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祖國中國,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你們是生活在最幸福的時代、最幸福的國家當中。」明明身處在地獄最底層,為什麼還會相信那是幸福的天國?文革時的中國才經歷過極權主義式的洗腦,如今,嚮往毛澤東絕對權威的習近平又讓謊言與幻想死灰復燃!
內容簡介:從文革經驗、中日關係、六四後的政治停滯,談到習近平的獨裁統治、中美角力,以及吞併台灣的野心,戳破中國的幸福假象,告訴你極權中國的真實樣貌身為日本在華遺孤第二代的矢板明夫,與青年時期赴日求學而歸化日本的作家石平,兩人都在中國度過了少年時期,這段時間恰好與毛澤東晚年推行的文化大革命大致重疊。這段「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是如何影響矢板明夫與石平人生最重要的時期呢?
明明是一個地獄般的國家,中共究竟是如何鋪天蓋地進行大規模洗腦,以至於人民相信自己身處在「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度」?文革過後四十餘年,企圖「復興中華」的習近平嚮往毛澤東式的極權統治,對內打壓異己、對外進行外宣粉飾,他會成功嗎?
作者介紹:矢板明夫(ビゆギ やわれ) ,1972年出生在中國天津市,為日本在華遺孤第二代。十五歲時(1987年)舉家返回日本。1997年自慶應大學文學系畢業,進入松下政經塾深造(第十八期生),研究主題為亞洲外交。之後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特別研究員、南開大學兼任講師。2002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完成博士學業後,進入產經新聞社;2007年擔任中國總局(北京)特派員。2016年秋天擔任《產經新聞》外信部編輯委員,2017年4月起轉任外信部次長,2020年春天轉任台北支局長。
著有《人民解放軍的真相:中共200萬私軍的威脅、腐敗與野心》(八旗文化)、《習近平:共產中國最弱勢的領袖》等書。
石平(オわ デゆ) ,1962年出生於中國四川省成都市,1980年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就讀後,便醉心於中國民主化運動。1984年自北京大學畢業,歷任四川大學講師等職,於1988年前往日本。1995年獲得神戶大學研究所文化學研究科博士,2002年投身寫作,2007年歸化日本國籍,2009年執筆《產經新聞》專欄「石平的China Watch」,2014年以《為什麼離開中國、歸化日本是如此輕易的事》(スカ中国ろヘ離ホペシ日本ゾよネゑゆゑソろ)獲得第二十三屆山本七平獎。
石平為日本知名作家、評論家,以「中日外交政治專家」身分活躍於媒體,對中國諸多批判。2008年曾經訪問台灣,於9月26日拜見李登輝,對台灣民主表示讚賞。
搶先試閱:〈毛澤東一手打造的恐怖二十七年〉
去不去學校都無所謂的文革時期
石平▼就像前一章所講的,我的少年時代確實過得相當艱辛,但現在回想起來,從四歲到十二歲這段住在鄉下的歲月,卻是相當快樂。
那時候,我們最愛的就是騎馬打仗;村裡的孩子會成群結隊,和其他村莊的小孩打打鬧鬧,每天從早到晚打個不停。我因為個子矮小,理所當然做不了主將;但不是我自誇,因為我腦袋好,總是扮演軍師的角色,專門出一些幫忙打勝仗的點子。做軍師的話,也不會被其他人隨便欺負,畢竟背後有主將當靠山嘛!
不只如此,我還會把患者帶給中醫師祖父、充當診金的食物,公平分配給一起遊玩的夥伴,從而確保自己第二號人物的地位。至於學校嘛,去也好、不去也行,總之只要適當地露個臉就好了。沒辦法,畢竟那是文化大革命時代,上不上學其實都無所謂;要是老師強制把學生叫到學校,還會被認為違反了毛澤東思想—好一個「造反有理」的世界哪!
