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3日 星期三

都是為你好?但當老爺爺包了尿布,卻再也走不出家門...


保健身體重要,可是你知道豐沛心靈更重要嗎?【講義雜誌電子報】供應有機閱讀,讓你的心靈更柔軟。 【Career職涯電子報】提供職場趨勢脈動、成功人士專訪介紹…等精彩內容。給您最完整、最活用的職場資訊!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10/14 第120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用我的作家命,換你一句真心話——當我們討論愛情
都是為你好?但當老爺爺包了尿布,卻再也走不出家門...
若最可怕的事發生了,接下來會如何?

新書鮮讀
用我的作家命,換你一句真心話——當我們討論愛情
圖/聯合文學
書名:《作家命》

內容簡介:第八屆聯合報文學大獎得主 郭強生最新散文作品,以作品列排命盤,字句間掐指流年,敢問自己是何種作家命?是一生的孤獨?還是不悔的任性?看古今作家起落,審自我文學三觀,都是一生懸命的故事。人們說,權力是春藥。我要說,文學是回春聖品。你縱然會寫,也要明白自己應該追求什麼樣的高度,如此一來,你必須先認識什麼叫「高度」。

寫作最大的困難,其實是了解自己之不易。懂得技巧的藝術家很多,真正讓人感動的,其實很少。樂觀的基礎是恐懼,王爾德說。永遠要戒慎恐懼。除非,你已經認識了真愛。這是我說的。

寫與不寫、留還是不留、愛抑或不愛之間…… 我的文字就是我的人生,關於我如何成為現在的自己。彷彿是今生今世的註腳,不論是做為一個作者,還是像我這樣的人。──郭強生

作者介紹:郭強生,獲第八屆聯合報文學大獎。十六歲便在聯合副刊發表第一篇小說。

臺大畢業後,在美國紐約大學NYU取得戲劇博士學位,回臺任教創立臺灣第一間文學創作研究所,現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如今的他是學者,教授,作家,劇場編導,還是多次入圍金鐘獎的廣播人。天真又認真的牡羊座,沒有臉書,非常低調,只想好好生活與寫作。

搶先試閱:〈當我們討論愛情〉

張愛玲的讀者自然不覺得自己與瓊瑤的讀者會有什麼共通處,但是愛情就是愛情,管你是工廠女工還是校園才女,被甩了的時候同樣難堪,越是在乎就輸得越慘。愛戀癡纏本就是俗事,除非不沾。想要追求脫俗,只有在紙上,不存在活生生的兩具肉身之軀間。

我輩不讀瓊瑤者,並非年輕時對愛情不好奇,反而是自以為可以談出一場與眾不同的戀愛,以為憑了智慧就可以洞澈情愛,殊不知,情愛與智慧本是背道而馳的兩樣東西。同樣的錯誤可以一犯再犯,對情人來說不是新鮮事。

瓊瑤筆下的男女愛得可歌可泣,這叫不食人間煙火。沉浸於張愛玲的譏誚冷冽,雲端俯暱紅塵情孽,難道不算是另一種不食人間煙火?

才二十出頭,張愛玲便已寫活了凡夫俗女的小情小愛,看她小說中的女角,不管是白流蘇、葛薇龍、淳于敦鳳、還是丁阿小,只要守住一個男人,日子儘管千瘡百孔,湊和著總能過得下去。但那樣的人生,離二十來歲的張愛玲還很遠,美名與自尊她都不缺,寫下了這些故事更像是當做自我警惕—可千萬別這麼傖俗地上演了一失足成千古恨哪!……

我輩張迷大約都是在青春年少時首次讀到她的作品,自是驚為天人。然後張愛玲就像大學社團裡的某個意見領袖一樣,帶領著一群孩子聚在一起竊竊私語不歇。每個人一開口都模仿了她的聲腔,都喜歡她那種華麗高調的派頭。我們以為她可以帶領我們闖世界。沒參加校園民主運動搖旗吶喊的,暗暗也以張愛玲為師,進行屬於我們的一場「以庸俗反當代」的精神革命。

