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武漢肺炎掀起口罩搶購潮,讓華新醫材集團迅速竄紅;從橡膠手套起家,進階到口罩市占三成,產量居全台前三大,它如何做到? 全台瘋口罩! 72歲的台灣口罩王鄭永柱最近很忙,除了隨時調度並盯緊自家工廠三班、二十四小時的口罩生產線進度,還得和經濟部開會討論口罩供需和全力配合徵用制度,又要處理國內外媒體的採訪邀約。 「此次武漢肺炎(我們)算是一舉成名,甚至連歐洲媒體都來採訪!」說這話的是華新醫材集團董事長、有「口罩達人」之稱的鄭永柱,「我永遠會記得,那天1000位民眾拿號碼牌在寒風中排隊的畫面;沒料到缺口罩的情況會那麼嚴重。」 時間回到1月底,彰化華新口罩觀光工廠外,排隊人龍長達約700公尺,甚至有民眾凌晨就來排隊,只為買一盒口罩。光1月29日,7小時便賣出7萬片口罩,民眾「瘋搶」畫面展露無遺。即使政府最新的徵用調度口罩新制上路,仍可見工廠外等待的人群;廠內,生產線上一片片口罩積極趕工,平均一天約能產出35萬片。 手套起家 SARS嗅商機 年收約6億元的華新,每年將多樣化的醫療產品,像是口罩、敷料等銷往20多個國家,其中口罩年產逾1億片、貢獻集團三分之一營收,產量居全台前3大,是這次政府徵收口罩的指標供應大廠,台灣口罩王當之無愧;更是許多發明與創新比賽的常勝軍,廠房遍及台灣、中國、泰國3地。 46年前,華新醫材以醫療用的橡膠手套起家。「我讀國際貿易,畢業後到一家醫材出口貿易公司工作;剛好負責手套,因此有了初步認識。」鄭永柱回憶,他發現當時國內並無太多廠商,嗅到商機後便與兩位弟弟攜手創業。 適逢愛滋病流行,搶手套情況有如現在口罩搶購潮,讓華新如搭上雲霄飛車般迅速向上爬,「當時算是國內第5家成立的手套工廠,但其他家都是做家用手套,幾乎沒有以醫療用的專用手套為主。」 但隨愈來愈多手套供應商加入,供過於求導致手套價格下跌,市場崩盤、訂單取消,國外呆帳曾高達百萬美元;埋下日後鄭永柱決定開始生產口罩的遠因。 2003年SARS期間,鄭永柱曾被隔離一星期,「當時每天戴口罩,才發覺口罩雖製程簡單,但關鍵時期卻可以起大作用,保護健康與生命。」其實,過去鄭永柱曾婉拒朋友合作生產口罩邀約,直至SARS才改變想法。「當時我想說已經在做手套,不需要傷其他腦筋;但後來發覺口罩更重要,大家會搶購,才下定決心開始生產口罩。」 只不過當時口罩廠商已相當多,約有10家;SARS過後更一口氣增至4、50家。且口罩生產技術門檻不高,僅需將專業機器、原料、人工備齊即可開始生產。因此,要突圍出一條活路並不容易。 「在數量上可能贏不過別人,所以就要求變。運用創新與差異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下去,不容易被取代,且提供給消費者更好品質的口罩才有意義。」從手套跨足至口罩,鄭永柱坦言技術與通路都不是問題,關鍵在能否在眾多業者中脫穎而出。於是,他從一般的平面口罩開始,到現在研發出數十種不同功能的口罩。 目前華新約有110位員工,光是口罩研發團隊就有6位,平均一年研發2種新功能的口罩。 很難想像這位台灣口罩王,甚至竟把看似不起眼的口罩研發出45項專利,以前年獲台灣精品獎的氣密式鑽石型防護口罩來說,其密合度優於一般N95口罩;也能避免鏡片起霧,具有4項多國專利技術。其旗下特殊的功能型口罩,在台市占率達3成。「像是氣密型口罩,運用2片小塊不織布,解決半世紀來口罩存在的問題:減少2側氣體進入量。從原本進入氣體約30%,降低至10%。也附上固定片,讓戴口罩耳朵會痛的痛點迎刃而解。」 積極研發 口罩種類多元 此外,他更在一四年設立全球首座口罩觀光工廠。「其實當時是因為政府推動觀光工廠,我就想說把之前留下來的廠房轉型;同時利用觀光工廠第一線了解客戶需求,讓民眾試用、給予回饋,藉此打開知名度,做出獨特性。」以往華新客戶主要以B2B為主,像是電商、零售商等,但在觀光工廠帶動下開啟B2C的市場。 現階段,華新主要客戶有國內經銷商、藥妝店、網路銷售以及國外客戶。相較於同業最大優勢便是創新能力,從一般的平面口罩、防空汙口罩,到運動型、氣密型,甚至是具有隱藏縫隙,配戴時能喝飲料、方便執勤人員吹口哨的吸食型口罩,都出自華新之手。 「未來會持續研發不同類型口罩,同時加速去年落成的新廠興建,增加產能。不一定要做到第一,但要做到全世界獨一無二。」鄭永柱這樣期許。 但追求創新不是沒有代價。他不諱言,華新產出的口罩平均成本較其他業者高約一倍,「如何提升功能型口罩生產速度、有效降低成本,將是華新的挑戰。」 不只如此,這波口罩搶購潮迅速竄紅的浪潮後,這位台灣口罩王如何繼續保有銷量,並持續透過研發在新產品、新市場都有所斬獲,把「機會財」轉化成長久競爭力,同樣是他下階段要面對的課題。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 1207 期 謝謝!)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