學校老師上課也是馬馬虎虎、得過且過,因此孩子們到了下午就開始呼朋引伴去騎馬打仗,或是建造自己的秘密基地;要是打仗打累了,就四處去找東西吃。我們最喜歡做的就是抓麻雀來吃。我們會在地面挖洞、放進米粒, 然後用瓦片覆蓋,再用小木棒支撐瓦片。在木棒上綁一條繩子,等到麻雀鑽進洞裡啄食米粒的時候,拉動繩子,瓦片就會砰地掉下來。用這種方法,大概每天可以抓個十幾隻麻雀來烤。有時候,我們也會在田壟間抓泥鰍來吃。
當時小學教師的水準實在令人不敢恭維,他們大概都只有地方高中畢業, 程度更是跟小學生差不了多少。教教加減乘除還勉強過得去,若是要教物理和化學,那符合程度的人可是一個都沒有。
因此,我的教育基本上是由祖父一手包辦。祖父教了我很多成語和《論語》,這讓我的國語始終維持在一般水準之上,如今我能夠像這樣以文筆為生,全是拜祖父的教育所賜!
說句題外話,我的聲音相當洪亮。之所以如此,一個原因是中國人說話聲量原本就比其他國家的人更大;至於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我少年在農村生活,為了和田壟對面的人交談,不得已只能大聲說話,久而久之,我的聲音就變得更加洪亮了。
利用約翰.藍儂遇刺事件的扭曲報導
矢板▽雖然或許有點自誇,不過我從孩童時代起就對國際政治很感興趣。一九七九年發生在伊朗的美國大使館人質事件(伊朗占領美國駐伊大使館、挾持館員的事件)、以及一九八○年爆發的兩伊戰爭(伊拉克對伊朗發動侵略戰爭, 戰事打到一九八八年,持續了八年之久),在新聞媒體上都有相當大篇幅的報導,而年少的我也用關心的目光,注視著它們的發展。
儘管這些報導大部分都是偏頗扭曲的,但我還是很喜歡看這類電視新聞。這些報導的基本架構是:世界上充滿了邪惡的國家,美國更是最大的惡棍; 不只如此,外國的情勢更是一天比一天糟糕。雖然只是這樣的新聞,但現在回想起來,感覺就像好玩的遊戲一樣,讓人樂在其中。電視的話,我主要收看中央電視台的新聞節目,報紙則是《參考消息》。
說到這裡,我忽然想起一件事,那就是一九八○年十二月八日約翰.藍儂在美國遇刺的時候,中央電視台做了僅僅一分鐘的新聞報導。報導的主旨是「連這麼有名的歌手都會被人殺害,美國的治安真的很差」,把它當成治安問題來傳播。
因為當時在中國沒有什麼人知道約翰.藍儂,所以他們才能用這種非常扭曲的形式,將這則新聞傳達給中國人。從這層意義上來看,當麥可.傑克森過世的時候,中國國內追悼的聲浪高聳入雲,跟約翰.藍儂遇刺時的狀況相比,簡直天差地別;從這個差異也能看出中國的巨大變化。
在這種情況下,對國際政治感興趣的人,自然就會浮現一種「中國愈來愈強,美國則是每況愈下」的感受。不只是我,像是習近平等共產黨菁英領導人,一定也都是在這種感受下培育出來的吧!
