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交易所披露滬市1071家上市公司的2015年半年度報告顯示,滬市上市公司整體業績增速放緩,但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由工業主導向服務型轉型的步伐加快,公司轉型升級已出現積極變化。新華網引述半年報報導,2015年上半年,滬市公司共實現淨利潤約1.2兆元(人民幣,下同),與去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長6.36%,與中國GDP約為7%的增速基本相當。
在經濟放緩背景下,上半年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較往年首次出現雙降局面,以金融、傳統工業、能源為主的大盤藍籌公司,其經營業績在資本市場中占主導作用。
半年度報告的統計顯示,上證50、180等大盤藍籌股,平均營業收入在477億元以上,淨利潤高於61億元,每股收益0.4元,淨資產收益率達到6.84%,高於滬市6.17%的整體水準。
今年上半年,滬市上市公司在財稅和就業方面發揮中流砥柱作用。滬市上市公司共支付各項稅費1.27兆元,年增長4.99%,比同期3.5%大陸稅收增長率、高出約1.5個百分點。在職工薪酬方面,滬市公司上半年共支付9,300多億元,年增加716億元。
儘管滬市上市公司業績增速放緩,但半年度報告顯示,滬市第三產業在營業收入增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盈利情況等方面均有亮眼表現;且在創新驅動及併購重組的助力下,滬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效應正逐步顯現。
滬市上市公司上半年第三產業淨利潤為9404.48億元,年增15.81%,營業收入為4.39兆元,年增11.87%,以交通運輸、資訊科技、文化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勢頭顯著優於以傳統的採礦業、製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
此外,從固定資產投資看,部分產能過剩行業投資持續下降,滬市上市公司的投資結構正逐步優化;水泥、玻璃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下降近10%、鋼鐵業的投資增速,也低於大陸全國總體水準。
在經濟增長動力上,以創新驅動的新興產業發展前景良好。醫藥和文化傳媒等為代表的大消費行業,正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主動適應市場變化,經營業績保持較高增長速度,促進實體經濟由投資驅動型發展轉向消費驅動型發展。
國有企業是滬市上市公司的主要力量,今年上半年,不少國有企業借力併購重組,實現行業整合或者結構調整,催生出一批市場高度關注、具有示範意義的整合案例。
綠地集團以資產置換和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方式,借殼金豐投資實現房地產業務整體上市,成為A股史上最大規模借殼方案;百事通吸收合併東方明珠,誕生了A股首家千億級新型網際網路媒體集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