,必須適量食用瘦肉、魚類、奶蛋或蛋白等食物。
● 碳水化合物:熱量主要來源
碳水化合物又稱「醣類」,常被一般人誤會為血糖的「創造者」,而被視為「公敵」。其實,它也是人體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碳水化合物由碳、氫、氧3種元素組成,按照其結構可分為單醣、雙醣和多醣。
◆ 單醣
是最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常見的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具有甜味,易溶於水,可以不經過消化液的作用,直接被人體吸收、利用。
◆ 雙醣
是由兩個分子的單醣所結合,再脫去1分子的水後合成的。常見的有蔗糖、麥芽糖、乳糖等,易溶於水,須經人體分解為單醣後,才可以被吸收、利用。
有些成人的消化道中,缺乏分解乳糖的酶,食用乳糖過量後不易消化,容易出現脹氣、腹瀉等症狀。
◆ 多醣
由數百個乃至數千個葡萄糖分子組成,常見的澱粉、糊精即屬於此類,沒有甜味,不易溶於水,經消化酶作用,最終可分解為單醣。
人類的主食如米、麥、玉米和高粱中,約含有80%的澱粉。澱粉經胃中消化酶的作用分解為葡萄糖後,由腸道吸收進入血液,再由血液傳送至全身各組織和細胞。
有一類多醣,被稱作「膳食纖維」,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果膠等,它們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在腸道內會形成渣滓排出體外,對排除體內毒素有很重要的功效。
葡萄糖在細胞內與氧化合(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並釋放出能量供身體利用。這是人類最經濟、最主要的能量來源,占人體消耗能量的60%。
其中一部分用以維持體溫,其餘儲存在一種特殊的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P)中,人體組織再從其中獲得所需的能量,以進行各種生理活動,如心跳、肌肉收縮等。
更重要的是,神經系統只能利用葡萄糖作為能源,所以,當攝取能量過少,就會導致血糖過低,進而發生昏迷、休克,甚至死亡。
★能量不均衡,疾病易上身
「能量」總是在攝取量與消耗量之間保持動態平衡,稱為「能量平衡」。計算體內能量平衡的公式為:攝取能量減去消耗能量。
能量「正」平衡:攝取量大於消耗量,即能量過剩,會在體內轉變為脂肪囤積。
能量「負」平衡:攝取量小於消耗量,即所謂「入不敷出」,這時體內儲存的脂肪會轉變成熱量,體重就會因此而減輕。
在正常情況下,應使能量的攝取量與消耗量大致平衡。如果能量長期不足,體內將逐漸損耗儲備的肝醣、脂肪直到肌肉,導致骨骼肌退化、貧血、神經衰弱、抵抗力下降等。
體型偏胖者,多屬於能量攝取過多,或活動量過少,剩餘能量在體內轉變為脂肪囤積,形成中心型腹部肥胖(內臟型肥胖)或超重。易導致高血壓、冠心病、脂肪肝、膽石症、痛風等疾病。
~以上資料摘自《吃對三餐吃出健康》于康◎著
人類智庫【康鑑文化】出版
→★看更多點這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