我回到日本以後,由於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事物,內心也產生了相當大的轉變,但這些共產黨菁英卻一直沉浸在這樣的感受當中,完全沒有察覺到其中的扭曲與偏頗。
石平▼說得沒錯!他們的世界觀到現在為止,基本上沒有任何改變。說得更精確一點,這是個相當有趣的批判—不只是習近平,這整個框架從以前到現在, 一直都沒有改變。
被毛澤東用過就丟—紅衛兵的悲劇
石平▼中國有「知識青年」(知青)這樣一個詞彙,從日本人的角度來看,大概會覺得這個詞就只是單純像字面上一樣,是「有知識的青年」的意思;但在中國,它其實具備了特別的含意。
這是當文化大革命造成社會大混亂、經濟嚴重破壞之後,因紅衛兵面臨嚴重的失業問題而產生出來的詞彙。
文革過後,城市地區的失業問題相當嚴重,許多年輕人苦尋不到就業機會, 其中也包含了紅衛兵。對毛澤東而言,紅衛兵不過就是用來打倒劉少奇的工具罷了;等到利用殆盡之後,紅衛兵的存在就成了毛澤東和共產黨的眼中釘。結果,這些紅衛兵只能每天在城市裡無所事事,不知該做什麼好。
事情演變成這樣,他們當然也找不到工作,共產黨便打算把他們全部趕到農村去,這就是所謂的「下放」。共產黨很厲害的,他們絕對不會說自己要趕人,而是下命令:「你們要暫時前往農村,接受農民的再教育。」
說到底,在共產黨理論中,農民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比起知識分子,他們更樂於讚頌農民、捧高農民的地位。知識分子是腦袋裡裝滿了反動思想的毒草,只有跟農民、勞工並肩奮鬥,才是值得稱讚的高尚行為。
這些從城市中過剩而溢出的青年就被稱為「知青」,他們在高中畢業後幾乎都會被丟進農村,就這樣持續了八年之久。
矢板▽誠然如此。我認識的人從一九六八、六九年左右開始下放,到七六年為止一共持續了十年;下放的場所愈來愈靠近城市,最後是在北京近郊。
石平▼最初這些知青都是配屬給人民公社,再從公社派遣到農村。可是對農民而言, 這些從城市來的傢伙什麼都不會,只會礙手礙腳;畢竟,他們對農作可是一竅不通啊!
另一方面,被下放的紅衛兵自己也是苦不堪言,他們從城市被趕到鄉下農村,一夕之間失去了所有前途。留在城市裡的父母眼見這種景象,無論如何都要把他們從農村救出來,於是便想盡辦法,對人民公社的幹部或地方幹部行賄。我也是在這時候才第一次聽到「賄賂」這個字眼。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被下放時的激烈對峙
矢板▽在這裡我要補充一下:據估計,大概有兩千多萬的「知識青年」被下放到農村;到了一九七七年,他們終於在鄧小平的一聲令下回到城市,但是返鄉仍然有先後順序之別。大家都想早一點回去,要是不早點回去,萬一哪天政策又改變,搞不好就回不去了。於是,大家為了早點獲得返鄉許可,紛紛向有決定權的幹部行賄。
我曾經從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二○一七年過世的劉曉波先生那裡,親耳聽聞關於賄賂的故事。劉曉波也是被下放的知青一員,當時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王毅外交部長也同樣都在下放行列中。
劉曉波被下放到吉林省的農村,當他最後要回到城市時,必須要有村裡的革命委員會主任、也就是村長的簽名才行。只要村長簽名放行,他馬上就可以完成手續,回到城市;於是劉曉波到處向親戚借錢,還把當時價值兩百塊的手錶贈送給村長。故事就從這裡開始急轉直下— 當村長簽了名之後,劉曉波把所有行李裝上馬車,差不多可以動身離開村莊了;接著,他卻跳下馬車,再次來到村長家門前。劉曉波拿起一把斧頭, 走進村長家裡,把斧頭擺在村長面前,逼迫對方說:
「你現在有三條路可以選。第一,用這把斧頭砍死我;第二,被我用這把斧頭砍死;第三,把我的手錶還給我。」
等村長把手錶還回來之後,劉曉波才搭上馬車回到城市。這支手錶既不能換錢,也不能幫他把四處借的錢要回來;從這點來看,劉曉波真是拚了性命, 不得不讓人感佩他的氣魄驚人。
▶▶ 閱讀更多 矢板明夫, 石平《曾經以為中國最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