哪裡知道,這都是烏托邦,對現實人生其實都一樣無知。更不用說,彼時根本不曉,遠在美國的她究竟過的什麼日子。

看完電影,又把小說取出來重讀,依然讀得入神,主要是因為太多的年輕回憶同時浮上心頭。那時我也還沒有戀愛的經驗,以為愛情就該是那樣步步為營,以為人世間真有棋逢對手的某人,能以張腔與我過招調情。

或許,我也只是想調情而已。

那時的我有點自暴自棄,相信一輩子都將與愛情無緣,恐怕這就是我的宿命。

蘇偉貞在她的張愛玲研究《描紅》一書中,有一章節特別談到張愛玲對臺灣同志書寫的影響,認為新一代將張腔發揚光大的,正是同志的書寫。她拿張的作品中不經意流露的同性情誼做為引證,找出類似的描寫也出現在後來的同志作品中。

現在的我再讀到小說〈傾城之戀〉中的那一段話:「精神戀愛的結果永遠是結婚,而肉體之愛往往就停頓在某一階段,很少結婚的希望」,立刻就聯想到在同性結婚無望的年代,這看法未嘗不是許多同志們的自嘲。以張的說法為師,因為只有肉身之愛,難怪成不了連理枝。「以身相許」結果,換得「歲月靜好,現世安穩」足矣,結婚這檔事就別想了。

早年的小說被歸為張派我並不意外,但是《描紅》的論點卻點醒了一個我年少時無自覺的可能:除了文字的魅力與文青都在爭相模仿的風潮外,我在張的故事中是否還找到了另一種寄託?

如果同志在懷春少年時都必須學會壓抑克制,張愛玲筆下那個反愛情的庸俗人世,是否曾讓我得到稍許安慰? 罷了,不過是一群自私自利的男女在算計著得失,從這場遊戲中缺席,也算不得人生太大的損失……

張愛玲筆下的愛情多少都帶了些病態,這似乎也很符合那時的我,沒有愛情可談的自憐。非常喜歡〈花凋〉,簡直覺得那是自己人生的寫照:不是沒有私慕之人,只是因為家庭,因為社會,更因為自己的不完美,只能被放棄:「碩大的自身和這個腐爛而美麗的世界,兩個屍首背對背栓在一起,你墜著我,我墜著你,往下沉。」

那年頭在臺灣,連國外的同志文學翻譯都少見,只能在張的〈花凋〉中撞見了那最接近的、對愛無望的描寫。

▶▶ 閱讀更多 聯合文學 郭強生《作家命》

 
都是為你好?但當老爺爺包了尿布,卻再也走不出家門...
圖/寶瓶文化
書名:《「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內容簡介: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正每分每秒發生。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管?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中年子女什麼都幫年邁父母做,並不是真正的孝順。孝順是讓年邁父母自立,盡量健康活到最後。當我們對年老的父母說:「這樣的安排都是為你好!」但,我們與父母討論了嗎?我們了解父母的想法與感受嗎?因為,「尊重」與「將心比心」才是最好的照護。

你、我都會老。今天我們照顧父母的方式,就是我們未來被照顧的方式。老後的「獨立自主、尊重生命品質」是父母與子女都該學習的功課。

作者介紹:陳乃菁,醫師/副教授,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高雄失智共同照護中心-長庚」執行長

,現為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並取得老年醫學專科醫師資格,醫療業務領域包含:老年醫學、居家醫療、失智症、癲癇等。

自二○一六年起,擔任高雄長庚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開始推動醫院與社區間醫療能量之交流。重要發展包括以全人照護的精神,定期開辦失智照護人才培訓課程。後於二○一七年起,以執行長身分,承接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執行計畫,協助失智據點之開創與建立,連結在地資源,並積極協助患者和家屬之照護需求。

搶先試閱:〈盲點1:老爺爺包了尿布,卻再也走不出家門〉

▲長輩晚年的照顧問題不只藥物,需了解個性與心態

我的許多巴金森氏症病人都有身體僵硬的狀況,通常家屬的理解會是疾病導致身體變化。但大家照顧久了會忘記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因素可能會導致患者身體僵硬。讓我舉黃伯伯的例子來說明。他是尋求第二意見來我診間的。

黃伯伯尿床後,全身變得很僵硬?!

