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大發脾氣 如同約翰•東尼(John Donne)所說:「沒有人會是一座孤島」。我們總是會不斷的回應我們週遭的世界,和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然而,我們卻很容易認為,孩子的行為與其他事物無關──好像孩子與世隔絕一樣。我們必須了解,孩子的行為是他們對於當時所處情境的回應。那些情境可能是外在的因素,例如:過度刺激的環境、有壓力的事件,或兄弟姊妹間的衝突,或者它們可能是內在的因素,例如:長牙、食物過敏、睡眠不足,或快要生病了。 了解孩子行為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會引發「不適當行為」的因素有很多,但我們卻很容易只看到孩子的行為,而不去思索導致孩子行為發生的真正原因。舉例來說,在我兒子兩歲的某一天裡,當我們正要進屋時,他卻想要到鄰居的庭院裡探險。這讓我感到很挫折,因為我還有 許多家事要做。我試著勸他離開,可是他卻執意要待在那裡,繼續他的探險。我愈覺得挫折,他就愈堅決,我們開始互不相讓。然後,我沉思了一會兒,才想起這對我們來說,都是充滿壓力的一天──我們剛搬進新家,而且我們經歷了長途的旅程,才到了那裡!當我想起了整件事情的時候,我感到非常訝異,我幾乎已經忘記了這樣一個重要的訊息,但我們多麼容易就會把整個焦點放在孩子的行為和我們自己的挫折上,即使在當時還有其他合理的解釋。事實上,我的兒子正在做的事情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也是相當明智的:熟悉他的新環境。 孩子大發脾氣時,父母容易感覺挫折或困惑 當孩子大發脾氣時,我們會覺得自己很糟糕,而且會對原因感到很困惑,尤其是如果我們一直以來都已經滿足了孩子的需求。我們很容易就會開始懷疑,所有的事情是不是都錯了──孩子被「寵壞」了,而且孩子的行為也顯示,我們不應該相信他們可以 在不用處罰和懲戒的情況下,就能成為一個負責任的成人。 在那些時候,最好不要再想孩子不應該如此表現的各種理由──不要再想我們在過去幾年裡,不是已經給了他們所有的愛和注意,為什麼還會這樣呢?而是應該把焦點放在現在。畢竟,每個孩子都活在當下。那一天、那一個小時、甚至最後幾分鐘裡,究 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就好像我一時之間,忘記了那一天是搬家的日子一樣,我們也可能會忘記許多類似的事情,例如:玩具壞了、另一個孩子得到你比較多的注意、中餐裡的糖太多、環境很吵雜、購物時間太長、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訪客身上、晚上睡不好、長牙、快要感冒等等。 我們都需要仔細的思考,我們的反應會產生的效果──我們是否能夠藉由認同孩子的感受,來協助他們面對這個情況呢?(「你想要了解這裡所有的新鮮事物!不過,我們現在先休息幾分鐘,等一下再回來。」)或者,我們只是在用自己的挫折來反應呢?(快一點!我們現在要進去了!現在!) 除了仔細了解孩子大發脾氣的原因以外,我們還可以仔細觀察能讓孩子感到快樂和放鬆的情境,藉此幫助我們了解一些事情。在孩子適當行為發生之前,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呢?他是否因為有了充分休息的睡眠,因此過了相當平靜的一天呢?爸爸媽媽最近是否也解決了自己的一些問題?那一天的行程和電話聲響比較少嗎?孩子是不是吃了特別營養的一餐呢?他是不是跟爸爸媽媽單獨相處了一段時間呢? 把焦點放在當下的情境上 這與注意的焦點有關。我們很容易就會把焦點放在我們的整個教養史上(「我已經是這麼好的媽媽了,我已經給了他這麼多的時間、注意力和愛,為什麼他還要這樣呢?」)。但這樣的想法並不切實際。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可以時時刻刻表現得非常完美──就連成人也無法辦到。這樣想一點用都沒有,因為它根本不可能幫我們找出解決的方法。相反的,如果我們可以把焦點放在當下的情境上──被推倒的樂高積木大樓、噪音、逛街逛累了、電話一直響個不停、長牙,那麼我們就能很容易的回答這個「為什麼」的問題,進而能夠提供孩子可以同理和認同他們感受的有用回應:「我知道這對你來說很難,我有那麼多的電話要接,而現在妹妹又把你的積木推倒了!你一定覺得很難過!」 向孩子展現我們的同理心 如果我們用生氣、處罰或拒絕的方式來回應孩子,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因為我們讓孩子在自己最無法掌控整個情況的時候,有更多的理由覺得生氣和挫折。最好的方法,就是向孩子展現我們的同理心,並在同時認同孩子的感受:「喔,親愛的──妹 妹又把你的樂高積木推倒了!真讓人覺得生氣!」,或者你也可以說:「我知道要跟妹妹分享媽媽,對你來說,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你一定希望你現在能夠單獨和我在一起!」 孩子的大發脾氣其實在展現他們的無助 孩子的大發脾氣,其實只是他覺得「無助」的一種表現而已。當孩子覺得自己無法掌控所處的情境時,就會開始大發脾氣;他希望事情有所不同,但他卻無力改變。而且,無助會帶來恐懼──畢竟,他無力反抗他人的期望。無助也會影響孩子的自尊心。 當他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可以讓事情有所改變的時候,他就會開始認為,他不能達成自己的希望,或不值得擁有自己的希望。 孩子需要感受到大人的接納──不管是「好」或「不好」的自己 從某個角度來看,若孩子不斷的堅持要滿足自己的需求,也是一件好事情。這表示他相信自己的父母會聆聽他的聲音、他相信自己,而且他還相信自己值得被聆聽,也能夠說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經常感到挫敗,他就不敢再為自己爭取權利了。很不幸的是,孩子被動的接受往往會被曲解成健康的回應。然而事實上,孩子只是放棄了,並把自己生氣和挫折的感覺壓抑住,直到他覺得自己有能力可以堅持為止──通常這都已經是成人階段了。大發脾氣其實只是孩子在當時,試圖用自己會的最好方式,來表達他想要傳遞的訊息。 接納孩子的感覺不等於認同孩子的行為 我們一定要記住,大發脾氣是孩子無助和恐懼的信號,即使它可能讓我們感覺恰恰相反:孩子想要爬到我們的頭頂上。很不幸的是,因為我們之中只有少數人,曾在自己的童年裡被了解和認同,所以,我們很容易就會把焦點放在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他們 的感覺上——特別是當我們自己覺得疲倦、難過或無力的時候。畢竟,我們許多人也都是這樣長大的。 在充滿壓力的時候大發脾氣,對具有同理心的父母來說特別困難,因為我們對於自己和孩子都有更多的期望。不過有時候,我們對自己期望太多了——想到了自己童年時的教育,和現在所感受到的壓力;而且我們也對孩子期望太多了——考慮到他們的年齡和經驗的不足。然而,在這些時候,最有用的方法就是想一想,所有的父母都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面對生活裡的所有情境。而我們的孩子也是一樣。 以上內容摘錄自《聆聽孩子的聲音》p92-97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