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哭:爸爸媽媽該如何回應? 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天,你被一群外星人綁架到太空船上,他們把你帶去一個遙遠的星球,到了那裡,你週遭都是巨大的陌生人,嘴裡說著你不會說的話。在這群陌生人中,有兩個人負責照顧你。你完全得依賴他們,來滿足你的所有需求:飢餓、口,和你在一個陌生的地方,特別需要的安慰。接著,再想像一下,如果你很痛苦或非常口渴,或者需要情緒上的支持,可是你那兩位「隨從」根本就不理會你痛苦的哭聲,你沒有辦法讓他們幫助你或了解你的需要。於是,現在你有另一個更棘手的問題了:你覺得自己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很無助、很孤單。 沒有人會希望他人完全不理會自己傳遞的訊息。當這些信號被忽視時,就會讓人產生無助和生氣的感覺,而且,無可避免的會傷害了彼此之間的關係。成人們普遍都會有這樣的感受,我們沒有理由認定孩子和成人不同。很少有人會忽略一個成人持續的要求:「你可以幫我嗎?我覺得不太舒服」。但孩子不會用語言表達,他只能不斷的哭,直到有人回應他為止——或直到他失望的放棄為止。 在現今的西方文化裡,我們認為寶寶哭很正常,而且也是寶寶無可避免會有的反應。但有幾千年的時間,人們會立刻而且幾乎是毫不遲疑的就回應寶寶的哭聲。在寶寶剛出生的頭幾個月,可以和照顧他的人不分日夜、非常親密接觸的社會裡,寶寶的哭聲 其實並不多見。而且,和我們社會中許多人所預期的恰恰相反,受到這種方式照顧的孩子,反而會比其他孩子更快展現出自我滿足(self- sufficiency)的特質。 事實上,有關幼兒經驗的研究不斷的告訴我們,在嬰兒時期能夠得到父母關愛照顧的孩子,將會成為最有安全感和最會關心別人的成人,而那些被強迫服從權威的孩子,反而會因此產生怨恨和憤怒的感覺,並在之後會用具有傷害性的方式,把它們表現出來。 儘管有這樣的研究,但大部分支持不要理會寶寶哭聲的論點,主要還是因為怕把孩子「寵壞」了。舉例來說,典型的寶寶手冊,就會建議父母「讓孩子自己哭一會兒」。 雖然對父母來說,嬰兒時期是很棘手的階段,但不管寶寶哭泣的原因是什麼,孩子都太小而且也沒有足夠的經驗,可以解決自己哭泣的原因。他不能餵自己吃東西、幫自己換尿布,或用他本能想要的方式,來安慰自己。很清楚的,滿足寶寶在飲食、安全 和愛等方面的需求,正是父母親的責任;而滿足爸爸媽媽平靜和獨處的需求,並不是孩子的責任。 有的寶寶手冊會告訴父母,如果爸爸媽媽能讓孩子有機會自己處理這些需求,那麼他們就是在幫助孩子趕快長大。然而事實上,嬰兒尚未具有這樣成熟的能力。真正的成熟指的是,情緒安全的穩健基礎——唯有寶寶在剛出生的頭幾年間,能得到身邊最親 近的人的愛與支持,他們才有可能獲得這樣的情緒安全。 (繼續閱讀)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