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五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十二日揭曉,獲獎的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學者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評審團表示,迪頓以研究個人消費的決定與消除貧窮、人類福祉之間的相互關係,深化人類對不同消費面的理解而獲得殊榮。迪頓獲獎後,透過電話對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記者會表示,他「關心世界的窮人,以及如何能讓他們過好日子」。
瑞典皇家科學院發表評語說:「在強調個人消費的決定與整體經濟結果息息相關之餘,他的研究有助現代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與發展經濟學從事蛻變。為能規劃出有利提升人類福祉與降低貧窮的經濟政策,我們首先需對個人消費的決定有所了解。在增進這方面理解上,無人可與迪頓匹敵。」
六十九歲的迪頓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擁有英、美雙重國籍,一九七四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一九八三年起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擔任經濟學與國際事務教授至今。迪頓將獨得八百萬瑞典克朗獎金(約新台幣三千兩百萬元),並在十二月十日於斯德哥爾摩舉行的頒獎儀式領獎。經濟學獎是唯一非由諾貝爾親設的獎項,而是由瑞典央行於1968年所設。
對於得獎,迪頓表示十分欣喜,也對諾貝爾決定頒獎給關心全球窮人的研究感到欣慰。他表示自己雖預期全球的赤貧人口將持續減少,但不會因此懷抱「盲目的樂觀心理」。
迪頓以印度為例,表示該國雖在對抗貧窮上獲致進展,但印度的成人與兒童仍存在龐大的健康問題,印度半數的兒童「仍營養不良 」,且「全球許多人的生活狀況仍糟糕透頂」。
迪頓因三項相關的研究而獲獎:一是他和同事米爾鮑爾(John Muellbauer)約在一九八○年發展出可供評估不同商品需求的一套系統,二是約在一九九○年,完成消費與收入之間關係的研究,三是他在其後的數十年,透過家戶調查資料,從事開發中國家生活水平與貧窮程度的衡量研究。最新著作是2013年出版的「大逃亡(The Great Escape)」,闡釋貧窮的根源及後續影響,時間跨越長達250年的經濟史研究。
諾貝爾頒獎委員會表示,迪頓的研究協助研究人員了解個人消費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如何在經濟中流通,他的研究不僅對印度別具影響力,印度政府已因此更改貧窮的衡量標準,也對學術界影響強大,為不同的經濟領域,開創新局面。委員會表示,這次的頒獎旨在表彰將「應用經濟學發揮得淋漓盡致」之人。
【經濟日報/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
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英國出生、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的經濟學家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獨得,以表彰他對「消費、貧窮與福利分析」領域的卓越貢獻。他的學說闡明人們如何做成消費決策及其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瑞典皇家科學院發表的得獎頌辭指出:「在增進福祉與減少貧窮而設計經濟政策時,我們首先必須瞭解個人的消費選擇。迪頓使人們對此有更深入的瞭解,貢獻超越其他學者。他的研究將個人的詳細(消費)選擇與整體結果相連結,有助促進個體經濟學、總體經濟學與發展經濟學等領域的轉型」。
迪頓接受電話訪問表示,當他接到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電話通知時,「我正在夢鄉;我非常高興。正如許多經濟學家一樣,我知道有可能得獎,而我也很高興聽到這個消息」。他將獲頒8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98萬美元)。
迪頓於1945年出生於英國愛丁堡,1974年獲得劍橋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83年起擔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與國際事務教授迄今。
迪頓對經濟學做出三項不同的貢獻。第一,他闡釋消費者對個別產品的需求,如何隨著產品價格、個人所得及人口結構改變等因素而改變。
第二,他的研究,有助於調和個體經濟學與總體經濟學對消費行為的研究。第三,他針對開發中國家的貧窮問題進行廣泛的研究,並強調建立廣泛資料組合對消費者型態研究的重要性。
迪頓的貢獻,有助於使之前得獎者的經濟理論更可能運用於經濟決策,包括傅利曼、托賓、克魯曼及海耶克等經濟學大師。
迪頓早期的研究有助於闡明消費者支出型態,及人們如何依據所得來調整消費。最近的研究聚焦於家庭調查,將發展經濟學從以整體資料為依據的理論領域,帶入到以詳細個別資料為基礎的實證領域。
最新著作是2013年出版的「大逃亡(The Great Escape)」,闡釋貧窮的根源及後續影響,時間跨越長達250年的經濟史研究。
經濟學獎是唯一非由諾貝爾親設的獎項,而是由瑞典央行於1968年所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