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寶庫中,「亞瑟王傳奇」(Arthurian legend)是極為重要的一環。豐沛的故事內容、奇幻的色彩,讓它始終人氣不墜。進入電影工業時代後人氣更夯,一再被搬上銀幕。最新的一部,是瑪丹娜前夫蓋瑞奇(Guy Ritchie)導演的《亞瑟:王者之劍》(King Arthur: Legend of the Sword)。 西方文學經典 銀幕樣貌多變 亞瑟王在銀幕上有多種不同面貌。包括曾被拍成文藝動作片《圓桌武士》(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1953)、迪土尼動畫電影《石中劍》(The Sword in the Stone, 1963)、 音樂片《鳳宮劫美錄》(Camelot,1967),以及開創《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2001)等奇幻電影先河的《神劍》(Excalibur,1981)。 為了跟前人作品作出區隔,蓋瑞奇新作主要聚焦在亞瑟發跡之前的經歷、以及他贏得王位的過程。內容有點像是莎士比亞的《王子復仇記》(哈姆雷特) 與《亨利四世上下篇》的綜合體。 傳說中的人物 8世紀末出現 亞瑟王基本上是傳說中的人物。他的故事最早出現在公元8世紀末9世紀初、威爾斯僧侶兼編年史家南尼亞斯(Nennius)著述的《不列顛編年史》(Historia Brittonum)。之後,蒙茅斯的傑弗里(Geoffrey of Monmouth)於1136年完成的《不列顛諸王史》(Hstoria Regum Britanniae),進一步加強了亞瑟王的傳奇色彩。 當然,最重要的,是1469年出版、馬洛禮爵士(Sir Thomas Malory)的文學經典《亞瑟之死》(Le Morte d'Arthur)。這部作品是亞瑟王傳奇的集大成者、也最完整。書中記述了亞瑟的生平、他的「圓桌武士」團隊、尋找聖杯之旅、以及亞瑟父子最後的慘烈決鬥等。 亞瑟王故事給西洋文化及英語世界留下豐富的資產。例如美國總統甘迺迪(John Kennedy)執政之初,讓人民充滿美好憧憬,媒體即以傳說中亞瑟王的宮殿「甘美樂」(Camelot)來比喻當時的白宮。「王者之劍」Excalibur(古塞爾特語中,意指「斷鋼」)的原主人是Lady of the Lake(湖中女神)。「冷硬派」(Hard-boiled)偵探小說大師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有一部作品,即巧妙的汲取靈感,把書名變為Lady in the Lake。 靈魂人物梅林 常被作家借用 魔法師梅林(Merlin)是亞瑟傳奇中的靈魂人物。他後來一再被別的創作者還魂在新的角色身上,像《魔戒》裡的巫師甘道夫(Gandalf),或是變名、轉變身分在現代時空的作品中出現。恐怖電影經典《大法師》(The Exorcist)裡,麥斯馮西度(Max von Sydow)飾演的驅魔神父,名字就叫Merrin(中文同樣譯為梅林)。 亞瑟王傳奇的後半部,「追尋(耶穌在最後晚餐所使用的)聖杯」(The Quest For The Holy Grail)是主軸。所以後來在英語裡形容「極度渴望得到的東西」,就叫Holy Grail。例句:Cold fusion is the holy grail of particle physics.(冷熔合是粒子物理的聖杯)。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