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航空服員罷工事件暫時落幕,但民眾觀感卻從原本的同情轉為疑慮,蔡英文政府的危機處理能力,甚至遭到質疑,為什麼? 儘管空服員首度上街頭罷工,第一時間贏得許多同情,但華航新任董事長何煖軒上任後,經營團隊先後對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與華航企業工會訴求照單全收,引發極大爭議,民意開始轉向;台灣智庫7月3日公布民調即顯示,高達51.9%民眾不滿意交通部的處理作法,蔡英文政府能不警惕嗎? 「小英政府沒有抗壓性,一下子全部屈服,尤其何煖軒第一時間全答應,慷納稅人之慨,連民營企業勞工都看不下去。抗壓性這麼低,未來如何改革?」前立委、文化大學碩士在職專班國際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郭正亮說。 若從2015年幾項財務數字來看,股東權益報酬率(ROE)部分,華航、長榮分別為10.6%與14.5%;再進一步比較每人稅後純益,華航約46萬元、長榮則為72萬元。平平是國內本土航空公司,華航與長榮經營績效差很大。郭正亮質疑:「憑什麼華航員工可以享有比長榮航空員工更好的待遇?而且有一半是納稅人的錢。」 回溯事件處理過程,可看出小英政府犯了幾項錯誤,不但引發華航子公司骨牌效應,攸關民生的國營事業工會也群起效尤,紛紛拿罷工來要脅資方,某個角度看也是要脅民眾,政府恐將付出高額代價,倒楣的又是納稅人。 失誤1:錯失仲裁先機 首先,是官方表態的時間點待商榷。早在6月21日空服員工會投票贊成罷工,桃園市長鄭文燦即表示支持罷工投票合法性,並表明本案不會交付仲裁;23日空服員工會無預警宣布隔天開始罷工,人在荷蘭的鄭文燦受訪強調「我比較挺華航空服員工會,有打電話給何煖軒希望照顧員工優先。」 而24日上午出訪的蔡英文一席「不會讓你們感到孤單」的談話,更被視為政府態度的定調。儘管據總統府人士透露,蔡英文發表談話前並未與鄭文燦討論,也未指示行政部門如何處理;但23日才上任的何煖軒,幾乎可謂是領著令牌上陣。 失誤2:未爭取談判空間 勞資爭議談判是門藝術,透過協調折衝,獲致雙方「雖不滿意但還可接受」的結果。近年歐洲發生過多起航空業罷工事件,無論法國航空罷工、德國機場聯合罷工、德國漢莎航空罷工,勞方訴求並非全部達陣,但這次華航資方卻全繳械。淡江大學運輸管理系主任陶治中即評論,資方照單全收的作法,堪稱「國際罕見」。 失誤3:犧牲投資人權益 從公司治理角度來看,上市公司重大決策要經過董事會通過,何煖軒草率同意勞方要求,有違公司治理原則,交通部顯然也未授權照單全收。 「華航民股占51%,對股東怎交代?」郭正亮說,航空業高度競爭,華航去年因油價下跌與兩岸航班賺了57億元,今年油價較高,兩岸航班又少很多,這次罷工訴求資方又照單全收,今年還會有盈餘? ...(閱讀全文)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1020期 謝謝!)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