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產業高度競爭,昱晶、昇陽光電和新日光三家台灣太陽能廠於昨(16) 日宣布簽訂合併意向書,成立「聯合再生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預計明年第3季完成合併。三家公司在記者會中表示,策略結盟主要是期待能提高市場競爭力、有實力面對國際間各種挑戰,更希望台廠不再只是廉價代工廠,有自己品牌、跳脫太陽能的紅海市場。根據統計,合併後新公司太陽能電池總產能規模將達5GW(1GW是10億瓦),模組產能約為900MW(1MW是百萬瓦),將成為台灣第一大、全球第二大太陽能電池廠。新公司將著重於提高產業垂直整合度,並往下游太陽能系統業務發展,目標五年內達成每年1GW之安裝目標。
基本上,預期三家公司合併後,不管在採購、銷售、管理、研發等支出將可以達到經濟規模,生產排程也將更有彈性。此外,新日光在單晶、次世代太陽能電池如HJT(HeteroJunction- Technology,高效率矽異質接面太陽能電池)及模組技術已有長期投入,且旗下永旺能源在全球各地皆有案場實績,擁有拓展海外電站能力。昱晶擁有上游昱成矽晶圓產能,下游同昱模組品牌,以及泰國廠之海外第三地產能。昇陽光電擁有較佳成本控制能力,並在多晶PERC(Passivated Emitter and Rear Cell,射極鈍化及背電極電池)上是目前市場領導廠商。三家公司各有所長,合併有截長補短的綜效。
另一方面,新公司在電池產能達5GW的經濟規模下,在採購或客戶議價上將可大幅提升,減少過去被中國大陸客戶一家家比價、殺價、砍單之壓力。足夠的產能規模,也能帶動周邊產業鏈(如背板、EVA、鋁框等),以降低整體生產成本。發展自己的模組品牌與電站出海口,使工廠維持穩定且較高稼動率。當產業趨於整合後,也有助緩和價格競爭,並穩定市場行情。在擴大資本額後,也能提高公司整體籌資能力,降低投入下游系統電站的資金成本,讓資本達到有效運用。
不過,此一合併案雖有綜效,但也面臨一些挑戰需要克服。其一,三家公司的合併,雖然是新公司,卻是舊產線。許多設備缺少自動化,生產效率也不敵新的中國大陸國產設備,成本降低成效可能有限。其二,昱晶擁有泰國第三地產能,經過美國201條款判定後,已失去進入美國稅率豁免,對新公司全球化產能調控助益也不如想像中大。其三,新公司進入電站系統,從製造業轉向電力服務產業,將拉長資金供應鏈,對專長於高周轉率的台廠財務操作,可能造成龐大負擔。
從產業整體發展來說,我們樂見台灣太陽能產業能進一步整併以發揮綜效,提升市場競爭力。台灣廠商若能成功發展至下游電站系統,將可進一步擴大台灣太陽能電池出海口,對所有太陽能相關廠商都有好處。不過,從製造業轉向電力服務產業,對於廠商商業模式、營運管理、財務操作上都是很大的挑戰。
政府除了在綠能政策上支持外,對於廠商的策略合作與轉型也應該給予更多協助,讓台灣太陽能產業有機會走出一條新的道路!
(作者是資策會產業研究所所長,資策會產研所產業分析師吳駿驊是本文共同作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