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3月出口續呈兩位數衰退,已追平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連14黑」的紀錄,雖然中國大陸3月出口現曙光,台灣恐怕仍難顯著改善,超越金融海嘯紀錄是可以預期的。台灣出口不振有其結構性的因素,有外部的市場因素,有內部的政治因素,兩者都還看不到轉機。
先看市場因素:一、全球貿易持續低成長。世界貿易組織(WTO)預估,今年全球貿易量成長率僅2.8%,連續第五年低於3%的平均水準,是1980年代以來最糟。大環境不利台灣出口。
二、最大的出口市場中國大陸採購改變。中國大陸占台灣出口市場約四成,而出口大陸的產品約六成是中間財,當紅色供應鏈崛起,中國大陸買較便宜的在地貨,不向台灣採購、減少從台灣進口。今年第1季,台灣對大陸出口表現特別差,整體出口衰退12.1%,但對中國大陸出口衰退達15.8%,衰退幅度大於平均值。
內部因素是更長期、更關鍵而難解的問題。全球貿易量還在正成長,台灣出口卻呈兩位數衰退,主要的原因是台灣的競爭力衰退,我們被新興國家趕上來了,他們的產品便宜可用,取代了部分台灣的市占。而台灣競爭力衰退的根源是「投資」不見了,誰讓投資活不了?答案是政治。
不僅外人投資不見了,民間投資成長也低落,相對地,國人對東協的投資很熱絡。
國人前進東協是可以理解的,紡織業前進越南就是個鮮明的例子,和因應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和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的成立有關,前進越南是因為可以符合會員國的原產地規定,享有關稅優惠。民進黨執政後,勢必得面對TPP和RCEP成立的新形勢,不能駝鳥。
這幾年我們看不到外人來台進行大投資,有來的、所投資的都是小案子。為什麼大案不來?早期外資來台投資是看中台灣的地位,可作為前進中國大陸市場的基地,現在這個條件不存在了。甚至,以當前的氛圍來說,業者擔心兩岸政治的僵局會影響中國大陸對台採購,轉向南韓採買。
難解的政治議題還有環保,連台積電這樣的環保績優生,申請在中科設廠,都被卡了好幾年,最後有條件通過,遑論其他想衝破環境大網廠商,國內廠商、外國廠商都深知環評這關難闖。尤其新政府的環保署人事布局,幾乎等同對外界宣示,比以前更重視環保。
政策的穩定度也是個影響投資的政治議題。換黨執政當然可以選擇政策取向,但近幾年不管藍綠誰執政,總是缺乏長期明確的政策。三天兩頭地換政策,廠商一定受不了。舉個例來說,政府如果承諾台灣電價20年不漲,必定可以吸引需要大量消耗能源的產業來台投資,因為台灣電價是全球最便宜地區之一。他們投資了,兩年後電價上漲10%,這些企業必定面臨倒閉。
如果台灣想發展綠能產業,又承諾電價不大漲,那麼低的電價又如何支撐綠能產業的發展?這樣不一致的政策也難吸引綠能產業投資。
總之,改變國際大環境不是我們能力所及,但我們可以改善台灣的投資環境,要提升競爭力救出口,解方還在政治。這不是藍綠誰執政的問題,綠執政而能維持政策穩定度,就能慢慢地、治本地挽救台灣的競爭力。
(本文由中央研究院經濟所特聘研究員彭信坤口述,記者徐碧華記錄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