黃伯伯頭一回來到醫院,是由他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一起帶來的,他們說:「爸爸確診巴金森氏症已經三年了,這期間配合醫生開的藥服用,的確有一定的效果,可是有時候還是會突然身體就僵硬起來,好像怎樣吃藥都沒辦法改善。」

兒女們頻頻嘆氣:「爸爸身體一僵硬,就什麼事都沒辦法做了。」

我查看黃伯伯的用藥狀況,發現到目前為止醫師開給他的藥都還算輕微,這也代表病情還沒到嚴重的地步啊。

於是,我問家屬們:「你們父親頂多應該只是動作變緩慢了,應該還不到不吃藥就不能動的地步吧?」

家屬們立刻反對,還紛紛舉例給我聽:「那天爸爸尿褲子,需要換褲子,但他整個人突然凍結起來,僵硬得不得了。」「他晚上尿床了,也會整個人躺在床上,變得很僵硬。」「我們在廁所幫他處理大小便的時候,他也會變得很僵硬,連移動一下都很困難。」

聽來聽去,我都沒聽到僵硬的發生和「時間」有關,反而是和「狀況」比較有關聯,於是忍不住問:「那麼,等你們幫爸爸清潔完後,他的身體是不是又變回柔軟、好動了?」

家屬們想一想,說:「好像是這樣喔。」

兒女們七嘴八舌討論老父親的尿溼狀況,熱烈到沒人留意安靜坐在一旁的黃伯伯。

黃伯伯僵硬的原因,令人心疼

我轉頭見他面無表情地坐著,似乎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於是我問:「伯伯啊,你覺得自己身體怎麼樣?可以站起來走幾步看看嗎?」

黃伯伯一語不發地慢慢站起來,在診間小小走了一圈,雖然是小碎步式的慢慢走動,但在我看來,還算是能在不需要人扶持的狀況下自行順暢走動。

等他坐下後,我繼續問:「伯伯啊,他們說你變得很僵硬的狀況,你有感覺到嗎?」

黃伯伯看著我,一句話都不說。

我問:「伯伯啊,你因為尿尿了,必須被別人換褲子或是擦屁股,那時候是不是會害羞啊?是不是因為害羞到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下黃伯伯開口了,他小聲地說:「我很緊張。」

包尿布對長輩來說,帶來巨大的內心傷害

此時,我懂了,看來黃伯伯是不擅於跟家人溝通的長輩,只好由我來開口。我對黃伯伯的兒女們招招手,請他們聽我說故事。

幾年前,我因為跑居家醫療而認識一位老爺爺,他開商店為業,店面後方就是他自己的房間,生活算是方便。可是後來他中風了。中風後的他,還能自己行走,只是速度變得很慢,常常來不及走到廁所就尿出來,於是家人就讓他包上尿布。

老爺爺乖乖包尿布,但自此後,他不走出房間,也不再往前方的店面去了。日子久了,他的話和表情變得愈來愈少,所有的身體和心靈反應都變慢。

我想家屬剛開始一定也以為老爺爺的退化是中風導致的後遺症,但我在居家醫療過程中,親自到訪老爺爺家,發現原來店面正後方就是他的房間,那當下,我驚覺到包尿布這件事情給這位一家之主帶來的內心傷害有多大。他一句話都不說,只是再也不想離開房間了。

我相信家屬當初請他穿上尿布是基於好意,心想不過是包上尿布,只要外面再套件褲子,就都沒人知道,一樣可以走到店面、照舊生活。

可是,我們都不是當事人,我們不知道他心中的感受。於是在不經意間,即使親如家人,都忘記了善意的舉動,也可能帶來傷害。只是這種傷害是無形的,患者自己可能也不知道如何說出口。

乃菁醫師讓老爺爺脫離尿布

老爺爺從沒正面承認過他對包尿布這件事情的介意程度,但既然我從事居家醫療,無論如何,我總是想讓患者嘗試脫離尿布。

於是,我協調醫護人員和家屬開始幫老爺爺做訓練,先從用復健褲取代尿布,接下來是訓練要自主性的每小時去上一次廁所,接著日間就不使用復健褲,靠著頻跑廁所解決問題,只有在夜間睡覺時才穿一下復健褲。

