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教育是有框框的自由 │喜歡閱讀•發現世界│ 某日重讀邱惠瑛老師所著《枝枝葉葉》的序,與你們分享: 在課堂上,我嚴格要求孩子不可用腳踩樂器,一如他不能隨意玩弄廟堂或教堂的神器一般。當環境裡所有人都這麼做時,身處其中的人自會戒慎恐懼,絕不輕忽。有人跟我談到「自由」這事,一如我年輕時想的一般,認為把樂器當玩具,孩子才能以輕鬆、沒有壓力的心情,玩出興趣。但踩、摔、踢和在樂器上自由創作是兩回事,我們分辨得出來。再者,人到底需要多少自由? 紀德先生告訴我:藝術生於約束,死於自由 。 隨便分析一首曲子,都是在約束中完成,內裡卻含藏創作者各自的思想。 這是約束,也是自由。 最開始認識邱惠瑛老師是在孩子的音樂律動課上,某日音樂發表會中,邱老師帶著大夥進行活動,有個孩子的行為影響到其他孩子時,邱老師立刻制止,並請他暫停,就在所有家長的面前。後來孩子主動表達他想要回到活動中,邱老師問他是否能遵守規則,他也予以允諾。倘若你以為她是老派保守的老師的話,那麼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她的音樂律動課往往最能激發孩子的潛能,而孩子也能樂在其中。 會後,邱老師跟家長們說,如果課程是孩子想要參與的,那麼孩子就會願意遵守相關的規定,讓自己和他人都能同享課程。如果課程不是孩子想要參與的,那麼暫停時間剛好正中下懷。 我想這就是所謂的「這是約束,也是自由」,所謂的開放教育一直以來都該是「有框框的自由」,而不是沒有邊際的放縱,因為它不僅僅保障了自己的自由,同樣的也保障了他人的自由。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