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語常說牽腸掛肚、鐵石心腸、古道熱腸,一個人的心情、行為甚至性格竟與腸有關?!老祖宗的智慧已經暗示人類行為或情緒可能不完全受大腦掌控,近年醫學證實另一個重要的決策者竟是腸道!
47歲王小姐,擔任國內某知名廣告產業高階主管,經手廣告預算常以「億」為單位,一向給人幹練有才、行事明確的專業形象,但最近卻因身體狀況常有閃失,飽受胃脹氣、腹瀉,以及失眠、疲倦之苦,工作時,注意力難以集中,連帶影響到決策判斷能力,情緒管控能力也大不如前,亞太地區總裁也察覺出她表現異常,好幾次委婉地「關心」著她。
擔心是更年期提早報到,王小姐到我們機構安排全身健康檢查,醫護團隊依照王小姐的主訴,評估她有腸道發炎的可能,幫王小姐安排能瞭解腸道結構與功能的檢查項目,透過無痛腸胃鏡、全套食物過敏原檢測、女性荷爾蒙等完整評估,發現王小姐並非更年期症狀,而是對食物的嚴重過敏,引起腸道功能嚴重失衡。
「不會吧!腸道功能失衡,會讓我不快樂、工作表現變差」王小姐對於這項結果顯得有些不可置信,難以理解腸道生態的小宇宙,竟對於人體健康及情緒的影響,如此深遠。
事實正是如此!科學家利用基因定序了解腸道中的菌種世界,腸道中的共生菌種類至少有數百種之多,腸道菌種透過迷走神經連結大腦感覺系統,構成腸腦軸線,腸道與大腦兩者相向互動,主掌消化、免疫功能,甚至掌控荷爾蒙的製造與代謝,左右情緒。臨床研究也證實,補充特定的優質益生菌有助於改善憂鬱傾向,已成為憂鬱症治療的重大突破。
透過腸胃鏡檢查,我們看到王小姐的腸道結構並無瘜肉、潰瘍等異常,但從食物過敏原報告中發現她對多種食物都有中重度的過敏,過敏使腸道表皮通透性增加,讓食物中的大分子異蛋白,滲漏到血液中,激發人體免疫反應,慢性的食物過敏又引起腸漏現象,讓她感到腸胃不適、失眠疲倦、情緒失調等困擾。
避免腸道發炎,關鍵在於找出食物過敏原,醫護團隊為王小姐擬定個人化的食物輪替法,在3~6個月內漸進式的飲食調整,排除過敏原,讓體內逐漸增加抗體,改善程度因人而異,應由醫師專業指引。在擬訂整腸策略時,可不能盲目補充益生菌,必須「少什麼、補什麼」,透過個人化益生菌分析找出最適合的腸道菌種,予以補充,搭配保健食品幫助修復腸道黏膜,提升免疫。經過半年調養,她漸漸感覺較有精神,不適症狀發生頻率明顯降低,面對壓力時也能平心靜氣應對,同事與家人都感覺她變溫柔了。
然而,食物過敏原並非一成不變,以我來說,十年前報告顯示我對麥類過敏,在排除麵包等含麥食品後,過敏反應明顯降低,但五、六年前,症狀又陸續出現,再次檢驗發現我的過敏原從麥類變成了南瓜、小黃瓜、竹筍、杏仁等,回想飲食習慣,發現這是我近年經常吃的午餐菜色,以致食物過敏原跟著改變,因此飲食均衡與多樣化相當重要。
其實,養好菌,並不難!人體腸道微生物結構相當奧秘且堅固,只要透過飲食調整,搭配運動與規律作息,就能培養出腸道好菌。高階主管肩負重任,引領企業衝鋒陷陣,從「吃對食物」做起,擁有健康的腸腦循環,決策力自然提升。下次遇事牽腸掛肚,或者創意腸枯思竭時,別再錯怪自己EQ或能力不好,先試試整整腸道吧。
全文連結請點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