做到這個地步後,老爺爺終於願意再走到前頭的店面。他開始東看西看,不時跟來店裡的老客人、老鄰居聊天。他的話多了,臉上的笑容也回來了。

老父親的尷尬和心理打擊

故事說到這裡,我抬頭看看黃伯伯的三位兒女,他們臉上有若有所思的表情。

我進一步問:「大家多少都有在眾人面前演講的經驗吧?還記得第一次上台時,有沒有覺得自己手腳僵硬,就像一個機器人呢?所以我們的感覺會影響到我們的身體表現。當然,老人家也是這樣的。」

我沒說出口,但在那當下應該大家都已經體會到了。

老父親雖然需要兒女們的照顧,可是對當事人來說,他還是一個父親。當父親一輩子的人,現在要被脫衣脫褲,清潔身體,在尊嚴和權威上已經有所損失,更不要說還控制不住,尿在地上或床上。家人們在幫忙換尿布或床單的過程中,一定也需要他動動腳,或抬高屁股。

家人們可能只是急著將現場處理好,但對老父親來說,這其中的尷尬和心理打擊,真不是簡單幾句話就可以輕易帶過的啊。

想到這裡,黃伯伯的兒女們馬上你一言我一句的對老父親說:「爸爸,你別怕,我們都沒有嫌棄你的!」

看到這一幕,我真是又感動又好笑,其實這幾位都是孝順的兒女,在他們親手照顧的過程中,沒有嫌棄之心,老父親自己又怎麼會不知道呢?只是尷尬就是尷尬,這是本能的反應啊。

年紀大的人,應該每小時主動上一次廁所

於是,我再把家屬們的注意力抓回來:「太棒了!到這裡,我們算是達到初步的共識,接下來要做第二步,就是我們來想辦法幫助你們的父親不會尿床或尿褲子。」

我們先討論避免尿褲子這件事。我向黃伯伯說明其實每個人的膀胱有一定容量,當年老了,膀胱內可以蓄積的空間變少是正常現象,所以年紀大了的人應該要每小時主動上一次廁所,就算沒有尿意,也該嘗試著尿一下,這樣可以減少來不及趕到廁所而尿在褲子中的狀況。

我問:「黃伯伯,你願意每小時就去尿一次嗎?」

他的孩子們比他急著回答:「我們每次叫他去尿尿,他都說還不想尿,就不想去廁所了。」

我對家屬們搖搖手:「請讓伯伯自己說。」

被好幾雙眼睛盯著看的黃伯伯慢慢開口:「即使還不想尿,也要去廁所坐,對嗎?」

我點點頭:「是的,我家小孩念國小三年級,正是好玩的年紀,好幾次都因為玩得太瘋而忘記去上廁所,導致後來好幾次在衝往廁所的半路上就尿出來了呢,所以忍不住尿出來,與年齡無關,老人、小孩都一樣啦。一段時間就要主動去一下廁所尿尿。」

聽我這麼說,黃伯伯才終於點頭:「好,那就試試看。」

半夜換一次尿布

接著是夜間睡覺尿床的問題,家屬們說:「其實睡覺都有包尿布,可是包一整夜的尿量多,尿布吸收不了,會流到床上。」

我問:「那麼半夜換一次尿布,應該就解決了。為什麼要等到尿多到溢出來呢?」

聽我這樣問,家屬們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說:「對啊,我們怎麼都沒有想到。」

我說:「我們照顧小嬰兒的時候,也會半夜起床,看尿布上顯示的尿量多少的顏色來判斷尿布是不是該換了,對吧?既然照顧孩子會這樣做,那麼,照顧老人應該也是可以這樣做的啊。再說,對我們成年人來說,本來就有習慣半夜要起來去上一次廁所,那就剛好起床尿尿時去巡視一下老人家的狀況,趁機換一下尿布,就可以大大降低尿床的機率了。」

