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七月一日,《時代雜誌》以一幅驚人醒目的畫面作為封面。
前景是一頭亂髮的愛因斯坦教授,仁慈的臉上有些倦容與老態,他的目光望向遠處,顯得事業有成;而背景有一煙霧向上升起有如一朵蕈狀雲,從海洋中間高高豎起成像眼鏡蛇的頭蓋形狀,底下還有非常微小的軍艦,顯得格外迷你而毫無防衛能力的漂浮著。
在這朵大雲朵上寫著「E=mc2」的方程式。這一圖案似乎意指愛因斯坦的天才想出了這一道數學公式,且應用於理論物理的法則,是為了製造出原子彈的「浮士德契約」,如今因為它的罪惡而帶給人類世界這頭原子彈野獸。
事實上,這與事實大相逕庭。愛因斯坦並未催生出原子彈。他對於在1905年發現「E=mc2」這道方程式,當然是有責任的;但是當他從其狹義相對論的理論中演算出這道方程式時,完全無從得知它後來會被運用在武器製造上。
的確他曾經鼓勵美國政府發展原子彈,那是出自於他深沉而合理的恐懼,害怕納粹會先製造出原子彈。但對於原子分裂在物理與化學上,可說並無貢獻,而且在戰時的「曼哈頓計畫」中也沒有扮演任何角色。
另一方面來看,在他知道德國科學家根本沒有辦法成功研發原子彈時,他對於曾鼓勵政府機構發展此一計畫感到非常後悔,後來終其一生,他無情地反對核武的擴展。儘管愛因斯坦並不如《時代雜誌》所稱是原子彈的「催生者」,但一如羅貝特在他撰寫的文章內所描述並提醒我們的,我們可稱愛因斯坦為原子彈的「教父」。
1945年八月六日,廣島被投下第一顆原子彈。愛因斯坦的秘書海倫在廣播中得知消息並轉述。「真傷心啊!」愛因斯坦聽到後的唯一反應。他一定是想到了這座他在1920年代早期,羅曼蒂克的日本訪問行程中所拜訪過的城市。
大約一年後,他買了好幾千份由記者賀喜所寫的一篇非常令人震撼又感動的文章〈廣島〉(原刊載於《紐約客》雜誌),分送給朋友們。戰爭結束後,愛因斯坦立即展開他公開的活動,呼籲建立新的政治道德以控制核武發展,這項活動在他於1950年透過電視演說,公然反對由羅斯福總統夫人艾蓮諾所主持的氫彈計畫。
在1945年,他曾經冀望對二次世界大戰記憶猶新的恐懼,及由核武引發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之潛在可能,將會對國際事務的改革產生一定的影響力。戴森在他的書《想像的未來》裡這樣寫著:「愛因斯坦的思考方式,一直以來如我們所知,他相信基本改革的概念,在物理與道德上都是必需的。」
愛因斯坦於1945年十二月,於紐約舉行的第五屆諾貝爾晚宴中的演講,可以代表他許多公開論述中關於新道德的看法。在這次演講中,他特別強調一個句子,可說是他對於戰後與現存之政治態勢的失望:「戰爭贏了,但和平輸了。」
愛因斯坦一開始陳述:「物理學家們都知道他們與諾貝爾處於不同的位置。諾貝爾在他的時代創造了從未有過之最具爆發力、也最出色的毀滅性物質;為了贖罪,也為了釋放他對人類意識的覺醒,他創立了諾貝爾獎,以推展和平與以達和平為目的的成就......
「......我們希望藉由諾貝爾先生創立其偉大機構的精神能夠得以提升,那份充滿信任與信心的精神,在人類群體之間滿懷仁慈與手足之情,希望說服那些將決定我們命運的人能夠停歇,否則,人類文明將會毀滅。 」
2015「廣義相對論問世百年」紀念──《愛因斯坦-百年相對倫》【新裝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