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6年底公布的數據,中國大陸手機即時通訊軟體微信的每日活躍用戶已超過7億,微信創始人張小龍的知名度大增,但這位不習慣媒體閃光燈的「技術牛人」,最關注的仍是能否做出好產品,滿足用戶需求。
張小龍認為,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的成就說明了「純粹也能成功」,重要的是做有價值的事、有意義的取捨,而非以關鍵績效指標(KPI)為目的。只要東西做好了,KPI自然能達標,如果以KPI為目標,反而扭曲思考問題的出發點和選擇的作法。
舉例來說,微信訂下2016年的目標是幫用戶更高效的搶到紅包(紅包的設計是為了推廣開通微信支付功能),而非一般KPI會訂定的拉長用戶駐足時間到一個非常大的數字。張小龍說,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思路。
要讓用戶高效率搶到紅包,產品邏輯是廢除所有多餘過程,使用戶儘可能少花時間在微信裡。這種對用戶有價值的做法,會提升用戶滿足感,為微信賺到好口碑,數據不可能不好。但若是要追求更高的KPI數字,產品邏輯就會變成讓更多人搶更多次、花更多時間,結果衝擊到用戶滿意度。
張小龍說,不必過度關注用戶增加,該關注的是為用戶做了什麼,是否滿足他們的某種使用需求,並加深他們的愉悅。他相信,好的工具能幫用戶高效率的完成任務,而不是用完之後還要再多玩一會兒、多用一會兒,那樣就不是高效的表現。他說,微信的定位是工具而非平台。
談到廣告,張小龍也認為,首先要考慮用戶是否將這些廣告視為能友善利用的功能,而不是一味狂播,測試用戶的忍耐上限,最終可能得不償失。
《商業價值》主編張鵬認為,張小龍有「極客精神」:理解用戶需求之外,還要超越簡單的迎合,升級至引導並讓用戶形成新的行為習慣。
1969年出生的張小龍一直是優秀的程式設計師,先後開發Foxmail、QQ信箱和微信。1997年,他自行編程的Foxmail問世,迅速憑藉口碑累積到400萬用戶。2000年初,該軟體以1200萬元人民幣(約台幣5443萬元)賣給博大公司。張小龍並未因此離開另行創業。他曾對外表示,自己並不看重所謂的話語權,「與其一個人寫程式,不如組織一大堆人寫程式」,他明白自己更適合做產品經理。
2005年,Foxmail和相關其智財權賣給騰訊,張小龍及其團隊成為騰訊員工,此後獲得較大的自由空間。他帶領的研發小組2010年11月成立微信專案,2011年1月24日正式推出iPhone版微信,2012年初,微信用戶就突破1億。
張小龍主張,組織必須維持敏捷性,這和小團隊編組密不可分。他說,組織裡人數增多時,會自己製造出許多阻礙效率的流程出來。但若能維持小團隊,既不需要開會,也不需要寫公文,大家坐一起,一扭頭就可以商量起解決問題的方法。
此外,組織一旦失去敏捷性,成員做事會愈做愈沒勁,就算有人想到一個令人興奮的好主意,但過了一周或甚至三個月後,熱情都淡了。張小龍至今仍努力維持微信快速換代、快速上線、快速驗證的做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