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有沒有道理?透視愛情的公式 兩個人從認識到戀愛的過程不是只有一條路線可以走,各國因為文化差異,對感情的進程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同個國家不同時期的愛情價值觀也會有很大的差別。 維多利亞時期的愛情公式 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維多利亞時期(Victorian Era),婚姻是男女交往的首要目的,追求(courting)則必須隨著固定規則起舞,在那個時期的上流社會,社交變成一種藝術。 1 Being properly introduced 正式介紹 真正的紳士不能隨意地和女士攀談,他們必須在公開社交場合被正式介紹,女性如果隨意與陌生男子接觸會引起社交輿論,即使是被介紹過,也得等上一段時間裡兩人才能開始聊天。 2 Exchange calling cards 交換名片 名片(calling card)在維多利亞時期的社交場合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除了用來介紹自己;彰顯身分地位,名片的形狀、花色和遞給對方的方式皆會暗示雙方的關係。 3 Escort Cards 護花卡 「小姐,今晚有榮幸送你回家嗎?」由於單身男女不能在公開場合隨意交談,不同款式的「調情卡」(Flirtation Card)應運而生,比如「護花卡」(Escort Card)、「交友卡」(Acquaintance Card)或「邀請卡」(Invitation Card)等等,單身女性會在一天結束時從他手上收集到的護花卡選擇一位幸運的男性護送她回家。 4 Chaperone 被監視的約會 兩情相悅的年輕男女過去被禁止單獨見面,如果要約會,得有女方的監護人(chaperone)在場監視兩人有沒有不當的行為,監護人經常是家族裡的阿姨或已婚、守寡的婦女。 現代愛情公式 我們可以將感情模式劃分成:中式和美式,中式傳統會從追求開始、告白、交往後再逐漸深入了解對方,而美式戀愛文化則將熟悉彼此個性的階段拉得很長,不太願意輕易將自己套上穩定關係的標籤。 1 Hang out 聚會 此時通常是一群朋友團體行動,像普通朋友的相處模式 2 Going out/Dating/Seeing each other 約會 這時都在探索雙方個性的階段,很像我們常說的「曖昧」,亞洲人如台灣、日本、韓國不習慣在曖昧期發生親密行為,而且期間比較短,一般2個禮拜到3個月就會進入正式關係,而美式文化則在這個階段對任何行為保持開放態度,時間也沒有限制,他們可以約會很長一段時間,但不給關係下定論,ambiguous(含糊不清)這個單字可以精準地形容這時候的關係。 3 Reveal feelings to (somebody) 告白 亞洲文化通常多了告白的關卡,許多日本女孩子甚至不會接受沒有告白過的感情關係,他們視告白為正式交往的起點,通常由日本男性對暗戀的女性坦白「我喜歡你,可以跟我交往嗎?」反觀美國人並不習慣在感情剛開始的階段就將愛說出口。 4 Exclusive dating 正式交往 美式約會是開放性的,一個人能同時跟好幾個人約會,但當兩人的關係到達某種程度的時候,會討論是不是要進一步成為只和對方約會的exclusive dating,也就是能互稱男女朋友的正式交往。 ----- Edward T. Hall 慢慢靠近,人際關係的4種距離 我們會不自覺想靠近喜歡的人,和關係親密的人通常也會靠得比陌生人更近,文化人類學家Edward T. Hall將人與人間的關係,由親密到公眾區分成4種距離,記住這些距離數字,就能讀出你與對方所處關係與密切程度。 0-45cm - Intimate distance 親密距離 只和最親密的人分享的空間,肢體接觸在這個距離的影響最大,能感受到對方的氣息和溫度。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和陌生人擠捷運時,會感到不舒服的原因。 45cm-1.2m - Personal distance 個人距離 能夠擁抱或伸手觸摸對方的距離,存在於親近的朋友或家人。 1.2m-3.6m - Social distance 社交距離 正式社交場合、工作場所會保持這樣不互相干擾的距離。 3.6m-7.5m 以上- Public distance 陌生距離 公開演講對台下觀眾的距離,這時肢體語言如手勢是最好的溝通方式 文/李宜臻 企劃/英語島編輯室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18年2月號 訂閱雜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