那天,黃伯伯一家開開心心地回去了。臉上少了擔心,但多了一種想要努力看看的決心。

●●●

我相信這是有心,也有愛的家庭,一定能讓黃伯伯受到更妥適的照顧,而這也是長期照顧裡面最珍貴的精神。

其實,在我看來,關於照顧長輩的晚年,醫療和藥物只能算是其中的小角色,更關鍵的因素,還是照顧者的心態和照顧知識。

只要我們能將心比心地去理解被照顧的長輩,根據他的個性,去應對照顧上的問題,更進一步採用合適的方法,做出生活上的調整與改變,那麼,對老人家、家屬和醫療單位來說,就能達到一舉數得、多方獲利的好結果喔。

※醫生的交代愛注意

長輩使用藥物時,重要的注意事項:

1吃藥就是希望改善某種症狀的,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吃藥的目的。

如果吃藥是希望改善「抖動」,那麼,我們就要認真觀察吃藥前抖動的狀況,然後吃了藥後,抖動是否有改善?吃藥多久以後會改善,以及多久以後藥效就沒有了。

2隨著疾病的進展,藥物本來就可能會需要增加劑量。舉例來說,如果飲食不改善,愈來愈胖又喜歡吃很鹹的人,當然血壓藥會從一顆變成兩顆、三顆……而如果減重、飲食習慣改變,也可能就不用吃血壓藥。所以,隨著年紀變大、身體各方面機能及飲食習慣改變,藥物的劑量也會因此而需要調整。

3藥物也有副作用。每個藥袋上都寫很多副作用,但是寫出來的副作用不表示一定會發生。醫師不是神,沒辦法知道你體質所可能發生的副作用,所以需要你自己或家人注意,例如是否在吃藥後食慾不振、頭痛、頭暈、皮膚起疹子、拉肚子等等的副作用。

如果沒有任何的失眠、感冒引起的不舒服,只是一吃藥後就有明顯的某種不舒服,那麼就要趕快記錄起來,詢問醫師。

4另外提醒,不要覺得是因為吃藥才把身體搞壞的,有時候是因為疾病的進展啊。

▶▶ 閱讀更多 寶瓶文化 陳乃菁《「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若最可怕的事發生了,接下來會如何?
圖/木馬文化
書名:《大難之後:留下來的我們如何修復心碎,活出不被悲劇擊垮的人生 》

內容簡介:從罹病、喪親,到自然災難、重大人禍,我們遭逢人生驟變的災難從不可預料,若最可怕的事發生了,接下來會如何?身為記者,麗•塞爾斯經常遇到經歷人生最慘時刻且被媒體環伺的人物。一連串的災難新聞,加上自己也跟死神擦身而過,使她開始思考我們每個人遭受重大人生打擊的可能性有多高?什麼是我們最害怕的?這些災難如果有其意義,那又會是什麼?

親自採訪當事人,並廣及相關人員,諸如陪伴者(神父、諮商師)、相關行政人員(警察、法庭人員、死因裁判官)、新聞報導者,甚至是政治領袖(澳洲前總理),從各種面向引領我們思考人類面對災難時的行為及其意義,並且找尋「創傷後成長」的可能。此外,她也坦率吐露自己因應人生驟變的感悟。這些訪談中所透顯的人類韌性足以撫慰人心,並湧升溫暖的力量,讓我們意識到:在這個充滿不確定與存在危機的世界裡,可怕的遭遇不會消滅生命裡所有的美好。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彼此陪伴,好好享受每一個平凡時刻。

作者介紹:麗.塞爾斯,澳洲廣播公司(ABC)時事節目《7.30》的主持人,也是澳洲備受崇敬的記者。她在二○○六到二○○八年擔任ABC的國家安全通訊記者,二○○一至二○○五年擔任ABC的駐華盛頓記者,報導了九一一事件之後數年的重大相關新聞。她的關塔那摩灣拘押中心相關新聞使她榮獲澳洲新聞界最高榮譽沃克力獎(Walkley Award)。此外她的卡崔娜颶風實地報導也使她再度獲得沃克力獎的提名。二○一九年,她因為對廣播新聞界的貢獻獲頒澳大利亞勳章(Order of Australia)。曾三度獲得沃克力獎肯定的塞爾斯也是個作家,著有Detainee 002、On Doubt與暢銷書《大難之後》,並與政治評論家安娜貝爾.克萊柏(Annabel Crabb)共同主持熱門Podcast節目《Chat 10 Looks 3》。

