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吮是本能也是需求 大約於妊娠32周,胎兒在媽媽腹中即已能做出吸吮的動作,出生後,在正式邁入心理學領域中所謂的口腔期時,吸吮的需求已經存在,一方面是為了出生後,透過吸吮,能夠順利的從媽媽乳房中獲取奶水,另一方面,對某些寶寶來說,吸吮也能滿足自我安慰的需求(在早產兒病房中,有些早產寶寶因為太小無法吸吮奶嘴,醫院甚至會提供細小的管子讓早產的孩子吸吮,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在早期人類育嬰的經驗中,吸吮奶嘴即已有所紀錄。 馬偕紀念醫院淡水院區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張龍表示,有許多研究是針對寶寶吸吮奶嘴的行為進行探討,發現對寶寶而言,奶嘴的功能除了提供安撫、滿足孩子的吸吮欲望之外,也能促進口腔肌肉的成熟發展,對某些孩子更提供幫助達成規律作息的目的,例如:成為睡前的安撫儀式或增加睡眠品質。 此外,在安全考量上,新生兒吸吮奶嘴可避免寶寶趴睡造成窒息、被毯遮蔽口鼻,以及避免寶寶呼吸中止,有助預防新生兒猝死症,因此,美國兒科醫學會對於新生兒吸吮奶嘴的行為,基本是給予支持,唯建議給予奶嘴的時機點應晚於出生後3∼4周,待寶寶已建立吸吮乳房的習慣後再提供奶嘴,避免奶頭混淆。 觀察徵象•選定戒除時機 雖然美國兒科醫學會對於出生後使用奶嘴給予支持,但研究仍顯示吸吮奶嘴可能帶來副作用,包含影響齒列的發展、有微幅增加罹患中耳炎的機率,以及因為奶嘴未保持清潔所帶來的感染風險與可能讓寶寶減少練習口語表達的機會。 說明如下: 1.影響齒列:經常性的吸吮奶嘴確實會造成寶寶齒列的變形(如:暴牙或牙齒歪斜),張龍醫師指出,孩子3歲之前,因吸吮奶嘴所造成的齒列不整,可在戒除後快速恢復整齊度,但若超過3歲,自動恢復整齊度的機率就減少,因此建議家長可以觀察,若寶寶的齒列已受吸吮奶嘴影響整齊度,就建議可以考慮3歲前協助寶寶戒掉奶嘴,若齒列的整齊未受影響,則可在6歲前(長出恆齒前)慢慢協助戒除(齒列整齊度是否受影響,通常與寶寶吸吮頻率有關),同時,也建議可以請教熟悉的牙醫師,請他依據孩子的牙齒狀況提供建議。 2.微幅增加罹患中耳炎可能性:因口腔、鼻子與耳朵相連,因此對有些寶寶來說,吸吮奶嘴的行為可能對耳咽管功能有所影響,存在讓寶寶增加罹患中耳炎的機會,建議若寶寶經常性出現中耳炎的症狀,就應考慮為寶寶積極戒除奶嘴。 3.奶嘴不清潔成致病原:吸吮奶嘴的另一個隱憂來自於奶嘴的清潔度,因為必須放入寶寶口中,因此若奶嘴上附著致病菌,便很容易讓細菌直接被寶寶吃進體內,建議使用奶嘴必須經常清潔與消毒,才能避免孩子病從口入。 4.影響語言發展:研究發現,寶寶吸吮奶嘴影響語言發展的定論並未獲得支持,但張龍醫師認為,若孩子長期或整日吸吮奶嘴,確實可能因此減少開口說話與練習正確口語表達的機會,讓語言的發展速度受到遞延,建議可在孩子逐漸懂事後,協助他減少吸吮奶嘴的時間,並經常與他對話,幫助孩子每階段的口語發展。 戒除奶嘴的時機點,醫界有不同的主張,有些醫師建議於3歲前,也有醫師認為可遞延至6歲前,張龍醫師建議,若孩子出現前述徵象時,可隨時積極為他戒掉奶嘴,否則便可與孩子在取得共識後,慢慢達成戒除奶嘴的目標。 戒除奶嘴需要爸媽的支持與鼓勵 戒除一個習慣,即便是成人,都需要時間與毅力,張龍醫師提醒,為孩子戒除奶嘴時,爸媽的支持很重要,必須與孩子站在同一陣線,不要持相反立場或對孩子說難聽的話,必須認同孩子的需求、陪著他一起戒除吸吮奶嘴的習慣,告訴他需要戒除的理由與好處、給予他鼓勵、認可他的進步,並協助他尋找可以另外取得慰藉的方法,如:安撫巾或玩偶。 同時,為孩子戒除奶嘴時,如果沒有立即性必須戒除的理由,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循序戒除,讓他可以對戒除奶嘴這件事有心理準備,但張龍醫師提醒,戒除期間,若遇上孩子生病或因為某些變故造成孩子的重大失落時,不要強行戒除奶嘴,建議此時可讓奶嘴暫時成為孩子自我安慰的角色,讓戒除計畫延後達標。 【完整內容請見2017年09月號367期《媽媽寶寶雜誌》;訂閱媽媽寶寶雜誌電子版】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