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國道三號經台中龍井往南行駛,台中火力發電廠五根色彩斑斕的大煙囪,是當地最醒目的地標。
台電人形容,只要天氣好,從國道上遠遠就能看見這五根煙囪。記者反問,如果天氣不好、或空氣汙染嚴重時呢?
「紫爆」、「PM2.5」、「霧霾」這些與空汙相關詞彙,近兩年媒體版面頻頻出現。
除了隨東北季風南下的大陸霾害,本地汙染源如工廠廢氣、汽機車廢氣等,也是造成中南部秋、冬兩季,天空霧茫茫的原因。
其中,坐落台中港南端、大肚溪出海口北側,擁有十部燃煤火力機組的台中火力發電廠(下稱「中火」),常成為各方的箭靶。
中火廠長賴如椿指出,中火主要為因應民國七○年代中部工業用電需求大增,考量以水力電廠為主的中部地區,僅能仰賴「北電中送」或「南電中送」支撐,政府遂於一九八六年十二月,核准抽取台中港航道的砂,以填海造陸、興建電廠。
在中火服務超過廿年、前年退休的老廠長鄭仁和,是當年第一批進入廠區興建五十人先遣部隊之一。
鄭仁和形容,中火占地兩百七十七點五公頃的廣闊土地,在興建前原是汪洋一片,「漲潮是海、退潮後是沙灘」,只要東北季風或颱風外圍環流接近,工地現場就是飛砂走石,連路都走不了,員工只能戴著露出兩隻眼睛、彷彿「藏鏡人」般的面罩施工。
鄭仁和表示,中火的第一任廠長謝維錦特別開闢了「謝氏研究所」,帶著副廠長、經理到處去找資料、翻譯國外機械用書,每天給員工上課兩小時,力求試運轉順利。
經過三年多的建設,中火第一部機組一九八○年十二月商轉。中火建廠先遣部隊之一、時任值班主任、現任副廠長黃健民回憶,電廠正式並聯發電的那一刻,整個電力控制室雷聲大動,全場爆出「哇!」的慶賀聲。
「大家辛苦了這麼久,坦白講心情是非常激動的。」黃健民說,以現在的工程技術來看,興建中火或許很簡單,但在廿、卅年前真的是「人定勝天」。
「那時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大家全心全意要搞好電廠,那種不計較的心情」,鄭仁和驕傲的說,「中火是全世界最大的燒煤電廠,能在中火服務,是我這一輩子最光榮的事情。」
從滄海到桑田,賴如椿指出,中火目前有十部發電量為五十五萬瓩的燃煤氣輪發電機組,以及四部、發電量為七萬瓩的緊急氣渦輪發電機組,與兩座太陽光電機組,總發電量為五百七十八多萬瓩,是世界級的大火力發電廠。
賴如椿表示,作為台灣的基載電力(可廿四小時穩定供電的電源),除異常停機,或正常兩年一部機組的大修,十部機組原則上採滿載運轉,不做浮動調節,一年至少要燒掉一千七百八十萬公噸的煤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