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分享教育孩子理財的技巧之前,我想先讓大家瞭解一些幼兒數字概念發展的相關知識。根據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發現,0∼2歲的嬰幼兒是沒有數字概念的。 (一)建立數量概念 2∼3歲幼兒,可以教導量詞的概念。例如:1個鼻子,2個眼睛,1雙襪子等。雖然對他們來說,這只是個語詞,但是等到3歲之後,他們就能理解量詞與數量之間的關係。3歲以上的幼兒,我們可以開始透過遊戲來玩數字。最容易的就是走路的時候數1、2、3…,學習1∼10的數數字。用杯子或積木等物品當作教具,來教導數量與數字的配對。讓他們以實體物品看到「1個杯子」、「2個杯子」的樣子。坊間也有些數字拼圖軟墊,可以讓寶貝玩拼圖,認識數字字形,還可以讓他們放相對應數量的物品在上面,加深數字概念的連結。 3、4歲的幼兒應該都可以認識1∼5的數量概念。5歲以上就可以學習1∼10的數量概念,而且可以練習10以下的加減法。由於3∼5歲幼兒的「視覺系」現象還是相當明顯,眼見為憑才能夠理解和學習。所以建議家長們,善用家裡面常用和熟悉的物品來示範,教導過程中,也務必要讓孩子親自操作,因為此時他們尚無法進行抽象思考,必須透過具體實物來幫助思考與記憶。其實這種利用實體物件與視覺印象的學習,應該延伸到11歲。 (二)養成適當的消費習慣 「買東西」這個活動,大人小孩都會覺得很開心!我們可以從平時購物的機會教育,讓2、3歲的寶貝體驗「瞎拚」的樂趣。4歲開始語言發展比較好了,就可以讓寶貝去付錢。5歲以上幼兒,應灌輸其交易的概念,並且學習如何「量力而為」。譬如說,孩子喜歡一個玩具500元,但是我們給他的額度是300元,那麼他應該如何抉擇?要忍著不買,存到有500元再來買(延宕滿足)?還是要退而求其次,現在買一個300元以下的玩具(替代滿足)?當然,孩子不會這麼理性地去消費,但是耐住性子、堅持原則,不要發脾氣,避免讓孩子情緒綁架,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適當的消費習慣,以及很棒的自我管理能力。 處理孩子因為無法滿足需求而鬧情緒的原則是:越小的孩子使用轉移,越大的孩子則減少抗拒。3∼4歲幼兒可以透過轉移技巧,替代滿足;5歲以上就容易哭鬧,試圖以情緒操弄父母使其妥協。因此,平時就要說之以理,讓寶貝習慣溝通,父母親也要能同理孩子需求為滿足的挫折感,並分享自己的處理方式,教導孩子適切地做出選擇。而父母應及時強化好的選擇行為(延宕滿足),儘量減少立即滿足的機會。 【完整內容請見2016年0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本文由媽媽寶寶《bobo小天才》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