搶先試閱:〈風雨同舟〉

一九九○年代的我還是個初出茅廬的記者。對我來說,那時候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似乎都比最近的新聞頭條更令人難忘,或許是當時對這份工作仍有新鮮感與興奮感。

那段忙亂的歲月裡,有一張知名新聞照片我至今記憶猶新。那張照片是一個身著西裝的男子,深色的頭髮梳得很整齊,剛從教堂裡走出來。手裡拿著三支鳶尾花,其中一隻手的手腕上有一個亮粉紅色的髮圈。他的眼睛往下看,痛哭流涕,表情哀戚。他的兩側各有一位男士攙扶著他,其中一位正在哭泣,另一位非常嚴肅。他們半護半抬地帶這名悲痛的男子走出教堂。

照片中的這位男士叫華特.米卡奇(Walter Mikac),當時他剛參加完一九九六年亞瑟港槍擊案的追悼會,這場槍擊事件有三十五人罹難。若不算殖民時期,亞瑟港槍擊案是澳洲史上最嚴重的屠殺事件,引發備受爭議的澳洲武器法規改革。

華特寧可不要成為那張知名照片的主角,也不願成為全國焦點。一九九六年四月二十八日,那天華特去打高爾夫球,他的妻子娜南特(Nanette)帶兩個女兒去亞瑟港(Port Arthur)的古蹟遊玩,艾蓮娜(Alannah)六歲,瑪德蓮(Madeline)三歲。妻女三人聽見槍聲後想要逃離現場,這時有輛車在她們身旁停下。娜南特直覺認為對方能提供協助,於是走向那輛車。豈知下車的正是槍手,他開槍射殺了娜南特和她的兩個女兒。

華特.米卡奇跟路意莎.荷普一樣,知道對當事人來說,概括的或然率無法提供任何安慰。一九九六年像米卡奇一家這樣住在澳洲鄉村,然後成為槍擊案罹難者的機率,可說是微乎其微。家人全數死於槍擊案的機率更低。但這件事就發生在華特身上,當時這位藥劑師才三十出頭。

這個悲愴的經驗,使華特.米卡奇成為澳洲史上最有名的悲劇主角之一。沒有人想被貼上這張標籤,可是一旦這張標籤上身,就永遠也撕不掉,例如布魯斯與德妮絲.莫爾康(Bruce and Denise Morcombe)、琳迪.張伯倫、史都華.戴維(Stuart Diver)。二○○八年,蓋瑞.林區(Garry Lynch)的死訊登上報紙,皆稱蓋瑞為「安妮塔.科比(Anita Cobby)的父親──他女兒是澳洲最有名的命案受害者。蓋瑞過世時已高齡九十,他的人生到死仍因女兒所遭受的殘忍罪行而被貼上標籤。

如果像華特.米卡奇和上述的其他人那樣,身陷撼動社會的重大悲劇之中,無論經過多少年,人生都不再屬於自己。事件滿週年時,會有記者來敲你家大門。發生類似的悲劇時,記者會請你發表看法。面臨「改變現況」的壓力,雜誌會刊登〈他們現在在哪裡?〉之類的文章。媒體對這些事件的高度關注,使我們以為自己想要了解這些新聞人物的後續消息,是出於真實的關心。

我會這麼熱切地想要了解他們的人生,還有一個原因。上一章說過,粉碎安全感的重大事件會令我們慌亂不安。我們會翻來覆去地思考它們,直到找到合理的解釋。愈震驚、愈可怕的事件,愈難想清楚。每個人的大腦都忙著尋找答案是理所當然的,但做為群體,我們會採取一些集體行動。災難登上新聞後,緊接著會出現更多關於大眾反應的報導。我們總是會獻花、安排紀念的地點、聚集在一起。

身為記者,我看過這種集體哀悼活動很多次,但現在我想知道為什麼我們要這麼做。重大悲劇發生之後,群眾想追尋的到底是什麼?群眾為什麼會出現那樣的反應?群眾的行為,如何加深我們對自己的了解?非當事人的行為,對身陷事件風暴中心的人有何影響?

