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雋永動人,在於能扣住心弦、引發共鳴。人非單細胞生物,思想情感應有許多可發酵的空間,只是下筆時情感往往被想得太理所當然了:遇見爭吵就該生氣,收到祝福只能高興,反省自我只能批判得一文不值。如此一來,文章就只有一種基調,不吸引人,也不合常理。欲突破單調的困境,或可回頭省思所選的材料,順「心」開展脈絡。 細描所見 想要文情並茂,避免無病呻吟,舉例時的敘事工夫不可輕忽。將恰能表現情感的事情選為材料,常見的是寫出人物互動,依事情變化的層次排序描述。 104年指考〈審己以度人〉,有作者描述審己的觸發事件,步步詳細。 「我心中對於這個議題的迷霧,頓時因哥哥這個友善的動作而化為無數充滿驕傲自豪的鐮刀,準備在這篇文章捅出好幾個窟窿。……我滔滔不絕地品評我從未接觸過的事物。看著哥哥臉上益發嚴峻的表情,我還以為他已體悟他的論文有多麼糟糕,正愁眉思索著呢!最後,他用力甩上房門,留下困愕不解的我。」 由自豪到付諸具殺傷力的行動,接著認清事實而知羞愧,最後作者囁嚅而委婉的道歉,態度變化之大,正需透過人物互動、對話才更嶄露無遺。各種言行舉止皆可表現人心,在此細描,不是原地打轉,而是謹記隨變化步步記錄,使一切感觸其來有自。 鋪寫心情轉變 文章若開頭便一帆風順到最後,或低迷遲遲不振,或通篇喃喃自語,交出來的作品也只是一張密密麻麻的白紙,沒有變化。這時,文章要安排「轉折」,造就抑揚頓挫。而心情的變化,可隨事轉、隨境轉,因此,加入後來促發心情轉折的事例,就能承接前述的細描觀察,再展開不同階段的轉變。 103年學測〈通關密語〉作者原以為想迎來幸福,唯賴好成績、好大學、好工作,領優渥薪資。這是原本的平淡基調,而轉折即為不經意間,看到公園內迷路的兒童獲得幫助,故能以全新的視角欣賞世界,體悟幸福伴隨己畔,而「樂享一切,珍惜所有,知足常樂」是開啟幸福的通關密語。此番平凡中的庸碌煩困,轉而發現、進而豁然開朗,敘事便相當充分。 再者,我們面臨許多事,本就有五味雜陳的心情,用心尋味,鮮少事情讓人始終維持同種心情看待。若將此中錯綜複雜的情感寫下,展現了人的複雜,也更符合正常人情。 楊牧《奇萊前書》有段文字: 「我每次看到她,開始總是不安,不知道是羞澀還是興奮,而整個和她在一起的時間,當祖母和她家的老婆婆在忙著講話,而她帶著我在屋裡穿進穿出的整個時間,我心裡充滿了快樂和安全感。」 看似把心情寫得複雜,但關鍵也在此,五味雜陳才是人情中的大宗,能夠適度細寫己感,才能引發讀者的共感。 孔子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原則教育學生,正是順人性而為,否則,人如何能突然自稱開悟了、發現了?沒有走過思慮的低谷迷困,發覺不了開悟高峰的勝景可貴。分享經驗亦如此,文章中要展現作者的深入體悟,便要有前面的鋪陳,依據情感的變化取材,同時道出想法,甚至讓後浪翻前浪,轉出新悟,跌宕有致的文章自然應運而生。 (本文由聯合報寫作教室提供)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