❖  ❖  ❖

在亞瑟港槍擊案滿二十週年的幾個月之後,我約了華特.米卡奇在新南威爾斯北海岸的酒館吃晚餐。那是個下雨的夜晚,我望向窗外尋找他的身影。說真的,我有點害怕見到他。華特的遭遇,幾乎是我所能想像的最可怕的事。我怕聽他描述那件事自己會想哭,就像訪問麥克.史賓斯一樣,擔心我的表情藏不住內心的恐懼。我知道這些年來,有許多人把華特當成「亞瑟港槍擊案罹難者家屬」,而不是一個碰到可怕事件的正常人。我緊張得不得了,甚至如約會般準備了閒聊的話題。(我看到他喜歡園藝的報導,所以準備了幾個種植物的小故事。也猜他應該喜歡看澳洲職業足球賽,因為是墨爾本人。)

在侷促地把玩餐具時,我看見華特在對街停好了車,穿過馬路向酒館走來。他在襯衫外面套了一件淺灰色帽T,相貌跟二十年前差不多,只是頭髮好像少了一點,稍微發福了些,但瀟灑依舊。

我們握了手之後,我一邊滔滔不絕說出預先準備好的開場白,一邊暗自祈禱自己看起來不會太傻頭傻腦。我們各自點了晚餐,華特點了東方扁蝦(Moreton Bay bugs),我點的是肋眼牛排。事實證明,我的擔心都是多餘的。華特很健談,緊張很快就煙消雲散。

原來我不是第一個害怕跟他聊天的人,案發後的那一年,華特外出購物時偶爾會碰到女性一認出他後就潸然淚下,然後一語不發快速離去。他的遭遇可怕的難以想像,就連親近的朋友也不敢面對他。

「我說的這位朋友,」他告訴我,「他叫做道格(Doug),我們時常一起打板球,他女兒在我的藥局工作。有一天我走在街上,看見他朝我迎面走來,一看見我他就立刻轉身往另一個方向。我當時必須快速決定該怎麼做?如果讓他這樣走掉,我們很可能會絕交。所以我加快腳步。我加快腳步時,他幾乎拔腿快跑。我追上他,把手放在他肩膀上,他轉身的時候已是淚流滿面。我告訴他:『沒關係,道格,你什麼都不用說。』」

雖然我完全明白道格為什麼要跑,但想到華特承受這麼多痛苦之餘,還要負責安慰其他人,實在太可憐了。這讓我想到麥克.史賓斯說過的話,儘管他才是最痛苦的那個人,但他必須消除同事看到他時的尷尬。華特說失去家人之後,朋友因為擔心見到他時不知道該說什麼或做什麼而躲著他,這是最令他難受的事。

「你覺得對方是真正的好朋友,你們也一起經歷了許多事,現在他們卻躲著你,這很傷人。」華特說,「雖然你大概能理解,但同樣地,這也是一種失去。你原本就已失去親人,現在其他人對你敬而遠之,反而讓你失去更多。其實不管他們說出口的話有多糟,都不會比發生在你身上的事還糟。所以比較好的作法是讓你知道只要有需要,他們隨時願意幫忙。他們只要一直陪著你,就是最重要的支持。」

▶▶ 閱讀更多 木馬文化 麗.塞爾斯(Leigh Sales)《大難之後:留下來的我們如何修復心碎,活出不被悲劇擊垮的人生 》

 
呼朋引伴駕車出遊去 悠遊國境之南的珊瑚礁潮間帶
萬里桐是海域資源豐沛的小漁村,海濱珊瑚礁岩林立,怪石磷峋,是墾丁地區潛水聖地,也是玩SUP的好地方,就算兩手空空,未帶任何水上活動裝備,也可在萬里桐潮間帶,探索藏在岩穴裡的螃蟹或淺水區的魚兒,別有一番樂趣。

電子支付相互轉帳10月上路 電支帳戶還可跨轉銀行
金管會宣布正式建置「電子支付跨機構共用平台」,現行8家電子支付業者皆要在9月底加入,包含悠遊付、街口支付、Line Pay Money等,預估最快10月開始,民眾就可以在電子支付間互相轉帳,也可以從電子支付帳戶中轉帳到銀行帳戶。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